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语境和词义     
通过大量例句,论述了语言环境,如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背景、语言活动场合、语言活动参与者、辅助语言成分、非语言成分对词语涵义的影响。指出,语言环境与词语内涵关系的研究,对英汉翻译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从多词一义,一词多义,词义的专业化选择和词义的习惯表达等方面论述了科技英汉翻译中的词义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3.
英语词汇形成以来,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而隐喻和转喻对词义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充当了语义衍生的内在动力,因而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英汉科技翻译中词义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选择被认为是科技翻译中的难题。它对翻译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英汉科技翻译中词义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翻译时词义选择的语境根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是交际过程中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表现为言语的上下文或非言语的主客观环境条件.只有依赖语境,才能对原语文本恰当、正确地解码和对译语传神、达意地编码,从而达到动态等值.  相似文献   

6.
英语大量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因此在汉译过程中,要正确理解上下文或根据其背景知识,选择合适的词义,必要时对原词义加以引伸.  相似文献   

7.
翻译过程中如何理解词义并实现词义转换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环节,词义建构就是在语境所允许的各种因素中作出恰如其分的选择。语境制约着选择与建构,实现语境意义是词义转换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语义场中的两种基本关系。传统训诂学对类聚观念有所认识,但对组合关系重视不够。很多词的词义不是在聚合关系中发生变化的,而是在组合关系中变化的。在组合关系中分析词义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传统的训诂方法解释力更强。传统训诂学在发展中可借鉴现代语义学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比较了《爱玛》两个中译本所取得的美学效果及其在读者审美接受方面存在的差异。认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合理填补原作中的“空白点”,并努力使读者期待视野和译者文本视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译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医学英语属科技英语 (EnglishforScienceandTechnology)的一个分支 ,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 ,宜将翻译的一般标准与医学英语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论述了医学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标准 ,以及在从事医学英语汉译中在词义选择方面所采取的五种主要措施 :具体化或概括化处理词汇、选用专业术语和前后搭配的汉语词、换用另种表达法  相似文献   

11.
《白鲸》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因其超前性经历了重新评价和阐释接受过程,同时因其复杂性在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接受风貌。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期待视野的历史变迁是《白鲸》的文学价值得以重新认识的前提,而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赋予《白鲸》的开放意义则是该作品与不同时代读者视野融合并产生多重接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麦尔维尔的巨著<白鲸莫比-迪克>虽发表于1851年,但却令人惊讶地包含着20世纪英美文学所特有的强烈的现代主义特征.本文从题材和叙述手法着手,分析了它包含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梅尔维尔的《白鲸》和杰克.伦敦的《海狼》虽同为海洋小说,但两部作品却有着不同的伦理学蕴含。《白鲸》着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之子白鲸的斗争,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却体现为一种和谐;相比之下,《海狼》中直接描写猎捕海豹经历的篇幅却并不多,它以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了船长海狼拉尔森与其下属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船员自身之间的敌视争斗。《白鲸》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它在一个象征性的层面上表现了美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末期人们内心的自由意志与宗教精神的矛盾冲突;《海狼》则是进入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美国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写照,它关注的是按自然法则进行生存竞争的人们之间的争斗,以及这种争斗的最终精神出路。  相似文献   

14.
《白鲸》是19世纪美国作家麦尔威尔创作的一部海洋题材小说,被誉为“捕鲸业的百科全书”。该小说以幸免者以实玛利的口吻讲述了亚哈船长带领“裴廓德号”捕鲸船追捕大白鲸莫比·迪克.最终与大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小说在叙事内容、叙事主体、叙事结构等方面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试图从《白鲸》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出发。探讨这部经典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5.
论《白鲸》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鲸》从出版时受到公众的冷落,到后来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与接受,并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生态批评语境之下作品所显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取向。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亚哈船长及其船上水手对鲸鱼的疯狂追杀、最后葬身海中的隐喻性叙事描写,揭示出人类如果只以自身为主体,过度张扬自身的力量,蔑视自然界其他生物与人类同等存在的道德权利,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中凸显了麦尔维尔前瞻性的生态危机意识和对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从19世纪的美国文学背景出发,对小说《白鲸》所展现的美利坚民族文化色彩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认为《白鲸》突破了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化传统,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美国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谱写了一部美利坚民族的新神话。  相似文献   

17.
英译汉中的英式汉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需探讨的问题繁多,诸如直译、意译问题;等值、等效问题;语境、风格问题等。古往今来,学者专家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已见不少。从语际翻译的角度看,译文都力求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表达习惯。但是,由于译者有时过于重视原文的词义与形式,即狭隘的语义对等意识和呆板的形合意识,因而不时会出现晦涩,佶屈聱牙的英式汉语。本文拟就这类现象提些看法,并运用“译文功能论”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跨入工业时代以来,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和谐、平等,而升级为无限制的掠夺、仇恨和歧视,致使人类陷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针对这一点,梅尔维尔早在1851年出版的《白鲸》中就以一个悲剧性的预言对人类的行为提出了警示。在小说中,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思考,并以人与自然同归于尽的结局警醒世人:仇恨自然的结果必然是无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非宾格化削弱了主语的施事性,也让谓语表征为结果或终止状态,并驱动隐含的第二层次主谓结构所表征的存现意义呈否定状态.非作格化强化了第一层次主谓结构的动作性特征,并驱动第二层次的主谓结构呈常规的存现意义,由此证明了双及物构式的意义是左向或右向传递.予取的双向性可以共存于同一双及物句,但予取的内容不一定是物质性的实体.物质性实体或非物质性实体的双向传递,可以概括为双向的损益关系,这就是双及物构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英文广告汉译时语言结构顺应问题,从顺应理论的角度论述了英文广告独有的特点,并举例论证翻译时应对语言、语码和语体以及语言构建成分的选择进行顺应。认为广告英汉翻译者应培养翻译中的语言顺应意识,并指出用语言的顺应理论来指导英文广告汉译,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保留英文广告原有的功能,从而使得广告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商业效用和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