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它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的基础理论,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追求,在理论上、价值观上解决了多年来使人困惑的问题."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赋予我们一定的哲学思考:它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底蕴,是对实践标准的深化和发展;它彻底突破了姓"社"姓"资"的唯一价值标准论,并深化了人们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必将对现实产生重大及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打开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大闸门.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三者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3.
对于人类社会几千年寻求的"如何实现社会正义"的问题,无产阶级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的答案是通过共产主义革命,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中国共产党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证明"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必须遵守的法则.  相似文献   

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新时期的思想路线.本文试图阐明,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而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结合学习、研究、宣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总结历史、选择论和开创未来、方法论"谈了自己的见解.文章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思维内在地蕴涵着开创未来的总体方法论;既是理论创新的产物,又是继续理论创新的新的起点与新的里程碑;要处理好主导的一元价值观与非主导的多样化的价值观念的关系,不能把非主导的多样化混同于多元化;"三个代表"的要求与"三个有利于"标准既有区别,更有联系,前者是后者在党建领域进一步提炼、升华与深化,是迄今为止,我们党最具先进性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文章还提出先进文化标准的概念,认为要坚持在实践标准基础上,实现先进生产力标准、先进文化标准与最广大人民利益标准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而且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首要内容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标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功利观是在对传统功利观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它坚持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有机统一,是坚持人民利益标准的新型功利观。"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的功利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的功利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上的.它既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定了最高的伦理目标、根本的价值标准,它体现了道德实践中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体现了真与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性、全面性出发来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绝不能把"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变成不顾具体条件,适用于任何情况的绝对的理论信条.坚持真理的辩证性、实践性,就要实践地、历史地对待"三个有利于"标准,以现代的人本理念和科学精神辩证地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理论中具有根本性的观点.从人权建设的角度看,"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邓小平把生存权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发展权以及"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人权观,对我国当前的人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20.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