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后现代(性)因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更新,虽在西方流行多时,却也是一种开放的、未完成的思潮。面对后学风靡的场景,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为我们呈现了独特的后现代转向观点。揭示了从马克思、尼采到后现代的转向路径,刻画了后现代理论及政治的范式转换,尤其坚持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视角,对后现代转向开展了批判性质疑,从而拒绝偏见与独断。所有这些,于我们走上建设性的后现代或现代之路都有借鉴。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之“后”——后现代概念的意义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概念常被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后现代之“后”的把握有助于从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确认后现代概念。“后”已经不是一种时间序列概念,而有更多的含义。然而对“后”的辨认和解释并不一致。终结、超越、完善和扬弃,对“后”的这四种解释都是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的一个侧面的认识。综合起来看,“后”实际上意味着辩证否定。因此后现代是对现代的一种辩证否定。  相似文献   

3.
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种激进的断裂情绪。美国学者贝斯特和凯尔纳说得好,后现代的“后”既带有某种启示色彩,又与一种推陈出新的断裂感相联系1。这种断裂和颠覆很大程度上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激进政治有深刻的话语关联,大多数主要的后现代理论家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是当今西方文化领域中出现的一股最新思潮。它的出现,意味着旧观念的彻底崩溃。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刚刚进入研究后现代主义的初期,对后现代主义的若干概念不乏模糊、错误、甚至相互混淆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概念稍加澄清。一、后现代状况“后现代状况”一词.最初是李欧塔的PostmodernCondition一书的书名。此书名在我国的译法有“后现代环境”、“后现代状况”、“后现代条件”等。后现代状况是指现代社会后期出现的酿育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状况。李欧塔在提出“后现代状况”时,主要考虑的是后现代的知识状况。未…  相似文献   

5.
李敏 《兰州学刊》2008,(3):81-83
利奥塔是西方后现代理论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重新思考了西方的思想传统,并把自己的思想用“后现代”来命名。1979年出版的《公正游戏》和《后现代状况》两部著作标志着他的后现代思想的日趋成熟。他的后现代转向始于对公正性的考察,他以元叙事的危机和后现代话语为主线,对后现代知识状态做了迄今为止最深刻的分析,使“后现代”问题走到了理论的前台。他的后现代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解构总体性。他的观点在后现代思想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作为最权威的媒介理论家和社会理论家,博德里亚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一直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他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就是一种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博德里亚用“仿真”、“超现实”、“内爆”描绘了一个由高科技传媒手段所主宰的后现代社会图景。但是,博德里亚的媒介理论过多地强调了媒介的技术形式和效果,贬抑了媒介的内容和语境,因而被道格拉斯.凯尔纳称作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一种反阐释学理论。对博德里亚而言,意义的阙如、反对阐释实际上是由高度发达的传媒技术所支配的社会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后现代哲学,我认为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将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有助于透过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理论纷争,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分支众多、内容复杂的思想运动;另一方面有助于与“时代化”的理解划清界线。 所谓“时代化”的理解,就是把后现代主义所讲的“后现代”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看作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现代之后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是后现代的。这种“时代化”的理解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因为对后现代主义所进行的“时代化”的理解,是建立在现代主义的“时代”概念基础之上的,现代主义的“时代”概念假定“时代”是自我包含的统一体或前后一致的整体。后现代思想家拒斥这样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社会理论和现代社会学同为社会急剧变化的产物,它们理论的共同指向是对因社会急剧变动而产生的种种社会新现象的解读。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使现代社会学把握社会规律的可能性、现代社会学关注点的“科学性”及理论的客观性受到质疑。同时,后现代社会理论挑战了现代社会学的方法、理论、概念,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及对当代社会的诸多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9.
佀同壮 《理论界》2006,(12):105-106
后现代在中国的表现越来越显著,而如何看待后现代就变得十分迫切。后现代“反”现代,但我们却不能依循现代眼光来否定后现代,因为后现代脱胎于现代并与之保持切近的联系。看待后现代应撷取一种后现代话语,海德格尔的“沉沦”可当其职。“沉沦”并不具消极意义,它是一种常态并具有组建功能。后现代是现代的沉沦,意在说明后现代与现代的亲缘关系以及后现代在当代独立的组建功能。  相似文献   

