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文学批评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文学接受、批评和鉴赏等方面.文学接受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意逆志"上,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知人论世"上,文学鉴赏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知言养气"上,文学审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同乐""同美"上.孟子文学批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建立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时代精神、宣传性、阶级性、新写实主义等构成了钱杏邨文学批评的主导话语,这种变化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获取路径改变的结果。钱杏邨接受和再阐释苏俄、美国、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以之作为文学批评的理论武器,直接面对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革命文学建设、五四文学传统重估以及革命文学创作等问题,并试图在文学批评中干预文学创作,建立新的文学范式,培养无产阶级意识、支持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3.
当前文学批评的状况不容乐观,文学批评在摆脱被简化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向文学自身的审美性靠近的同时,又出现对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倾向;在文学批评的态度上,"酷评"和吹捧式批评也大行其道。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在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扭转当前文学批评的状况,使其健康纯正地发展,我们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得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以来,王国维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现代性特征。其学科性文学批评体系主要体现在:确立了文学的审美"独立"论,摆脱了"依经立义"的教化论文学批评方式;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学语",他从叔本华哲学美学那里借用了不少批评概念,并对之进行中国化改造,使其学术话语既中又西,具有学术的新颖性。此外,还运用了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跨学科方法研究一切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生期的特点是权威缺席而众语喧哗,深化期的特点是马列原理开始与中国革命文学实践深层结合,成熟期的特点则是审美批评回归和"主导多元"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向来是各种理论和学说的竞技场。但关于文学批评本身的本体论研究,受西方理性传统的影响,一直留恋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而忽略了"此岸"的自我。本文从文学的审美特性入手,结合中国的文学批评传统和西方哲学对审美活动的思考,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本质,指出文学批评首先和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同基础上的审美反思,即感悟,而非理性的反思,从而使文学批评得以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论域中展开的思考,使马克思对审美活动及其意义的阐释有了比西方古典美学更丰富也更深厚的人学内涵和历史内涵.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指向的美学思想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也是其阐释文学艺术活动及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文学研究上的这一定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有的社会/政治批判维度和文学价值观.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的德本思想 ,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一开始就形成了以解决人生实践为宗旨和目标的价值批评 ,形成了文学批评的人伦理性、价值理性和社会本体论特征。先秦的德治观 ,直接转化为文学批评上道德形而上的内在含义 ,使中国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原型本体性质 ,也反映了文学接受处于实用阶段时人们的价值期待。德本精神派生出来的“比德说” ,使中国文学批评把文学提升到一种审美、道德一体的层面来观照和评价 ,因此形成了文学批评以德为本而物象比附的审美定势 ,而不会以类似西方文学批评的理性形态出现。这种德本批评 ,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批评 ,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 ,并内化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从它产生之时起就具有了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以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开放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本体论上向文学意识形态、文学生产、文学文本开放,在认识论上向文学反映论、文学解释学、文学掌握论开放,在价值论上向文学真实论、文学教化论、文学审美论开放,在方法论上向历史唯物主义元方法、各种学科方法、各种具体方法开放,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它的社会性无法割裂。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二重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批评文本自身具有美感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文学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衡量和评价。文学批评的社会批评性质,不仅使批评在透视作品的社会性时发现其独特价值和局限,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文学批评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批评之所以在晚清发生现代转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主要与国学中的经世致用思想、西学东渐后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以及文学自身文体变革等密切相关。