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日本纸张既系近代中国的大宗进口商品之一,也是历次抵制日货运动的重要目标。中国机制纸业极其落后,进口替代指数甚低,进口的欧美纸张则价高而量少。抵货期间纸张供给不足导致纸价大幅上扬,甚至酿成"纸荒"。普通民众参与抵制日货运动,既有赖于民族主义作为情感支撑,更须仰仗现代传媒进行深度动员,而新闻媒介又被迫购用日本纸张进行抵货宣传。此种诡异悖反现象,既与抵货运动本旨相悖,又与反日组织难以兼容。有限抵制大大削弱了抵货运动的经济效果与政治效力,并深刻彰显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民族运动的经济困境。民族主义与经济理性如何两全,依然严肃扣问国人的消费选择。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6,(2):43-47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严格控制,蒋介石政府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意在阻止左翼文学的迅猛发展。但是,由于民族主义文艺本身具有矛盾性特征,加上受到左翼作家的共同抵制,这股文学思潮在左右夹击之中迅速失去现实基础。作为国民党文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主义文艺和三民主义文艺具有显著差异,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五卅运动中的提倡国货与经济绝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卅运动中,提倡国货与对英日实行经济绝交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英日在华企业与对华贸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对中国民旅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关税不能自主,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镇压,这项斗争未能长期地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4.
政治思维方式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河床,"知识的统治"与"统治的知识"使西方政治文明既有形而上的知识维度,也有直面政治现实的形而下意味。西方政治文明之河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和现代性政治思维三种河床形态,现代性政治思维孕育出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文化危机。进一步消解理性基础和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是当代西方思想家采取的两种主要摆脱策略。在鉴别中国政治传统、处理知识理性与政治实践的关系、有效发挥知识分子的政治作用等方面,西方政治思维对当代中国建设新型政治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及在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上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民族主义再度兴起,但表现形式只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一定领域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本文针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提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走向,即构建与传统种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相区别并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温和、理性、开放的中国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平民主义运动是发生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初至19世纪末,以农场主为参与主体,以格兰其、农民联盟、人民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一场广泛性群众抗议运动。美国传统的"农业神话"是导致农场主们积极行动起来并投身该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美国农场主的经济、政治地位进一步降低,这与农业时代农场主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实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场主们于是通过平民主义运动,呼吁联邦政府对经济垄断进行管制,对社会弱势群体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回到"农业神话"时代那个更为温情、更具人性化、社会阶层更为平等的政治经济秩序中去。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之分歧、区别,根源在于中西文化智慧起源之方向上,即在智慧原型上是歧向的。西方主智思,以因果律(逻辑理性)贯注于西方文化中,其"极因"是上帝;中国主仁心(心性),以五伦(纲目网络)贯注于中国文化中,其顶峰是"良心"。西方逻辑理性文化之严正起点是亚氏"四因"说;中国心性文化之范式起点,是孟子"四端"说;故西方人,多言"真理";中国人,多言"道理"(西方人之学科形态,是"逻辑结构"之范畴体系;中国民族的学科形态,是"纲目网状"系统)。西方文化面临的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是失掉了"良心"。中西文化互补互动,于方法论上就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文化挽救危机之策略就是互为对方:西方之上帝"良心"化,中国之良心"上帝"化。一旦"上帝-良心"互为对方,呈现出来的中西文化之新形态,便是各自的新活力、新生命。这正如人类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功能相互代偿一样。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之分歧、区别,根源在于中西文化智慧起源之方向上,即在智慧原型上是歧向的。西方主智思,以因果律(逻辑理性)贯注于西方文化中,其"极因"是上帝;中国主仁心(心性),以五伦(纲目网络)贯注于中国文化中,其顶峰是"良心"。西方逻辑理性文化之严正起点是亚氏"四因"说;中国心性文化之范式起点,是孟子"四端"说;故西方人,多言"真理";中国人,多言"道理"(西方人之学科形态,是"逻辑结构"之范畴体系;中国民族的学科形态,是"纲目网状"系统)。西方文化面临的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是失掉了"良心"。中西文化互补互动,于方法论上就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文化挽救危机之策略就是互为对方:西方之上帝"良心"化,中国之良心"上帝"化。一旦"上帝-良心"互为对方,呈现出来的中西文化之新形态,便是各自的新活力、新生命。这正如人类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功能相互代偿一样。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陈独秀在其中起了先锋和中坚的作用,尤其是他对"民主"与"科学"这两大思想的极力张扬,尽管受当时时代的局限,陈独秀在"民主"与"科学"的阐述中尚存在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大思想对于启发民智、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框架语义学认为,除了词典所列出的客观意义之外,文化背景、百科知识、生活经验和信仰在确定词汇意义时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把词汇放在特定的框架之中进行分析。文章以分析商务实践使用中的表达"货物"概念的英语词语的词典意义与框架语义的微妙差异为切入点,探讨"货物"英译问题,认为通过确定所译"货物"所属框架来确定"货物"的框架语义并选择相应的英语词语,是正确英译"货物"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复初(德新)是明清时期“以儒诠经”的回族穆斯林经师之一,他不仅继承了王岱舆、马注、刘智的哲学传统,而且结合其游学天方伊斯兰世界获得的最新成果,把这场“回儒对话”推到了一个崭新高度。马复初哲学思想中的“全体大用”借用朱熹的概念,但与宋明理学认知宇宙本质的直观知识之认识有所不同,被赋予了伊斯兰教天堂和后世的理性。  相似文献   

