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论与模式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均衡增长理论与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现有西部开发战略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应以非均衡增长理论为理论指导,实施以优先发展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2.
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江苏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新一轮城市化运动,正由"土地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向以产业升级主导、城市空间集约的"精明增长"型城市化转变,城市成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载体,服务业又因城市的集约化而进入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期,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型动力系统。"十二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江苏要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国际化"等大战略,让城市与区域的空间扩张,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互动、共融之势,促进空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服务经济体系的形成,探索出一条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江苏路径"。  相似文献   

3.
上海浦东新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浦东模式"。浦东消除二元结构模式的特点:政府主导,政策优惠;城市偏向,以发展城市影响农村;点-线-面结合,推进城郊管理体制"合一";两部门分离,以消灭农村方式达到消除二元结构。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产生多方面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市民化难;动迁带来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矛盾增加;某些新政策对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的不利影响;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发展理念,避免政府过度干涉具体社会事务;纠正政策的城市偏好,实现城乡社会均衡发展;促进人口城市化和要素城市化协调发展;提高引资质量,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城市化的道路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围绕我国城市化的道路与模式选择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对非城市化派以及城市化派中的一元、多元模式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述评。提出了“二元、非均衡”的新思路:我国现阶段应以是否出现城市群(带)雏形为分类标志,在尚未出现城市群(带)雏形的全国大部分地区推行点式集中城市化模式,而在少部分业已出现城市群(带)雏形的地区推行面式集聚型城市化为主、扩散式城市化为辅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传统、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等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的特征。福利经济学为统筹农村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应该正确运用福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正视农村区域发展非均衡的现实状况,转变长期以来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思维定势,在扩大农村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以及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倾斜的原则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实现东中西部农村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煤炭城市是其自身城市化演进中的一个代表性阶段,发展接续产业是煤炭城市经济脱困、产业结构合理化,最终实现产业替代的战略选择。根据产业发展原则和国内外经验,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模式应设计为"依托资源、科技先导、深度转化、综合发展",即依托资源优势,以煤炭等矿产资源的深加工转化型为主,以节能综合利用型为辅,相关产业配套,非相关产业适当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辽宁人口城市化的宏观模式正在由重工业占绝对优势的封闭式过重型城市群体系向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开放式重型城市体系转换,由农村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以城区为主的集中型城市化向城市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高于农村,城区与郊区相结合的城市化转换。在本文里,我们将分别从城市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来分析这一模式转换的主要特征、并据此提出可供政府参考的一些政策性、策略性建议。一、辽宁城市化宏观模式转换的地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东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多种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源型城市,东营市各级政府必须紧紧抓住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发展中小企业、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产业集群、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做好权益保障工作等多种措施促进就业,以实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最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省各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在探究贵州建省以来城市体系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构建贵州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科学地反映贵州各地市州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城市化水平。根据2008年贵州各地市州城市化发展水平的14项原始数据指标,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所得到的五种类型的城市化水平区域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绘制了各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布图。结果显示贵州各地市州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较大,城市体系总体分布呈"核心—边缘"非均衡发展模式,且缺乏能对全省产生集聚和辐射作用的次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0.
调整产业结构,寻求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路径已成为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生态工业园被认为是协调产业与环境关系的有力工具,是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模式。日本北九州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实施"三位一体"环境产业发展战略,成功实现城市产业转型,为我国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业服务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2.
“人的城市化”研究,应当超越单一的城市视角,发现农村,扩展城市化研究的农村视角。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中西部一般农业型村庄的农户分化为脱离土地阶层、半工半耕阶层和贫弱阶层,与之相伴随的是农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村庄阶层分化的背景下,工作生活需求、婚姻挤压和教育竞争等成为推动农民城市化的动力。农民城市化方式是农民家庭有主体性的策略选择,呈现出主动脱离型、动态调整型、被动跟随型等农民城市化的基本类型。农民主体性的“渐进城市化”模式是建立在“半工半耕”家庭生计模式和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之上的。实现“人的城市化”战略目标,应当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推动农民进城的同时也要保护他们的返乡权。  相似文献   

13.
"两型试验区"是我国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新尝试,其土地的集约利用应当成为"两型试验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比较武汉城市圈1996-2007年农用地、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总体变动,对2007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可持续分析,提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土地转化与利用不能采用武汉市的土地利用模式,而是应当赋予占补平衡以新的环境保护意义,重视土地集约利用在"两型试验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创新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机制,选择不同的土地开发利用战略:土地开发透支的地区主要应当选择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有潜力的地区主要应当选择在保护环境基础上的土地高起点开发,从而实现土地与技术的双引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乡村城市化以农业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镇 (乡 )集聚 ,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目前各级各类小城镇在推动城乡经济结合 ,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城市化仍普遍存在土地占用量大而利用率低 ,规划滞后、布局分散而效益偏低 ,城市化水平有限、环境质量不保证且市场容量较小等一系列问题。为推进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 ,文中拟构了小城镇发展的六种基本模式 ,包括功能辐射型、产业开发型、科技创新型、市场主导型、生态建设型和文化保护型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增长,农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民作为一个阶层也在不断分化,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内涵及层次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农村养老非均衡发展将是这个时期的特定产物,是实现农村养老保障向更高级阶段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需求进行分析,将农村居民需求划分为"生存、生活和发展"三个层次,基于此构建"社会为主"的普惠型或非缴费型养老、"社会、个人为主,家庭与社区为辅"和"自我养老为主,家庭、社区与社会为辅"的农村养老资源供给模式,并对其运行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处深圳特区的水围村,10年来认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均衡发展,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实现“两个转变”(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的典型范例。本文着重从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角度集中分析了水固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化的一般机理入手,对城市跟农村技术进步以及二者之间的技术转移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比较城市化实际路径与均衡路径的区别,论证了技术变迁对城市化质量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均衡的提出来自对教育非均衡现实的反思 ,教育非均衡的主要成因在于制度安排的缺失。推进教育均衡的基本路径在于制度安排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扩张的演化特征、响应模式与发展策略对于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研究可以发现:城市化与城市空间扩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二者异速生长模型中的标度因子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扩张响应模式的划分标准,据此可将其划分为城市化主导型、均衡发展型、空间扩张主导型、空间扩张失调型四种类型;尚...  相似文献   

20.
从城市化的一般机理入手,对城市跟农村技术进步以及二者之间的技术转移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比较城市化实际路径与均衡路径的区别,论证了技术变迁对城市化质量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