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文学救国论产生,使文学批评功能发生改变;西学东渐后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使文学批评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中西学视野结构;文学文体变革导致文学批评文体变革,使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学者在建构当代文学批评时,对俄苏文学批评多有接受,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对高尔基文学思想的接受就是例证。钱谷融之所以选择接受高尔基的文学思想,与当时的文学环境和政治环境有关。在高尔基的文学思想中,钱谷融又偏爱其人学思想。钱谷融对高尔基的接受,是一种阐发式研究,这种接受方法对中国比较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风是怀着对国际普罗运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满腔热情投入到创作和批评活动中来的。胡风解放前的批评主要收录于《文艺笔谈》等七部评论集和《论民族形式问题》《论现实主义的路》等论文中,建国以来的批评主要是"三十万言书"。胡风的文学批评是中国现代革命文艺阵营中最有个性的批评,足以跻身"五四"以来最富原创性的批评之列。胡风的文学批评在现代革命文艺史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巨大影响。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某种活力和理论冲击波。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的左翼文学思潮由来已久,但左翼文学批评活跃于澳大利亚文坛的时间为20世纪30—50年代。左翼文学批评的核心观念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来自苏联的批评观念主张艺术家应该乐观地描绘社会主义现实和共产主义革命,同时扎根现实生活,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用革命的艺术教育大众,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早期的澳大利亚左翼批评与自由派民族主义批评因现实主义的共同信仰而结盟,但这一结盟的后果是左翼批评最终在后者的压力之下消磨了对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激进诉求。60年代,传统的左翼思潮归于沉寂,但是,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新左翼"思想席卷整个澳洲大陆,"新左翼"除了直接参与文学批评以外,还影响了包括女性文学批评、土著文学批评、移民文学批评和后殖民文学批评在内的许多流派,这些明显具有左翼倾向的批评流派于80年代前后风行一时,但至90年代,在澳大利亚社会日趋保守的大环境之下,它们迅速地走向了颓败。认真梳理澳大利亚文学的左翼传统对于认识澳大利亚文学和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发展,在学理方法上需要运用“新格义”阐释法,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各自所包含的观念逻辑与理论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阐释,最终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新内涵、新形态。由于此种新内涵与新形态是以不断变化着的当代中国文学现实为基础,以文学批评的思想、内容、形式、功用为进路,通过打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性、历史性、审美性、人民性标准与中国文学批评“道”“文”“质”标准,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逻辑、情感逻辑、伦理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因而它可以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在理念与实践两个方面成为一种统一文学创作、鉴赏、教化、批判与行动五重目标的全新文学批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韦勒克从"整体性"的立场来"理解文学与评价文学",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有三:其一,"整体性"文学批评观以辨证综合的批评观念取代权力话语的理论独白,将文学批评话语导向良性和谐的文学生态场域:其二,"整体性"文学批评观有利于缓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阐释性焦虑,为重塑汉语诗学的新秩序提供了理论话语资源;其三,"整体性"文学批评观警示我们在这个"无思"的时代,如何以诗与思的方式重构文学之为文学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7.
审美趣味是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审美趣味的讨论,有社会现实意义和理论建设意义.应对审美趣味做完整的理解.正确对待审美趣味的复杂状态,有五条原则: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分辨审美趣味的层次性,尊重审美趣味的个体性,重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区别文学趣味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整体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度变迁与全面转型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新思潮的深刻影响下 ,不论是文学审美旨趣、文化价值观、艺术精神境界 ,还是文艺批评观念、批评方法、批评话语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转向。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理论确立及其重要的思想内涵、精神指向、时代文化特性等层面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发生与中国文学史的建立、发展以及教材的编撰密不可分。关于这点,学界还没有足够重视。从讲授、研究、撰述中国文学史注意到文学批评问题,之后再延展到讲授、研究、撰述文学批评史,是胡小石、陈中凡、郭绍虞、罗根泽等早期文学批评史撰述者共同的学术路径。其原因在于,传统目录学中的"文史"或"诗文评"是他们撰述文学史这一"舶来品"可资借鉴的主要材料。同时,因文学批评是文学之一类,故"文学批评史是文学史之分支"的观念被大多数学人接受,文学史著作也讲述文学批评内容。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互助与互用的黏合关系体现在,文学史不仅使得文学批评史重视总集与选本,而且在教与学方面为其提供知识储备,反过来,文学批评史的目的又在于印证文学史。厘清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发生的研究以及今日文学批评史学科的教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充分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观念、主体观念和反思内涵。冯密切结合中国社会革命现实以及文学发展实际,以现代性的历史时间观念为整体性视角,一方面对现实主义、文学现代化、文艺与政治关系等重大批评理论问题进行了独立的、富有创见的探索,另一方面也通过理论译介、文艺论争、作家作品批评等方式,表现出批评者自身的现代性主体意识和反思观念。冯的文学批评充分显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实绩,同时现代性隐含的矛盾也内显于批评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