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5月,家乡解放,正逢我高中毕业。解放军路过我的家乡,启发了我投笔从戎的念头。父亲说我是独生子,不愁吃,不愁穿,理应升大学深造,并派人把我送到南昌市"武宁同乡会"  相似文献   

2.
去年年底,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个词组成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发布,引起了市民热烈的反响,我也由衷地赞赏。我小时候总听老辈子的人讲:"人活在世上,对人要厚道"。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北京涌进大批外地的人才,有保卫北京的解放军及其家属;有来北京做买卖的商人;有求学的学生;有大批参与首都建设的建筑工人……北京人对这些"外地人"特别热情:他们打听道、  相似文献   

3.
特区女兵     
3年前,我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厦门,成了一名女兵,我们一行5人一路说说笑笑,几乎没来得及欣赏一眼开放的繁华都市。车子就拐上了一条漆黑的山路,蜿蜒而上,直到山顶。哇,这里也是特区么?我始料不及。平生最惧山,这倒好,以后就在大山头上安营扎寨了。 我们的营地在山上,这里部队生活除了日常工作学习,还要进行农副业生产,女兵居然也和男兵一样有自己的责任地和生产指标。老实说,我们一起来的几个女兵家庭背景都很不错,在家都是娇娇娃。在军校里偶尔拿过几次扫把和锄  相似文献   

4.
完美的俘虏     
朱绍华 《可乐》2008,(11):21-21
一位红军女战士在一次战斗中和部队失去了联系,而且打光了子弹,被国民党军队的一名男兵发现。男兵把枪口对准她,让她投降。女兵视死如归。男兵动了恻隐之心。他望着女兵说:"给我做老婆吧。我可以不当兵了,和你过一辈子。"  相似文献   

5.
我和我的家     
申荣 《老友》2009,(5):16-16
1949年5月,我的家乡解放了。儿时的我,虽已初省人事,但并不懂得"解放"是怎么回事。不过,从大人们的表情和不时的锣鼓声、爆竹声中,我知道家乡的解放,肯定是好事、喜事。我对"解放"的理解,是在成年之后逐渐加深的。  相似文献   

6.
妇女解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也是现代以来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谢冰莹的《女兵自传》是反映现代妇女解放问题的代表作。它的最大特色是凸显了“女兵”身份和“女兵”意识。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一个弱女子如何蜕变为一个刚强女兵,不但砸碎包办婚姻的锁链,还成为积极的革命者。它张扬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和参与社会工作意识,建构了一条女性通过参加革命工作获得解放的道路。但从妇女解放的终极目标和作者自身的婚姻现实来看,这条“女兵”道路有熠熠闪光的一面,也存在“雄化”女性、忽视性别差异和常态生活下的婚姻经营之不足。重新审视谢冰莹自传,能为当代妇女解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1964年10月,我被任命为解放军某部参谋,第二年5月,领导就让我下连队当兵,对于我们这些出校门便走进部队机关门的学生兵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5月13日,我们下连队的同志乘火车到达了目的地——驻蒙自县的某步兵团。这是一支光荣的部队,曾参加过上党战役和解放运城战役,一营还获得"钢铁营"的光荣称号。晚上我们正巧赶上了一场电  相似文献   

8.
肖华成 《中华魂》2015,(2):55-57
我曾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在西藏工作过,怀着一颗深厚西藏情结的心,阅读了"老西藏"李国柱同志所著《一个女兵的西藏人生》,让我既感动又亲切。李国柱同志这本书的主体是多篇回忆文章的汇集,作者用质朴、自然的语言,略带文学韵味的笔触,生动而真实地描述和记载了她从一个18岁的花季少女,加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伟大事业,直到1972年调离西藏的23年中,亲身经历的高原缺氧等极其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及各种困难艰险的考验。书中不乏感人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9.
萨苏 《可乐》2011,(5):15-15
小时候,奶奶在北京带过我一阵子,我们姐儿五个把老太太给折腾得不善。 一个周日的早上,爸妈有事出门儿,安排四个姐姐做功课。奶奶抱着我晒着太阳讲古话,就听“吱哇”一声,对面四个姐姐的“女兵宿舍”炸窝儿了。  相似文献   

