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北宋前期的社会问题和范仲淹的改革主张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即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是北宋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关头。适应建国之初巩固中央集权需要而建立的“内外相制”、“上下相维”的官僚新体制,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到此已走向了它的反面,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桎梏。事实正如政治改革家范仲淹(989—1052)庆历三年所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简称《十事疏》)中说的:“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关于过分强化中央集权所造成的弊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生于宋太宗赵炅端拱二年(989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在极度艰苦的境遇中力学成才,二十七岁举进士,进入仕途。先后在地方、朝廷、军队任职,并三遭贬谪。范公一生忧国忧民,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治政、治军的成就,赢得了正直的士大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和信服。我国历史上,北宋庆历三至四年(1043—1044年)出现的一场政治改革,被称为“庆历新政”。它的主持人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庆历新政”虽然仅仅搞了一年左右,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西线战事而告吹了,然而,这场改革,不仅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同时,范仲淹在这场改革中所显露的丰富的人才思想,还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变革思想论——兼论与王安石变革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的变革思想,从朦胧到清晰,从大概到具体。最能体现"庆历新政"前其政治变革思想演变过程的是《奏上时务书》和《上执政书》。《奏上时务书》提出变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勉励谏官、抑制恩荫等五个方面主张。范仲淹此时的政治变革思想更多地表现为笼统模糊、不成体系。《上执政书》提出六点具体变革应对措施:"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范仲淹这次上书阐述自己的变革思想,重点突出,思路成熟,措施具体,层次分明,自成体系,"庆历新政"的大致构思在这里已经形成。"庆历新政"的内容在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有完整体现。这次条陈十事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全篇文字简洁凝练,重在实用。至此,范仲淹完成了从"怎么想"到"怎么做"的转变。宋人种种关于政治革新的言论或作为,可以概括为"择吏为先"四字。范仲淹的变革思想沿着这条线索演变。在以"人治"为特征的封建专制社会,要变革官僚阶层,与社会根本性制度相矛盾冲突,失败是必然的。王安石变法重点在变更朝令法规,并不去触动体制根本性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苏州)人,出身中小官僚家庭,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曾担任过知州、都转运使、经略安抚招讨使、副枢密使、参知政事等重要官职,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任职期间,曾主持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同时,他对军事也十分重视,为提高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在其担任军职期间,也曾进行过旨在强兵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是,在有关范仲淹的论著中对此还缺乏系统的论述,故本文拟就他的强兵思想,作一些探讨。北宋王朝是通过军事政变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建国之初,对军队十分重视,但随着统治的稳定,便逐渐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特别自宋太宗以后,更大力标榜文治,声称太平  相似文献   

5.
《答赵元昊书》是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0年)正月范仲淹写给党项羌人首领赵元昊的一封信。当时,赵元昊发动的攻宋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战争给宋、夏双方都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争取早日结束战争,实现和平,范仲淹针对赵元昊的无理苛求,写了这封《答书》。范仲淹在《答书》中,提出了停战、和谈的总原则,这些原则虽然一时未能被赵元昊接受,但却为以后宋、夏庆历和议的签订打下了基础。在陕西战场上,在处理宋、夏战争的实践中,范仲淹也不同于北宋军队的其他统帅,他反对用大兵征讨,而主张采取“招抚”政策,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研究《答书》和他的“招抚”政策,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范仲淹的思想,对于认识今天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政策,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佛道为辅的价值观体系,虽然佛道在一定程度也有政治上的支持,但如果不以特定时间段为范围,不以特定群体爱好为标准,从最终影响力来说,能称之为主导社会价值体系的还是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对佛教的管制和教育的发展,以及科举制度、民间教育的成就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儒学的地位。从庆历新政开始的改革引发了文学家对于儒学复兴的自觉;熙宁变法时期,北宋五子等哲学家和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理论活动,完成了儒学吸收佛道精华和自身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北宋中期发生的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对当时的政局及其后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探讨庆历新政及其主持者范仲淹对熙宁变法主持者王安石的影响,王安石与范仲淹的交往,以及范、王文学创作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少年家贫力学,宋真宗时中进士。宋仁宗时,曾任知州、转运使、观察使、安抚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官职。他为官正直敢言,关心民间疾苦,针对北宋政权的腐朽统治,曾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批评与建议。在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期间,他曾试图进行政治改革,推行了“庆历新政”,开“熙宁新法”之先河。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军事家和文学家。因此,分析一下他的政治思想,有助于对北宋中期士大夫思想状况的了解,也能使我们加深对北宋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不仅是场政治革新运动,也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革新派,在政治经济与思想领域高举复兴儒学大旗,宗经兴学,反佛卫道;在个人情感层面则认可佛教,亲近佛教,甚至援佛人儒,汇通佛儒.虽然其接受与认可是站在儒家立场上进行的,具有明显的实用性与功利性,但这对后世理学家援佛人儒,以道济儒以致形成新儒学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觏(1009——1059),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王安石“熙宁变法”舆论上的先驱者。他对北宋社会作过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挽救赵宋王朝濒危的方案。他的政论文章,曾被人们誉为“医国之书。”他的经济思想,是我们研究北宋社会的宝贵资料。本文想从李觏在土地、赋税、财用三方面的主张来探讨他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1.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明显转变,由颓废无为转向积极高昂.其中.范仲淹起了积极的引导带动作用.范仲淹秉持济世救民、忠心报国的政治理想,并积极实践,奋不顾身,其思想和行动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士大夫学习效法的楷模.  相似文献   

