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成论批判     
当前学术界流行着一股生成论思潮,好像一旦使用了这一理论,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实则不然,生成论并不比预成论更加优越,因为其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比预成论少。生成论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即要生成某物,就必须预先存在生成某物的能力,而且被生成的某物的性质也必须是预定的,否则生成的过程就是无序而混乱的,从而无法生成任何事物。因此,被生成的事物就以生成过程的"目的"的形式制约着生成的过程,使这一过程所生成的不是别的事物,而只能是这个事物。失去了这一约束性的生成过程,就不可能生成任何事物。生成论在本质上是解构主义的,彻底的生成论必定导致事物的解体。生成论不承认事物的预定性,认为有来自于无,这就使事物失去了来源,成为神秘之物。预成论的实质是无不能生有,这一原则是正确的,但其也存在着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同的理论之间不应是一种代替关系,而应是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可以更加完善地解释世界。然而,即使这样的互补仍存在着不可解释的问题,从而不可能提供一种无懈可击的说明。这表明,人的认识一旦超出某个界限或限度,即不再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术界流行着一股生成论思潮,好像一旦使用了这一理论,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实则不然,生成论并不比预成论更加优越,因为其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比预成论少.生成论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即要生成某物,就必须预先存在生成某物的能力,而且被生成的某物的性质也必须是预定的,否则生成的过程就是无序而混乱的,从而无法生成任何事物.因此,被生成的事物就以生成过程的“目的”的形式制约着生成的过程,使这一过程所生成的不是别的事物,而只能是这个事物.失去了这一约束性的生成过程,就不可能生成任何事物.生成论在本质上是解构主义的,彻底的生成论必定导致事物的解体.生成论不承认事物的预定性,认为有来自于无,这就使事物失去了来源,成为神秘之物.预成论的实质是无不能生有,这一原则是正确的,但其也存在着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同的理论之间不应是一种代替关系,而应是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可以更加完善地解释世界.然而,即使这样的互补仍存在着不可解释的问题,从而不可能提供一种无懈可击的说明.这表明,人的认识一旦超出某个界限或限度,即不再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邱昭继 《浙江社会科学》2015,(1):43-48,157,158
法律消亡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个著名论题。法律消亡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批判和理想性特征。法律消亡论是以特定的法律概念论作为支撑的。澄清和揭示法律消亡论的理论语境是评价法律消亡论的重要前提。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法律消亡论体现的是法律的阶级工具论,帕舒卡尼斯的法律消亡论以法律的商品交换理论作为基础,太渥的法律消亡论反映的是法律自然主义,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批评法律的第四种观点建立在疏远论的基础之上。然而,这四种法律消亡论背后的概念理论都对法律持一种狭隘的理解,这些法律概念论没有全面而准确地揭示法律的本质属性。如果持一种更为宽泛的法律定义观,法律消亡论的结论就必须被放弃。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权威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学礼 《理论界》2009,(4):25-27
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权威来说,迄今为止人们对此还十分地关注。早在130多年前,恩格斯就已经非常出色地研究了这个问题,其《论权鲻一文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建成,并为后人对权威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人们进一步探索《论权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一些思想家、经济学家从本世纪40年代就开始兜售的"趋同论",在我国也有了市场."趋同论"者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相吸收对方的有利机制,正在"趋同"发展成一种"混合秩序"的"最佳制度".由于国内的一些支持者煞有介事地论证,"趋同论"不仅在理论上制造了混乱,思想上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在行动上也产生了严重后果,因此必须澄清这一理论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道德建设的影响,近年来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最初就有人提出“代价论”,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或者说经济发展的善总是以道德的沦落的恶为代价。这个论点受到部分人的批评以后已经消声匿迹。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渐渐地又形成了“滑坡论”与“爬坡论”两种观点。其实,综观我们国家目前的道德状况,客观地讲即没有从先前的“高坡”上下滑,也没有明显地显示出上升的趋势。无论是“滑坡论”还是“爬坡论”,都是一种单向思维定势的结果,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  相似文献   

7.
只要我们对西方的比较文化研究作一番历史的巡礼,就会发现有两大传统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种是源于古罗马的“中国文化赞美论”的传统,另一种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东方文化否定论”而衍生的“中国文化否定论”的传统。二者在悠久的岁月中呈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对立态势。进而,只要我们对这两大传统的对立作一点稍微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这种对立在相当  相似文献   

