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凌华 《老友》2013,(4):15-15
"常回家看看",是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赡养"。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案明确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凸显了国家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重视,此举既完善了维护老年人权益题中应有之义,又使法律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2.
扬先 《山西老年》2009,(2):63-63
现实生活中,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个现象用法律的观点去分析,主要源自五种误区。误区一:出嫁的女儿不赡养。张老汉夫妇是一对年届古稀的农村夫妇,生有三子一女。小儿子自小痴呆,其余两个儿子在本村务  相似文献   

3.
老树 《老友》2012,(10):10-12
前不久,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4孝新标准,再度引发各界热议,这其中包括了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会父母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透露出对精神赡养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小非 《老友》2011,(4):46-47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呢?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的那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有些子女甚至对老人不理不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即便想要维权,也总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现如今,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5.
李俊主 《社区》2014,(7):56-5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许多子女在对父母做好物质供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精神赡养了。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具体表现。但是,有些子女对精神赡养理解不深或比较片面,认为向父母问候几句就是精神赡养了;也有的子女觉得精神赡养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嘴,不知怎么做好。其实,解决这一难题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和经验,只要用心实践,就能慢慢看到父母的笑脸越来越多了,情绪越来越好了。  相似文献   

6.
张竞 《社区》2011,(6):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子女  相似文献   

7.
8.
庾春云 《社区》2014,(27):4-4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71岁的赵大爷独自居住,他常常酒后拨打“110”。经统计,一年来他竟然拨打了1483次“110”。调查分析,老人不堪寂寞,就想把民警找来,好有人说话。说明老人平时是何等的孤独,何等的寂寞。(《重庆商报》8月6日)  相似文献   

9.
2013年7月1日,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生效,第18条被人们称为"常回家看看"条款,该法条从初见雏形到最终完善,始终饱受热议。"常回家看看"条款兼具法律性和道德性,此条款展示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和契合,体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道德观念的淡化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文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角度深入剖析该条款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13,(13):21-21
江苏省南通市83岁的毛阿婆育有七个子女,因老人早年将房产赠予了三儿子,当她年老需要赡养时,其他六个子女提出要重新分配家产,否则不履行瞻养义务。  相似文献   

11.
张立 《今日南国》2007,(8):51-52
近日,哈尔滨市一位老人以无人赡养的名义起诉自己的儿子,要求他必须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对自己进行精神安抚。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老人对“精神赡养”的维权也揭示出赡养方式的新变化,如今一些具备自养能力的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同时,开始渴盼儿女们的精神关爱,并且这种需求已逐步上升到寻求法律帮助的高度。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相似文献   

12.
袁梅 《老友》2012,(12):53-53
编辑同志:8年前,我的儿子"倒插门"到儿媳家,成为其家庭中的一员。此后,儿子除偶然会回来帮助干点粗活外,很少对我给予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而今,我年事已高,劳动能力、经济收入、生活自理能力均大不如前,需要儿子从经济上、生活上关照我,我也迫切希望儿子能常回家看看,但儿子却一再推  相似文献   

13.
叶炳昌 《社区》2005,(8):59-59
自前些年《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被唱红之后,许多家庭的后辈不知是出于忏悔还是补偿,纷纷回归“空巢家庭”,看望年迈的父母,这一时成为时尚!这是好事,对于寂寞非常的老人而言,对于渴望精神慰藉的长辈来说,无疑是剂补药。然而,透过时尚,特别是今年春节返乡过年与不少前辈推心置腹之后,笔者从时尚歌儿之中辨出了杂音,从“大补”之后的老人倾诉中看到了无奈……杂音无奈之一:体贴不足,懈怠有余。洗盘捶背,是一种体贴;交流沟通,精神慰藉,陪老人一起叙旧回忆,关注长辈的每一个表情,问候老人的起居作息,关心老人的陈年旧病,是更重要的体贴。这种体贴…  相似文献   

14.
赵阳林 《山西老年》2008,(11):44-44
一曲"常回家看看"唱红了大江南北。表达了两代人的殷殷深情,亦是对"飞"出家庭的青年人的劝告。但,常回家看看是不够的,更应该常回家干干。"孝顺"是孝字后边跟着顺,就是要"顺"父母意。那么何谓顺父母意?耄耋之年的老人,生活能力很弱,需子女侍奉左右,  相似文献   

15.
辽河 《社区》2008,(21):18-19
据辽宁省有关部门调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老年人精神慰藉如何保障的问题越来越多,甚至有些老年人由于长期精神抑郁而自杀。而不少子女因为事情很多、工作很忙,或者已经给了老人许多物质和可观的现钱,子女们就此认为老人们已经很幸福了,自己也就孝顺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哪里知晓老人面对的是无言的时光和行将逝去的岁月,精神的愉悦更为重要,“闻其钱物不见踪影”或许会更加勾起他们的怀恋情节,更加多了晚年不该有的幽怨。  相似文献   

16.
种荷 《百姓生活》2013,(12):26-2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等精神赡养写入条文。当日上午,江苏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判处被告人马某、朱某除承担原告储某一定的经济补偿外,  相似文献   

17.
王振 《老友》2014,(4):54-54
正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条规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常回家看看。随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常回家看看就不可避免地以民事案件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案例:储某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育有一双儿女。2009年3月,储某夫妇与两个子女签订了一份协议。在协议中,双方约定因储某夫妇住的老房子被卖,今  相似文献   

18.
庄琪 《老友》2011,(4):17-17
据媒体报道,《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基本完成,新修订的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也就是说,赡养人不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属于违法行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相似文献   

19.
顾骏 《社区》2013,(21):28-29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现在不再是随口唱唱,而是已经成为固家对公民的法律要求。从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页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相似文献   

20.
李志雄 《社区》2005,(24):18-18
上海市卢湾区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之一,8.0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老年人7.2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2%,其中独居老人3278人,占老年人口的4.5%。如何让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生活,卢湾区根据区域实际,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机构为老人提供“床位”年老、体弱、无法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如何安置晚年?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把老人当作自己的长辈服侍。金色港湾老年公寓护理员、市“三八红旗手”、共产党员李红妹有一次将一位全身瘫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