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承机制是侗族口传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侗族民间严谨规范的歌谣传承机制和"饭养身、歌养心"的诗歌理论和精神追求,使得侗族口传文学的传承有自己民族的特有形式和特点.通过对"珠郎娘美"的文本变异的研究和调查,发现"珠郎娘美"的传承与口传文学的传承是紧密联系的,从而归纳出侗族口传文学的主要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2.
口述史料是根据个人亲身经历或见闻而口传或笔记的材料.细菌战口述史料是指与(日本)细菌战有关联的口传史料、回忆录、调查记录和访谈录.目前,日本细菌战口述史料搜集与整理的理论与方法相对薄弱、滞后,因此,研究者要有意识地、主动地、脚踏实地地投身到口述史料的采访、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去,利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探求口述历史、口述史料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歌师作为说唱文学中的叙事主体,在叙事过程中有着多重身份。首先是叙事人的权威身份,在叙事过程中主导着整个故事和情节,同时还扮演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并在他们之间转换;再次作为旁观者,对人物和故事做了评价;另外还充当故事与听者之间的中介。在创作过程中,还要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对口传文本进行整理编辑和文化整合。歌师叙事者身份的多样性体现了口传文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语》一书与"史传"文学的关系颇为密切.其成书过程兼具集体移时撰作、书面材料与口传材料相结合等特点,与早期"史传"作品的生成过程相似.《论语》在西汉时期曾被看作"传",这与书中所含的通论、杂说和故事性内容有关.其名称中的"语",是一种以记言为主,亦兼记事的著作体裁,与"史传"文体要素有不少相通之处.《论语》的"史传"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言事相兼的叙述体制、对人物"德行"的彰显等方面.《论语》的史传文学价值主要在于较为完整、全面和准确地记述了孔子的学思历程、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象.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希腊神话研究从早期的口传到理性萌发后的"神话"同其它学科分立的范式,在近代以降的中国神话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神话历来被认为有"历史化"的特点,从近代到现代,国内外的中国神话学者们不断地关注此一问题.闻一多的"志"与史及诗关系的研究,叶舒宪的诗与寺、瞽同史关系的研究把这一问题带入新的领域.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在人类早期时代,文字产生以前,口传神话同史的混生是中国神话的最早样态.神话历史化是西方观念对中国材料的框定.神话分化出历史是中国神话同历史乃至文学关系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竹栏目的主题是"神话历史",这是对之前两期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他的<神圣言说--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从早期文字的使用中,寻觅来自口传文化和宗教神话观念的三组关键词--"告"(诰)字组与"各"(格)字组;"假"(嘏)字组.  相似文献   

