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一生中没有直接研究休闲思想,对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描绘未来理想社会论述中解读和指认。马克思把休闲看成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把缩短工作日、增加工作时间当作是建立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我们从马克思间接对休闲的论述中,阐述了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2.
重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可以看到,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对资本主义既有客观现实社会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通过现实批判建构未来的理想社会。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更加本质地体现着马克思对人类的历史贡献。马克思关于社会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形:第一,社会存在——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总体存在;第二,社会形态——人类历史进程变化中的经济关系和由这种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国家制度等的总体称谓;第三,人类社会——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相联结的人的彻底解放状态。在马克思那里,社会本身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客观实在的构成,同时也是人类可欲求的价值目标,它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个内在的道德基础和人性的动力。重温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一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坚持了其思想体系的一贯精神特质,即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建设思想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是科学逻辑与人本逻辑的统一,其核心在于尊重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社会结构调整,其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绝不是经济史观和技术史观,绝不是环境危机的思想根源。而是蕴涵着丰富环境思想的社会历史观。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挖掘马克思唯物史观蕴涵的环境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6.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全面系统批判拉萨尔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进行了新的思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并对未来社会的分配制度做了预设.以马克思的文本为基础.深入探析并正确认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新思考的内容及其实现条件,对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是它高于其他有关社会发展学说而赋予自身真理性的关键之所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对解决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仍有实质性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理论鲜明地贯穿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思想,在理念上是一脉相通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首要的思想来源,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东方文化的认识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嬗变:一是早期在"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视域下,马克思主要对东方文化的落后性进行了批判;二是晚年马克思探索东方文化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生因素",并提出未来社会文化"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更高级的复活"。上述思想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完善。马克思的东方文化思想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既要正视自身的文化落后性,同时也要立足传统文化发掘"新生支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节约思想是发展循环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利用和减少废物是发展循环经济两种途径的思想。马克思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产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科学技术层次,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劳动大循环。提出与研究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的意义在于:第一,人与自然关系日益恶化的现状凸现马克思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具有超前意义;第二,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进具有警示意义;第三,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有机体是一个由自然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诸要素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系统。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哲学依据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兴起,马克思生态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揭示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从人类社会的角度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指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是人类未来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终生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社会的过渡问题。如何过渡?答案有三:哲学性革命图式、暴力革命图式和和平过渡图式。图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历史情势的重大变化。马克思过渡图式思想的变化引来争议和不满,这与忽略马克思过渡图式思想的哲学基础——劳动哲学本体论、劳动者主权论、线性社会历史观和劳动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有直接关系,也是未解马克思实现过渡的判断标准——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合乎人类本性——的必然结果。结合特定社会历史情势地理解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他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虽没有直接提出政治发展这一概念,但在其著作中有丰富的关于政治现象的描述。本文旨在通过研读马克思著作文本,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试图从政治发展的终极目的,政治权力性质及其指向;未来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对其政治发展思想作出诠释。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思想和建国后社会建设内容、发展阶段和经验进行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建设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和苏联的社会建设实践。因划分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学者们对社会建设的内容和经验展开了多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在于提出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正义原则。通过对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构思的资本主义社会正义原则的剖析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允许经济剥削存在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性。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正义具有双重形态,虽然社会主义因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因而在社会正义层面超越了资本主义,却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原则才能达到完全正义。马克思基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正义而形成的社会正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世界历史思想,并在此后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人类学笔记》等著作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形成了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与构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或者说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重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会使我们认清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树立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心。同时,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将有力推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促进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中,有许多思想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改革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中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尤为显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反思马克思思想史上这一重大课题,一定能从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既包括物质生产力 ,也包括精神生产力。要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观点置于马克思整体思想的精神背景下 ,置于马克思毕生致力的人类的人道主义理想的人文动机中加以阐释 ,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生产力标准理论 ,全面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社会总体文明 ,重建我国社会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品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脉络,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资本—社会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发轫和奠基;劳动—生活批判立足于劳动的异化,建构其理论体系“生存论”的批判境域;技术—工业批判通过剖析技术与资本融合互动过程中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全面展开,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自然—生态批判深入揭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根源,阐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未来图景。这四重批判源自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特质与深刻的问题意识,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批判和对人的未来解放状态的展望,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论主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术界深入展开了对马克思生活世界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就:认为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是一种感性世界、实践的生活世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生活理论。为此,积极推进马克思生活世界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以及复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实践相结合,以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