8.
杨勇 《学术探索》2009,(5):109-113
熊十力以"体用论"在学术史上著称,故而研究其思想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可是"体用论"早期文本中变进的轨迹却少有研究。借助《唯识学概论》、《唯识论》和《新唯识论》,本文以文献对勘与思想比较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过程。在文本对照中,发现三部作品对儒家思想的吸收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以儒摄佛的局面。就思想发展而言,《新唯识论》较前两部作品,在结构和内容上,更严格地按照"一体二用"的方式进行,这是其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的研究和教学中,人们广泛地使用着“客观性”这一范畴。“客观性”范畴似乎“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本体论(唯物论)、辩证法、规律论、认识论、意识论、社会论(社会历史观)都少不了它。也许正由于人们对“客观性”范畴使用多了,就把它当作一个不证自明的、熟知的常识来接受,而对“客观性”的含义及其表述,从不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学界有关悻论问题的研讨中,“悖论是辩证矛盾”是一种有着广泛影响的观点。70年代末80年代初,杨熙龄教授在评价西方逻辑悻论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修论是形式逻辑系统中出现的辩证判断”(可理解为认知层面的一种特殊的辩证矛盾)的观点,并述介了罗马尼亚员利·瓦尔德院士等人类似的主张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西方“不协调逻辑”学派的“真矛盾”理论①。针对这种观点,张家龙教授曾连续撰文,以语义掉论和集合论修论为例,严格地论证了停论的逻辑矛盾性质,指出如果把停论当成辩证判断,“这就把辩证法变成了逻辑矛盾的庇护所,从…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史上 ,曾经出现过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写本质”论。“写本质”论者称 ,“写本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艺术方法 ,只有“写本质”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虽然“写本质”论不无产生发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但是作为一种思潮 ,它也要随历史的发展而终结。从哲学的层面看 ,“写本质”论属于旧唯物主义范畴。文学艺术作品要真正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就应当超越旧唯物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地”研究和描写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王洪岳 《齐鲁学刊》2003,(2):130-133
西方历史上的审美无利害说启发了中国新时期伊始的文学审美论 ,审美论导致了中国文学能够真正摆脱“文以载道”等工具说。但是由于局限于美善等正值一元论的审美论无法解决当代文学中的感性问题 ,所以在新时期稍后出现了文学审丑论 ,开始弥补了丑和丑感缺位所造成的感性缺陷。然而文学审丑论只是以一种偏执代替另一种偏执 ,要创造新的文学感性学 ,就需要审美论与审丑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一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颇为泛滥,危害甚广。这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论点之一。其实,“过时论”并不是新东西。早在90年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伯恩施坦等人就提出过“过时论”的问题。伯思施坦在《新时代》杂志上,公开地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要求“修正”马克思主义,并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  相似文献   

14.
“灌输论”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斌 《理论界》2006,2(2):124-125
列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灌输论仍然是一种具有鲜明目的性、主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其精神实质是强调思想理论教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必要性,如何更好地发挥灌输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意义问题是二十世纪语言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们在“意义”研究方面,至少提出了五种著名的理论: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行为论和语义论。情境语义学也把意义问题作为自身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不同于以往的意义研究,情境语义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理论———意义的关系理论。这种新的意义理论,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语言哲学的意义研究,有力地推进了意义问题研究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泰戈尔与中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泰戈尔论中国文化和中印关系泰戈尔一生十分重视中国文化和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关心中国。1881年,他才二十岁的时候,就写过一篇论文,题目是《死亡的贸易》。在这里面,他严厉地谴责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贸  相似文献   

17.
王聚  薛雅云 《理论界》2012,(7):107-109
普遍怀疑论认为我们全部有关外部信念有可能都是错的,而传统知识的融贯论与符合论都不能很好地回应这种挑战。从戴维森的三角测量模式出发,客观的知识或信念要求融贯的信念大体上为真并且是关于外部世界的,那么普遍怀疑论就会被批评为一种"自我驳斥"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圣人有过”论是王阳明圣人论的一个重要面向,揭示这一论说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完整地把握王阳明圣人论的人性论意蕴,并可以澄清围绕阳明满街皆圣人这一论说所产生的种种不贴切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印度佛教心性论是从本体方面立论的,这种立论方式使中国佛教哲学也具有本体的特征。同时,中国传统心性论哲学资源丰富,极大地影响到佛教心性论的形下层面,从而构成了中国佛教体用一如、以用显体的基本思维模式。《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以及以后的几乎所有佛教心性论都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思维模式,使其哲学思想与民族思维方式一致起来,形成了更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20.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会使我们更加准确深刻地把握其科学体系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形成逻辑起点,按历史辩证法展开逻辑图景,循人民主体论得出逻辑结论,并在坚持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