12.
《左传·昭公四年》中吴伐楚,取楚之"棘、栎、麻"三邑。其中"麻邑"的地望,历来有襄城、安阳和麻城三说。文章试图证明清代江永的今麻城说更为符合历史真实,并对古鸠兹国的地望和麻城之得名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安源路矿工罢工是近代一次著名的工人革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以工人阶级取得完全胜利而被载入工人革命史册。李立三作为杰出的工人革命运动领导人,其独特的革命动员方式,如文化动员、组织动员和经济动员,有效地唤起了底层民众对旧制度的仇恨和对自身权益的重视,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斗争力量。这为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李立三在安源路矿大罢工革命动员经验,在以后的工人罢工组织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复制,为共产党人在后来的城市罢工和革命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叛逆是翻译者在特定的历史视域中,从自身前理解出发,与本文进行对话所产生的对本文作者原意的背离。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分别以不同的前理解参与了同拜伦《哀希腊》的对话,在翻译中,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导致了各异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依据《民约论》的译介,马君武传输了主权在民思想。其间,马君武与卢梭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透过文本发现,马君武关注的是主权在民说的发展脉络,而主权在民说的理论基础,即有关人的自然权利的演绎并没有涉及。在大多数情况下,马君武给予的是一种诠释性的解读,而非概念或学理上的分析。在马君武的话语体系中,主权在民的制度载体就是建立共和政体,实现期望已久的民主,民主与共和大而化之地混同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是主张“字无定类”的。但是近60年来一直有学者认为《马氏文通》也主张“字有定类”,或者说《马氏文通》既主张“字无定类”又主张“字有定类”。其实.《马氏文通》中只有“字无定类”说,而根本没有“字有定类”说。《马氏文通》既然主张“字无定类”,它就不可能再主张“字有定类”。  相似文献   

17.
马戴诗历代论者或认为近于盛唐,或认为近于贾岛。综合考察马戴与贾岛的交游情况,认为马戴与贾岛之交往重于情感而非诗歌艺术,其部分诗歌在结构和表现方式以及精神气韵方面近于盛唐诗,而部分诗歌中表现的清寒之境以清远润泽区别于贾岛之狭窄枯寂,虽苦吟,但深入程度不及贾岛,与贾岛一派看似相近而实则相分。  相似文献   

18.
元代散曲"诗乐一体",其中的"三句对"又名"鼎足对",或称"三句鼎足对",体现出绘画美、音韵美、意象美的审美意蕴。马致远、乔吉、张可久、徐再思等以赋、比、兴的手法写景寓情,以鲜美而易逝的意象叠加成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景,再配置优美而又充满活力的声韵,从而体现出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及隐逸情调,实现了对自由旷达人格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马注是中国明清时期国四大汉文伊斯兰译著家之一,其伊斯兰思想的来源是多元的。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伊斯兰教的正统伊斯兰教传统以及经堂教育在兴起过程中与苏非主义的密切结合.伊斯兰正统与苏非主义构成了马注伊斯兰思想的重要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章拟从韩寒的文本出发,以其笔下的“上海”印象为切入点来展现作品人物自我缺失、迷失的心路历程。通过对上海“城市建筑”呆板、人工化、无生气特点的描绘,表现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冲突;通过对精明世故、人情淡漠的上海人生存状态的再现,凸现出物质繁荣与精神虚无之间的不协调;通过对以城市文明和现代化为主导的上海文化的反思,表明了作者以边缘立场对抗主流话语的反叛姿态,其结果却导致一度迷失的自我得以极度地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