10.
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理论是其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考察后现代社会的知识状态为核心内容,大胆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从语言运用规则的差异入手,在阐释统合现代社会基础的“元叙事”危机产生缘由的同时,深入剖析了后工业时代中知识的合法化模式以及后现代社会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同其他后现代哲学家一样 ,批判性地反思近现代主体一直是德勒兹反传统理性主义的中心支点。在其主要代表作《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中 ,德勒兹为我们提供了“欲望机器”、“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者”等后现代主体概念 ,这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进行的重铸新的主体模式的尝试。这种主体模式借助于传统主体的形式却有着不同于传统主体的旨趣 ,它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原则 ,倡导去除一切形式的“规范化认同”和“能指之暴政”。德勒兹的后现代主体本质上不过是逃脱了资产阶级的现实原则、逃脱了超我和自我的压制、解除了辖域化和编码的欲望之流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凭《后现代状况》、《后现代性和公正游戏》等文本语境,重构出利奥塔后现代概念谱系的思想逻辑,以回应那种将“后现代”斥之为虚无主义的轻率结论和心理样态。利氏以语用分析为方法,指认出现代社会关系和科学叙事的语言游戏本性,披露出以标举人类解放和穷尽真理的“现代性”神话之恐怖主义及其非法性原貌,而追求误构与歧异,走向“后现代”,则是当今社会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善明 《东南学术》2003,(2):122-125
“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是一个和“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联系紧密的概念 ,它的复杂程度决不亚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词在20世纪30、40年代开始使用 ,当代意义上的后现代术语产生于50、60年代 ,并在70、80年代得到深入阐释 ,后现代主义研究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后现代性”正是在70年代后现代思潮风起云涌之后逐渐被提出来的。利奥塔早在1979年《后现代状况》一书中就提出了“后现代”概念。该书还在很多地方用“后现代主义”指涉“后现代性”。他认为后现代性是终结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思想趋向 ,它通过解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60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政治学正以“后行为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黑人政治”、“多元政治文化”、“公共管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危机”、“权力话语批判”等散乱形式 ,在后现代哲学思潮地平线边缘初露端倪。“多元”、“差异”、“断裂”、“冲突”等后现代理论范式 ,不断成为世纪之交政治哲学的思维向度 ,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全球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从而呈现出新全球化时代后现代政治哲学的新景观。对此国内学界虽已关注 ,但研究尚未成系统。我们认为 :后现代政治哲学总体上存在着四个向度 …  相似文献   

15.
词源上的“后现代”涉及诗学、建筑、历史和文化理论等多个领域 ,其确切语义相当模糊。我们在撷取哈桑、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利奥塔等人的“后现代”之思的基础上 ,又以福柯、德里达等人的言说为布景 ,给予“后现代”概念特征以新的诠释 :非时间的时代性、另类现代性、“战士”和策略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当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昂首阔步走进现代化的过程中 ,“后现代”的云雾笼罩着现代化的“天空”。何谓“后现代” ?究竟是由“现代”发展而来 ?还是存在于“现代”之前 ?还是两者没有本质差别 ?“自然祛魅”了吗 ?“科学祛魅”了吗 ?人们的世界观如何 ?如何评价“科学”的价值等 ,“后现代”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深广的社会文化视角考察审视了社会心理学目前正面临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即从实证主义方法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向强调理论和方法之多元性的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转变,并视其为一个更大更深远的人类知识及文化转变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分析了关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构想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启发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目前处于一种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的“别现代”社会形态中,网络文学的叙事审美契合了这种语境,这种语境塑造了网络文学的叙事审美特征。在叙事上,网络文学构建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同时共存、文明博弈的时空,不同文明既“对立冲突”又“和谐共谋”,体现出时间空间化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呈现英雄化倾向,且英雄形象体现出多样化、凡俗化的特点,体现出一种后现代娱乐性价值追求、现代个人主义张扬和前现代宗亲伦理观念和儒家基本道德复归的杂糅、复杂而折中的别现代价值导向。在审美体验上,以根植于前现代中国文化土壤的“乐感”文化为根基,借用前现代文化母题,采取后现代的表现手法,生成了“爽”的审美形态范畴。这一审美形态范畴与大众在别现代时期多元思想涌动、内在对立紧张的社会精神结构下的需求相应和,体现了超越阻滞和有限、追求自由和无限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启能 《东岳论丛》2004,25(2):6-11
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 ,一般可分为两种 ,即阶段说和反省说。两者不能截然分开。阶段说强调 :“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新时代 (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等等 ) ,后现代主义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而应运而生的理论。反省说强调 :后现代主义根本是为了批判当代西方的发达社会 ,特别是它的文化状态 ,以及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西方的认知范式和理论概念的反省和批判。在众多后现代主义学者中 ,法国学者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论对历史学的挑战最为明显 ,因为他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宏大叙述”已失去可信性 ,出现了“后现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历史学的“元叙述”发生了危机 ,亦即有关完整的历史概念的说明、完整的历史知识都发生了危机。历史研究出现了“原子化”、“微观化”等变化。“后现代状态”论以及一般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之一是 ,西方长期形成的历史一线进步的普遍观念和西方中心论遭到了极大冲击。西方学界的风向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从制度维度对现代性的生成结构和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演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而对近代欧洲的变迁、当代社会政治的发展甚至个体日常的生活方式都提出了独到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吉登斯的现代、现代性、后现代性概念的分析和考察,揭示了其理论的内在结构、基本内容以及它与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和人的日常生活的开放式的关联,揭示了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人造”性质和“抽象”动力,提示人们警惕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