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雨》是山东现代作家王统照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山雨》的作者,作为齐鲁文化的传人,五四新潮的长子,对民族的危亡和农民的命运,怀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山雨》便是这种主体意识的艺术呈现。其整体风格以凝重浑厚、惨烈宏阔见长,既体现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更渗透于人物的道德层面与人格理想之中。这种风格,与几乎同时出现于文坛的沈从文的《边城》相比,就显得更具有地域特色,更衬托出齐鲁文化的鲜明而独特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山东文化形象的三大建构模式及其现代传承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的认同凭借地域文化形象这一媒介,文学想象和叙事是建构形象的重要方式.山东文化形象有庙堂与民间两种形态.民间山东文化形象有三大建构模式《水浒传》式的"好汉山东"模式,《金瓶梅》式的"世俗山东"模式,《聊斋志异》武的"灵异山东"模式.20世纪文学中的山东书写,正是循着这三大建构模式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齐鲁地域文化与《水浒传》的创作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一方面,齐鲁地域文化影响着小说的创作,另一方面,小说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成为人们对齐鲁地域文化的集体记忆,进而影响和引导着该地域的文化走向.建构《水浒传》作为地域文化驿站的传承功能,使得齐鲁地域文化不断增值,将有助于今人荡涤心灵、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4.
《湖湘文化与毛泽东早年理想人格的形成》一书,将党史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建构了毛泽东早年理想人格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实现了早年毛泽东研究的方法论创新;将党史人物研究与地域文化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深入阐述了湖湘文化对毛泽东早年理想人格形成的巨大影响,从而真实而生动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相融合、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对侠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在文学创作中对侠文化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和创造性转化,在对其时代内涵的开掘运用中彰显出侠文化精神的独特魅力。从五四时期崇尚强力思想到抗战时期从侠义题材中开掘民族精神,体现了他的侠性心态的演变轨迹,也传达出他的人格建构和文化建构的价值理想。但为政治服务的创作意图,致使其作品的艺术魅力相对冲淡。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学观在薇拉·凯瑟的创作过程中影响着其小说中人物身份的建构。凯瑟以地域文学创作观念,即地域的丧失、欧洲传统文化的坚守、地域主义女性文学观、印第安文化的认同等,构建了一个个多重复杂的文学地域身份,如女性拓荒者、移民"民族"身份、印弟安文化身份等,以更加细致、变通和辩证的态度阐释文学创作和地域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 风》《雅》《颂 》《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 、地域和民族文学分野的诱因.特别是"二南"所表现的对南方民族文化的透视和描写,极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学的抒写范式,即由地域特征所表现的异质性表象与同质性精神抒写.《诗经》"二南"被列于"风"之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具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二南"非以国为类,而是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与南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它不但是南方各民族文化的早期记录,更是中国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创作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壁画《松江万古流》是当代著名画家贾涤非先生为吉林市博物馆重新创作的大型壁画,作品以吉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为背景,展现了吉林市从远古渔猎农耕时代到近代工业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对该作品进行由创作背景、题材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的鉴赏与分析,进而展现出植根于地域文化的艺术创作的巨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早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端期,鲁迅、茅盾和周作人就乡土文学和地域文学的概念等就有了明确的界定,其中,以周作人的自然情趣说和鲁迅等人的生存批判说为主。从20世纪中期开始,欧美国家开始推出"文化研究"战略,其中,地域文化成为一种策略和取向。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从文学界开始形成地域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潮流,广泛涉及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民族学、人文地理学、宗教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并明确界定地域文学及其文化范畴。当代纪录片也不例外,纪录片导演地理意义上的流动迁徙和重返,则形成了其纪录片创作视域的现象及其影像构成。  相似文献   

10.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现《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现《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革命英雄传奇借鉴和传承了历史上“侠”文化传统中的积极成分,所塑造的人物常常超越了一般革命军人的简单特质。他们勇猛善战,快意恩仇,追求个体的操守与自由。这些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传统文化中侠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快意恩仇,以个体独立的人格和节气对抗某种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当代战争文学注入新的审美冲击力。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个体超越社会现实的浪漫理想与愿望的集体记忆,是对战争文学审美形式新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的关中文化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中,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很多作家共同的追求,出现了地域民俗、地域方言与文学创作强有力的渗透与交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白鹿原》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在这部小说中,关中民俗文化和方言渗透到方方面面,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关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当代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拉美文学性征,那是题材选择方面的自然历史性,那是主题表现方面的文化怀旧性,那是艺术借鉴方面的魔幻现实性,而这种魔幻现实性,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实性。文章对比拉美文史和阿来的整体创作、对比获奖名著《百年孤独》和《尘埃落定》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英文版)创刊后一直致力于对外译介、传播中国文学与文化。其中,农村题材小说在其译介活动中占有相当比重。从横向上讲,对外展示了英雄的革命农民、受封建社会迫害的愚昧农民、觉醒的新一代农民以及改革时期的农民形象等;从纵向上讲,对外展示了从土地革命到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农村政策的变迁。杂志的翻译选材,既忠实于建国后我国农村题材文学的演进规律,如实反映国内文学创作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外宣传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理想效果,树立新中国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6.
王志民,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博士点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区域文化与古代文学、齐鲁文化。近年来,在齐鲁文化形成、发展历程、文化特色、内在结构及与中国早期文明的关系,齐鲁文化与孔子及儒家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完成和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及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专著《齐鲁古代文学简论》《齐文化与鲁文化》《齐文化概论》《齐鲁文化概说》《中国学校教育制度考略》等11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社科优秀成果重大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山东省高校优秀成果特别贡献奖一项;"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两项;1995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7.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于1999年组建,2001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把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儒家文献与山东地方文献研究、齐鲁文化开发与应用研究作为基地的三大研究方向。目前,中心拥有一个"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博士点,与文学院共建"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域文化对明代四川青神余氏家族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青神余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有才之辈多出、文学代际相传,于文学、科考、政治等方面都声望盛隆,在巴蜀乃至全国皆有盛名。西南地域文化丰富了余氏家族文人诗歌创作的题材,深化了诗歌创作的内涵,促进了余氏家族文人气质的形成。余氏家族文人借由诗歌作品记录了西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呈现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历史,展示了其对西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9.
地域差异是导致文学创作风格有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北方文学、东西部文学之所以得以命名,正是源于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背景。然而,南北方文学、东西部文学之间也存在相互交融的现象,成为地域分野中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地域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促成主流文学样式的发展,同时,独特的文化也铸就了极具个性魅力的文学品格。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地域文学的精魂之所在。本文试图以自然地理坐标系为参考系,浅析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与当代多元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从地域生态文化视域,并放在当代中国文学整体,对陕西作家的创作进行审视来看,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标志的陕西作家,以其创作实绩,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笔。他们对于当代文学的启示在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要深植于他所生存的环境、故土的地域文化;始终关注现实,坚守平民立场与情怀;坚守艺术精神和纯艺术的道路;对于人文立场与良知的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