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文化观: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即“一和四观”。从习近平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邓小平“和平观”与胡锦涛“和谐观”对习近平的影响、学术界“和”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可简要分析习近平“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成果和智慧结晶,其中对宇宙、天下、社会、人生有着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系统探索,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为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和文明底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历史自信和文明依托,探索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研究认为,中华文明以“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和谐共生为核心内涵的宇宙观,以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为核心内涵的天下观,以民为邦本、革故鼎新、任人唯贤为核心内涵的社会观和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政以德为核心内涵的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全球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有着高度的思想契合。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简约生活"成为值得倡导的生活方式,是生态美学走向生活的标志.从时代观、自然观、发展观、生态伦理观、生活观、文化观与美学观等7个方面阐释了"简约生活"提出的历史、现实与理论根据,特别阐释了其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紧密联系."简约生活"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时代观、世界观、道德观、发展观、生活观、文化观与审美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作为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激进主义者 ,他的中西文化观对新文化运动发展有着内在指导意义。文章从陈独秀的文化社会整体观出发 ,考察了其中西文化观的内容 ,并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家以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思考和富有魅力的人生哲学而得以绵延不绝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效法自然以实现人生超越的思想是道教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及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事实上,魏晋玄学以后,道家之学主要地就是通过道教而得以延续并发展的。道教利用并神化老子和老子之道,其渲染的“老子化胡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与佛教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也表现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一种心态,它的最早提出,具有将外来佛教纳入华夏文化系统之中的意义,这与华夏民族历史地形成的自我中心论和大一统观及其在文化观上的表现——华夏文化正统论有关。  相似文献   

6.
村落环境一方面受制于营建地的自然环境,是一种生态物理形式;另一方面,村落环境也是营建族群的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表达的方式与依托,是一个体现意义与象征功能的符号。侗族村落环境作为一种空间物理形态,其结构布局是按照侗族的生态观和文化观营建的。侗族村落环境中的田园、山水、林木、道路、村落、人家是一个整体,共同形成侗家人的生态观、生命观、文化观和族群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一种显在的传播方式和文化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7.
东巴服饰作为纳西族原始宗教服饰的代表,是纳西族东巴古文化的特殊载体,其丰富的形式中蕴含着纳西族拙朴的宇宙观、哲学观及审美观——动物崇拜型的原始宇宙观、五行五色观及崇白忌黑观。东巴服饰中所蕴涵的纳西族先民的朴素观念,对我们了解古老的纳西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当我们走进道教的信仰世界当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乃是种种奇特的文字、符号及法术,玄妙异常的人体观及宇宙观。对于这样一种独特的人体观及宇宙观,深受科学世界观影响的②、且以科学所采取之认识进路为唯一不二之途径的人,往往直接斥之为幻想或玄想。笔者以为,在我们对道教所信持的人体观及宇宙观做出评价之前,较为理性持平的态度,乃是先来探究道教本身是如何形成及建立起这些认识的;如此,再进一步评价其认识,应当是会较为恰当的。道教内丹派之所以会形成其独特的人体观及世界观,和其所采取的认识进路,实密不可分。如果我们想真正…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的视角看,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人类文化从诞生伊始便与"自然"、"生态"紧紧地勾连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生态文化,并从两种学术理路对之作阐释,一种是将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应当采取的新的文化形态,另一种则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生态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生态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生态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宇宙观为指导,以调适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而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生态文化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论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运动文化观包括文化社会整体观、中西文化观、文化发展观。新文化运动文化观阐释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及地位,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论。新文化运动文化观有其深刻和科学的一面,又有片面和偏激之处。  相似文献   

12.
伦理文化观的核心是道德观。从周人对“道”和“德”的理解可以看出他们的道德观。周人的“道”、“德”观,不仅包含着对天道、世道、人道的信仰、体认和遵从,而且包含着对传统道德、现实道德和理想道德的兼顾整合。周人的伦理文化观表现为观念、行为、制度和器物。周人伦理文化观的特点是政治化、礼乐化和理论化。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融汇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契合中华文化、适应中国发展并引领未来前进的奠基性成果。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全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身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和延续的文化本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传统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发展观的核心实质提炼升华,在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为传统理念注入了新的精神能量。  相似文献   

14.
起自20世纪初叶的传统文化解构风潮,其对象是已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秩序,而文化传统尤甚。解构滥觞于尼采,尼采思想的核心是“破旧立新”。解构风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巨大的杀伤力。解构之祸不仅给中国人造成政治观、社会观、文化观的大混乱,更造成了空前浩劫。探讨解构的来由、过程与后果,呼吁尽快结束这种无谓的解构,因为文化大厦并不是在一种形态置换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中建树起来的,而是在不同形态的扬弃、浸润、糅合的过程中成长发育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科尔的理论是新兴的文化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其主要观点有:人造媒介观、生态语境观、实践观和活动观、多元文化观与文化相对论。总的来说,科尔的理论思想很有见地,对心理学的发展很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之应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以便从中获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郑和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和为什么能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绩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具有多元文化观,并能在远航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文化的优势。他尊儒、信伊、奉佛、崇道和重海。他的多元文化观分为三个层次:儒家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核心,是他忠君爱国、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献出宝贵生命的精神支柱。宗教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重要内容,是他圆满完成远航使命的重要保障。海洋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闪光点,是他超前思想的火花和为国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郑和多元文化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文化观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它们与郑和的家庭出身、社会经历、远航使命及所处时代,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概而观之,民间信仰是以形象可观的物质表征为中介来传递神秘的宗教意蕴的,而灵魂象征物正是原始灵魂观的物态化表征。本文依凭十九世纪以来人类学家、哲学家之经典论断,择取西南少数民族原始灵魂观为所论视角,立足于灵魂象征物萌生的民族文化生态背景,对纷纭繁复的原始灵魂象征物进行爬梳、辨类,将其分为原生单一型、原生混合型、次生型三类,并剖视其内在的文化嬗变。在此基础上,探寻灵魂象征物产生的原始心理机制,洞见蕴含其中的初民之生命观和宇宙观,以把握民间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目前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与难题。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的内在本质,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的外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在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崇德重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三大层面;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集中体现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四大方面的立体系统。新时代进一步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有助于极大地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毛泽东道德观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指出毛泽东道德观的确立深受其家庭、学校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后来逐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成为共产主义道德观,其精神实质和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20.
郑观应是我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分析了他的医学目的论、医学道德观、医学治疗观、医学预防思想以及医学交流观,从而全面展示了他的医学思想。从医学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他在中国近代化里程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