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曾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6-87
数字口译在汉英交替传译中是一个难点。据统计,大整数的口译错误率最高,其次为小整数和百分数。漏译在六大数字口译错误类型中的错误率最高。数字口译教学要加强学生大整数转换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姚艳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7(3):106-110,130
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译员。本研究以31名英语专业的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从译员的口译能力角度研究汉英交替传译中造成学生译员口译困难的原因,探讨其口译能力中有待加强的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译员口译困难主要是由智力因素造成,非智力因素只占较小比例。在智力因素方面:就语言能力而言,英语词汇量和汉语长句英译为主要因素;就口译技能而言,口译笔记的记录和阅读,记忆和数字英译等方面是主要因素;知识能力几乎没有造成口译困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与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相比,心理素质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为完善今后的口译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口译能力作出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吕兆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157-158
作为达到口译目的一种手段,口译笔记在交替传译中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是具有可行性的,文章重点介绍了语言的冗余性、连贯性、主述位以及交际背景对做口译笔记的促进作用,以最少的符号代表尽量完整的意义,从而符合口译笔记的最省力原则。 相似文献
4.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3):107-110
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对于衔接手段的分类理论为基础,研究衔接手段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转换。选取2009年和2012年两会后温家宝总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所做的交替传译,以此作为分析对象来探究在汉英交替传译中衔接手段的转换方式,发现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添加指称词以及连接词,而省略和替代则多用于简化重复语。 相似文献
5.
姚艳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3):56-60
口译课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译员的口译能力。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关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以及能力从以陈述性知识表征到以程序性知识表征的转化过程,本文提出交替传译教学应包括基于口译基本理论的课程模块、基于口译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块、基于口译专题训练的课程模块、基于口译模拟训练的课程模块和基于口译综合实践的课程模块。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译员逐步成长为合格的译员。 相似文献
6.
杨英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41-144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笔记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记记录的总目标在于有效地补充译者的短时记忆,以准确、完整地再现源语内容,其基本原则有先理解原则和实用原则等。笔记记录中应掌握多种技巧。 相似文献
7.
姚艳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0(2):88-91
笔记教学是交替传译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从口译训练的吉尔模式与厦门大学模式的比较以及脑记和笔记关系的分析中,阐明了笔记教学的必要性,并对笔记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及教学评估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谢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37-39
冗余作为语言固有的特征对同声传译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对同传译员接受和理解发言、记忆及译语产出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罗小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45-147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冗余成分是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言外之意显性化、明确化,保证信息接受者的信息量,使译者顺利实现翻译的目的,完成翻译的任务。但是,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如果把汉语的冗余成分照搬到英语往往就使英语读者的信息接受与所要传递的信息容量不符,从而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全文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在汉英翻译中求得“冗余平衡”,实现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动态等值之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金玲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49-51
短时记忆能力是口译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交替传译中尤为明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短时记忆的本质和特征,利用短时记忆认知研究理论,结合短时记忆在交替传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出有效提高交替传译中短时记忆信息量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在交替传译中短时记忆的能力,为他们更好地完成交替传译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英语交替传译是随着专业建设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建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高校英语交替传译教学是培养交传口译译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阵地,同时也是专业发展层面扩大、发展层次深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就英语交替传译教学展开讨论.首先,本文阐明英语交替传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教学模式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评估的问题、教学设备的问题;接着分析了交传口译教学应该把握的三点原则:实践性原则、技能性原则、以及多样化原则,随后文章结合格式塔等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用、易操作的教学建议.即:加强复述、朗读和背诵练习、建立"以提高口译技能为目的"的口译教学模式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教学模式、建立动静相宜的口译教学评估体系、建设新型语音教室等. 相似文献
13.
杨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122-124
公共演讲是一种社会实践性活动,作为以言语表达为主的艺术性活动,它能激发听众思想、唤起听众热情、促使听众积极行动。它的出现和在口译培训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口译效果,还在传统的以训练翻译技能为主的口译培训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思路和培训途径。因此笔者认为讨论公共演讲在交替传译培训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项利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6):128-131
逻辑是口译的生命线,无逻辑,不口译。从研究口译笔记的困难和原因着手,分析逻辑分析对口译笔记的意义。在对逻辑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口译笔记的一般策略。以该策略为指导,结合2013年扬洁篪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文本,从显性逻辑和隐性逻辑两方面对汉英交传中的逻辑关系与笔记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宋维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159-160,F0003
语言顺应理论创始人维索尔伦所阐述的语言顺应论的三大特征中,变异性是其对口译"顺应"最具直接指导意义的核心特征。因此,"变异"在宏观上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在交替传译中实现源语和译语间的整体"顺应";而"变译"作为一种最常被采用的具体方法,消解因文化、结构、句法带来的翻译障碍,实现源语和译语转换过程当中的自然过渡。对"变异"和"变译"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对交替传译活动做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姚艳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6(1)
交替传译教学应以技能化教学为主.交替传译技能可以分为理解技能、记忆技能、表达技能、语言技能、跨文化技能、应对技能和职业技能七大模块.在技能化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阶段性原则、理论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以口译技能为主线,结合各类主题,创设行之有效的口译训练的模式,并注意口译教学方法和口译素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张莹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Z1):202-204
文章探讨了连续传译中思维转换三个阶段--听力理解、记忆、表达--的不同特点,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以期提高口译教学质量及学员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任静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124-126
针对英语(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特点,就交替传译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作了初步探索。认为口译课应该是技能实践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门课程应由交替传译概论、通用交传技巧与实践、通用英汉传译实践和专题英汉传译实践等四个模块组成,并分别就这四个模块作了简述,最后还讨论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52-157
交替传译是一个多任务同时操作的认知加工过程。在口译听辨、记忆和笔记等信息处理环节中,译员会遇到各种"困难诱因",承载着多重认知负荷压力,因此容易出现误译和漏译的现象。从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和翻译学等角度来分析,知识图式的激活与构建有利于提高信息的辨析能力和预测能力,同时有利于缓解大脑的短时记忆压力。此外,提高单项技能的处理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协调能力,可以提高交替传译的自动化加工能力,优化认知资源的分配,减少口译失误率。 相似文献
20.
张万里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180-182
交替传译在国际会议中被广泛应用。要想出色的完成交替传译任务,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还要掌握娴熟的口译技巧。本文基于释义理论,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奥巴马总统在宾汉姆顿大学的演讲模拟交传实践,研究交替传译的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