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溢出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形成与演进的重要动力机制。文章基于无标度网络和社会资本理论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并对其知识溢出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然后从研发合作、技术协作与转化、人才流动和企业衍生4个方面研究阐释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进而从区域环境、创新网络、网络主体、溢出知识4个维度分析论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以"双赢"为目标,构建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知识网络是大学和企业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和稳健、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阐述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知识共享、网络能力、创新绩效三方面构建了产学研知识网络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些指标体系对太原高新区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现状作了实证评估,得出太原高新区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仍需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和完善知识创新网络的各项功能,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引入知识溢出、知识吸收能力两个中介变量,研究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建立了关系嵌入性-知识溢出-企业创新绩效和关系嵌入性-知识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发现了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关系嵌入性对显性知识溢出和隐性知识溢出都具有促进作用,且对隐性知识溢出的作用大于显性知识溢出;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且隐性知识溢出的作用大于显性知识溢出;关系嵌入性对知识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现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组织绩效和保持企业活力的法宝,企业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企业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知识转移在二者间具有中介作用。企业间社会资本网络的互动有利于技术知识交流,促成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是企业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可为企业创新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成功的创新行为能够同步提升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6.
小世界网络在产学研知识流动中的应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联盟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网络,产学研联盟成功的关键是产学研各方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扩散和转移的能力。小世界网络具有随机性和有序性并存的特性,能够较好的反映产学研联盟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联盟中的知识扩散和转移现象。在阐述了小世界网络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小世界网络理论在产学研联盟以及知识扩散和转移方面的应用成果,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企业社会资本如何通过知识转移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对企业知识转移、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知识转移在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企业应建立、维护并运用社会资本,以促进相互间知识技术资源转移,从而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协同创新强调异质性组织的协同合作,并质性的知识组织特征可以促使知识跨越产学研组织边界在各创新主体之间不断地循环流动,而"协同"作为一种驱动过程演化的自组织调节机制,能够通过控制、引导、激励知识流的变化,自动调节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演变。从跨组织知识流动的视角探讨了这种协同作用在不同的知识流动阶段,是如何通过控制、引导、激励知识流的变化来调节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进而促进知识在产学研之间顺利流动的机理特征,以期丰富和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9.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是国家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不足,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撑效应不显著。成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互协同网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发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作为企业创新的中间网络,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相比于国有企业,产学研合作对于民营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产学研合作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就越强;拥有学术背景的高管数量越少,产学研合作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就越强;政策环境能够调节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发明创新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表明政策支持有助于产学研合作,优化企业创新结构,提升企业真实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可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增值,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有利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运用演化经济学的动态观点,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Matlab数据仿真分析可以得出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的几个关键变量: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知识转移意愿、企业的学习意愿;企业的吸收能力;双方沟通能力及收益分配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成功进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以福建省三个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和Liseral8.7,研究产业集群网络、知识整合能力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内部知识整合能力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络结构、网络关系都与知识整合能力正相关,知识整合能力与创新绩效正相关,网络结构、网络关系通过知识整合影响了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3.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我国企业日益注重外部知识资本的获取.通过对知识资本内涵进行拓展,利用国内149家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数据,对企业知识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人力资本、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和内部社会资本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是,人力资本与外部社会资本的交互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管理流程的角度探讨动态营销能力范畴及其测量, 构建企业IT应用能力、营销团队支持、营销人员自主性三个因素与动态营销能力及其营销创新绩效的关系并提出研究假设, 运用AMOS18.0软件对来自450个企业样本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动态营销能力直接影响营销创新绩效;IT应用能力、营销团队支持对动态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营销人员自主性对动态营销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协同创新日益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首先对比传统创新模式和外部协作创新模式,分析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动机。在此基础上,构建由产业实体+非产业实体构成的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提出把组成产品的基本单元——功能模块作为企业与外部资源交互的载体,进而构建一个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生态圈模型,并分析核心企业依托以模块为单元的交互载体实现与外部产学研资源交互协作的运作机理。最后,结合海尔集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案例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理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动态能力、创新网络质量及其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网络的构建与维护对创业企业的创新绩效至关重要.动态能力思路为创业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维护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在文献回顾、访谈以及对143家创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业企业网络动态能力结构模型.研究表明,网络动态能力包括关系技能、协作安排、知悉伙伴、内部沟通与学习支持五个维度;网络动态能力与创业企业的创新网络质量及创新绩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2015一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样本,对企业年报进行文本词频统计分析;以知识流动为中介指标,对企业合作文化、知识流动与创新绩效的内在关系进行探究,以上研究表明:企业合作文化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知识流动在企业合作文化对创新绩效中起中介作用。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战略一致性为基准,选取天津市178家国家级和省(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为研究对象,结合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现状,分析各因素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战略、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与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企业内外部战略一致性程度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从而思考如何对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创新联盟是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合作方式,是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组织形式,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理论上对产学研创新联盟进行概念界定,明晰其基本内涵、构成主体及本质特征,以期为推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知识及知识流动的产业集群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日益成为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综合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中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的研究动态,不难发现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为此,发展中国家应努力构建将"外部知识流"与"企业吸收能力"以及"地方知识系统"联系起来的独特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