7.
濒危语言长篇语料作为口语形式的根基和内核,发掘和整理的必要性已得到学界认同。但长篇语料的调查、记录和整理作为一项新兴的系统工程,其调查对象的范围、其方法和程序的有效性,都有必要讨论和检验,以便总结规律,保证语料的效度。本文讨论了濒危语言贵琼语长篇口传故事"格萨尔"记录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民间口传叙事是文学尚未进入作家创作阶段的早期状态。非洲文学具有长期的口承传统,无论北部非洲还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概莫能外。地处北非的古代埃及口传叙事繁荣昌达,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韵文体的世俗歌谣、宗教颂辞均有文本传世;黑非洲地区历史上没有民族文字,文学上只存在民间口传形式。非洲大陆的口传叙事历史文化容量丰厚、思想艺术影响深广,具有无以替代的社会价值和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在跨语言的文学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最高标准是"化".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作进行文化过滤,使文学翻译无法实现彻底和全部的"化".正确认识文化过滤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译者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中的"化",也对我们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外来文学和文化具有借鉴意义.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的三个中译本为我们认识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口传活动中的接受者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口传活动中,作为接受者的听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是口传艺术植根的土壤,观察他们在整个口传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神圣言说——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研究宗旨:从古汉语的早期文字使用中,寻觅来自口传文化和宗教神话观念的三组关键词--"告"(诰)字组与"各"(格)字组;"假"(嘏)字组.据此分析和还原神圣言语活动在古人生活和意识中的地位、作用,给在后代书写文明中被遮蔽和遗忘已久的"文学发生"问题,确认中国的"神话历史"之神圣叙事之由来,对<尚书>所代表的华夏"史书"文体之由来,打开一种知识社会学的重新理解之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校合并重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在合并的过程中,由于机构、专业、人员的调整,也给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档案意识教育,依法治档,集中统一管理合并前后的全部档案,做好零散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保管和利用,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3.
台湾原住民文学包括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两部分。口头传统与当代台湾原住民书面文学的关系不单单是源与流的关系,应该说当代台湾原住民书面文学是台湾原住民口头传统历史的叙述的文字发展",更是口头传统的历史延伸,两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独一无二的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14.
彝族口传文化里也有些像汉族文学诗、词、歌、赋等一样的韵文体文学式样,叫做lu33p44(尔比)、kh21?21(克哲)、k21pi33(格比)、ma44ts33(玛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尔比",过去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得也较多。但大都就"尔比"而研究"尔比",未与其他近似的文学式样相比较来研究,这很难突显其特点。因此,本文将专门就"尔比"语体层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后,从几个方面,进一步与其他几种近似文体进行比较,突显其语体层的风格特点,以期对彝语文体论进行初步的建设性的探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以及云南、湖南、湖北、广西、海南、四川等省区,人口739万,其中358万聚居在贵州省境内。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苗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世代积沉并传承下来的口传文学即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口传文学作品可谓浩如烟海,全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历史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伦理以及认识发展的轨迹,既是本民族整体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构成了本民族文学的基本框架,成为苗族当代文学的滥觞。因此,要考察苗族当代文学,必须了解苗族的传统文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五四"启蒙文学、左翼文学和抗战文学的分期回顾,可以将民间理念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形态重新定位为"被动和懵懂的民间"、"盲目和虚幻的民间"、"潜在和分裂的民间".深入挖掘民间理念的萌芽和发展状态,对民间理念进行一次时间概念上的延展和扩充,能够更加深刻地展现民间的潜在内涵.  相似文献   

17.
台湾原住民文学(包括口传文学和汉语写作)是台湾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口传文学作为其原初的文化资源,其实就蕴蓄了原住民身份的自我认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崛起的原住民汉语写作从争取民族自我命名到张扬族群文化生存的权利,凸显了原住民身份书写的诉求。山海书写则具有族群身份认同的意涵。都市和山海的对峙,汉原对立彰显了原住民的生存困境,而汉原融溶的愿景将为台湾原住民文学增添新质。  相似文献   

18.
达西乌拉弯·毕马是一位研究台湾原住民高山族文化与民间文学、著作颇丰的高山族文化人类学学者。他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呈现以下特色 :1 .整体研究与细部研究相结合 ;2 .口传文学的充分运用 ;3.广征博引诸家学说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4 .多侧面地记录民俗事象 ;5 .熔入史学方法、现状考察与发展思考、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19.
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现有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观中译者角色确定表示质疑,并提出"译者自我定位"概念,其基本定义为,译者在动态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尝试重新确定文学翻译译者的地位。旨在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什么是文学翻译译者适合位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自我定位?为解决该问题,作者试图对影响译者自我定位的主要因素以及译者自我定位在实际翻译过程的体现做出详细分析,并提出文学翻译译者三个基本的定位:文化传播者,文学再创作者,和协调者,从而为"译为所有"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情趣、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我国少数民间文学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传播主体断层、传播渠道单一,认知方式固化等问题,新时代亟待加强文本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播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大出版力度,对现有口传资料进行“口传”到“文传”的转换,推动屏幕传播文本内容再创作,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本资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