10.
1949年7月18日平江解放时,我正在平江县城培元完小教书,虽然放假了,但没有回家。我亲眼目睹解放军和忻县南下干部进城的盛况,他们虽经长途跋涉,但个个精神抖擞,队伍整齐,纪律严明,与国民党军队、干部奸淫掳掠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1.
《老友》2007,(8)
1949年八九月间。16岁的我作为村里少有的中学生。在我的面前有两条出路:一是继续进学校读书,但当时家里贫困,已经交不起学费;二是离家外出找事做养活自己。这时,萍乡刚好解放,解放军进驻了萍乡。我毅然选择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似文献   

12.
《山西老年》2010,(4):17-17
1949年4月24日清晨,解放军1300门大炮向太原城垣同时开火,25万解放军兵分12路攻上城头,在消灭阎军13万余人、解放军付出了45000余人的伤亡后解放太原。这场持续  相似文献   

13.
我父亲赵风有1926年12月出生在山西汾阳的北关园村。1946年8月,正在地里干活的父亲,突然被国民党三十九师抓去当了兵。不到两个月又在汾阳田同村被解放军包围,当了俘虏。解放军动员他人伍,10月,父亲正式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从那以后到解放,他一直没有回过老家。  相似文献   

14.
《老友》2007,(1)
每逢佳节倍思亲。2006年中秋节前夕,时年81岁的家住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曾是日本女兵的伊藤郁子,通过电话向远在日本的家人问候。她说:"……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更爱社会主义中国,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相似文献   

15.
我第二野战军部队解放大西南以后,西南局确定的1950年的几项任务是:改造、教育、安置国民党起义、投诚及被俘的90万官兵;消灭盘踞在西南地区的90万土匪。凭我二野60万解放军要完成这两项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相似文献   

16.
我家小区对面开了一家窝头专卖店,买窝头的人排了很长的队,真是门庭若市。朋友,你见过窝头吗?我对窝头太熟悉了,可又很陌生了。先说熟悉吧:窝头是用粗玉米粉蒸熟的主食,上尖下圆中心空,外形有点像埃及的金字塔,黄灿灿的,难怪旧社会北京穷人戏称它为"黄金塔"。美名黄金塔是否表达了当时穷人祈盼脱贫的心愿,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1940年代初,那可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北京  相似文献   

17.
打赌     
《可乐》2006,(11)
故事的起因是我吃了七个半馒头。至于吃七个半馒头的原因,却记不清了。虽然这事儿让我有点儿小得意,但一个女孩子这么"能吃",传出去毕竟不够好听,实在不宜大肆炫耀,只在女兵中以为"骄傲"罢了。不过这种秘密实在保不了多久,没几天,三排长就跟我核实。他用那河南味十足的家乡话说:"就你?打死我也不信!"也难怪,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8.
我出生在太原市南郊(今小店区)桃园堡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5岁参加解放军,参加过解放太原、西安、宝鸡、成都等战役。1950年,我由卫生员提为军医,1953年被选送到南京军事学院附属第六军医大学习。毕业时,正值全军选调"两弹一星"特种工程人员,我荣幸地被选调到八三四二部队一○三团,悄然开赴大西北特种工程基地。我们这支神秘的部队进入大西北的马兰、酒泉等基地,那里荒漠戈壁,干旱无雨,风沙弥漫,奇冷暴热。又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生活艰难,但工程  相似文献   

19.
赵宗 《金陵瞭望》2009,(25):5-10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国民党反动政权土崩瓦解,古都南京获得解放。4月24日晨起.解放军大部队由挹江门入城,市民夹道欢迎。挹江门城墙上、街道地面上一路都有粉笔写的欢迎标语。学生尤为激动,中央大学师生分成多路,直奔下关迎接解放军,并昼夜改版《中大人报》,加上套红报头,印成欢迎南京解放、欢迎解放军的特刊号,在城里四处散发。金陵大学师生则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相似文献   

20.
"京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视作与北京地域文学紧密相关的概念,事实上,"京派"与北京的关系十分复杂,"京派"源于北京,深受北京影响,有着十分明显的北京文化气质;然而,就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文化意义而言,"京派"又超越了一时一地的限制,成为内涵丰富、特征独异的文学与文化流派。因此,跳出北京看"京派",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京派"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