12.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是指仁宗时的庆历兴学、神宗时的熙宁元丰兴学(简称熙丰兴学)和徽宗时的崇宁兴学三次运动。这三次兴学运运动自庆历四年(1044)起至靖康二年(1127)宋政权南渡止,逶迤七、八十年。虽然先后失败,却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仅是有宋一代选举制度的一大改革,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3.
北宋庆历(1040—1048)年间,由于封建统治进一步腐败,接连爆发了几十次士兵哗变,从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兵变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之中。但历代的兵变大部分为军队高级将领或皇室贵族所发动,其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夺取政权,其性质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庆历年间的兵变,则是由军队中的下级军官与士兵发动的反压迫的斗争,是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兵变的出现,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这一历史现象,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庆历新政”、“熙宁新法”的背景和意义,对于了解北宋中期对外战争一再失利的原因,也有帮助。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兵变的原因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加以探讨,望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因首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而名垂千古.他的这一名言又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并用以自勉.本文就此作一考察.1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首先在其著名的《岳阳楼记》中以生动感人的语言表达出来.当时,正值“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再次贬出朝廷,和其他一些参与或支持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继承了我国古代士大夫重视名节的优良传统,在宋初士风因循保守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对老庄"无名论"思想的深入反思和批判,以及对儒家先贤前圣重视名教的历史总结,形成了既符合儒家精神又具有时代内涵的名节观.范仲淹的名节观,批判了老庄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名"的极端立场,主张把个人名利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相结合.以此名节观为指导,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庆历一代新型士人"大厉名节",敢于"直言谠论"和"感激论天下事",这对于培育宋代士大夫所具有的忠义之风,对于北宋儒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者东英寿教授新发现欧阳修散佚书简96篇,深为中日两国学界所关注。其重要价值在于提供了不少欧与友朋等交往的宝贵资料。已见致吕公著书简仅有5篇,而新见的多达31篇,其中记有嘉祐二年贡举所取士子的情况及对苏洵文的评价;致苏洵书简展示了与北宋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创作争议,即欧为范仲淹作神道碑铭,其中叙庆历党争之后范与吕夷简释憾一节,刻石时遭范氏子弟削去,欧对此极为不满,强调当以原作为准;致曾巩书简中"天下文章,久不到此矣"的赞叹,洋溢着欧为王安石、曾巩等后学成就不凡而极度欣喜与竭力揄扬的满腔热情;致范仲淹书简论孙甫为尹洙作行状事,披露了欧与范仲淹、韩琦等致力于庆历革新的友人关系亲密而又直言不讳的相处之道;与长子欧阳发的书简,尽显父子、祖孙间的亲情及家庭生活方方面面细节。  相似文献   

17.
北宋中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推行了一场变法运动,其目的在于挽救面临衰亡的北宋王朝。这场变法运动,虽然为时很短,却为后人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任皇帝,一生没有太大的作为,历来不为研究者所关注。但仁宗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宋仁宗与他的士大夫合作者们共同构建了和谐的文人社会,为北宋的"极盛"时代的到来,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本文以宋仁宗所处的时代,其角色意识的政治文化意义,以及他在和谐文人社会构建中所起的作用,为重新审视宋仁宗的三个视角,对他在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功绩,给予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北宋的禁榷制度承袭唐制包括对盐、酒、茶等的专卖,均是官营国有的垄断性工商业经营,以国家财政状况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北宋的禁榷制度突出反映封建政权对社会经济的强力干预和操控,既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结构的变化,同时也扼杀了民间工商业的正常发展.禁榷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对政治、经济、军事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最终为北宋的统治根基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20.
金君卿,字正叔,北宋浮梁(今属最德镇市)人。金君卿与欧阳修,范仲淹、曾巩同时代,且互有诗歌唱和,曾巩还曾为金君卿之父撰写墓志铭,关系更为密切。由于《宋史》无传,墓碑无存,故其生卒时间及生平事迹,后人均不得详知。但据一些零散资料,我们仍能知其梗概为:北宋康定(1040年)中,范仲淹守鄱阳,金君卿被“延致门馆”。①庆历(1041~1048年)间举进士。②皇祐二:年(1050年)任秘书丞,五年(1053年)任太常博士。③为绠亲,仁宗时调任江左,历任知临川、权江西提刑④和江西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