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隆庆六年神宗即位后,出任内阁首辅。万历元年至十年间(1573——1582),他发动并主持了一场震撼朝野的政治改革,挽救了明朝的危局,赢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被誉为“救时宰相”。他所创行的考成法,既是他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起点,同时又是它的高峰。研究张居正的考成法,是研究和把握张居正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一、考成法的由来和内容张居正的考成法是在明代考察官吏制度混乱不堪、弊端丛生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2.
田澍 《学术研究》2023,(11):115-126+2
“晚明”始于何时,学界认识不一。其中晚明始于张居正去世之后是较为普遍的看法。将首辅张居正的生前与身后分开是否合理,需要重新审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之所以能够“专擅”十年,源于其在“主少国疑”之际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首辅权力。因此,他的“专擅”是以侵夺幼主皇权为前提的,并必然导致皇权的弱化。在其去世后,亲政的神宗展开了对张居正的清算,阁权被不断削弱,加之神宗逐渐怠政,使皇权继续弱化。毋庸置疑,隆庆六年六月幼主神宗即位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皇权的弱化是其鲜明的特点,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只有以神宗称帝这一重大而特殊事件为认识晚明政治的起点,才能客观地把握73年间晚明政治的基本走向及其深刻影响,并真正理解“明亡于神宗”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在明朝,出现了一次比较著名的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年)于万历元年起为内阁首辅。他面临着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由于土地兼并和隐蔽日趋严重,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入不敷出;由于武备废弛,以致南倭北“虏”交相为患,严重威胁着明帝国的生存。造成上述严重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吏治败坏,官吏苟安,贪污贿赂盛行,法度陵夷。张居正决心进行改革,并以考成法促其改革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嘉靖朝的内阁倾轧是明代内阁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嘉靖朝的内阁倾轧原于正德、嘉靖之际首辅之权的膨胀,而嘉靖朝广泛存在的密疏政治使内阁倾轧更加激烈。密疏成为内阁诸臣与世宗皇帝议政言事的主要方式,也是用于打击政敌的秘密武器。内阁的倾轧对嘉靖朝的皇权与内阁的关系、内阁与六部的关系、内阁与宦官的关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居正是一位现实而又精明的封建政治家.他运用自己手中的一切权力把嘉靖初年杨廷和等人的改革浪潮推向了顶峰,使日趋衰败,充满危机的朱明王朝有了超色,在明代历史上闪现了一束耀眼的光彩.综观这一宏大的改革场面,解析张居正改革之进程,我们不得不把观察点集中在张居正个人权力之上.依朱元璋洪武宪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①”内阁大学士只备顾问而已,对一切政事既无决策权,更无行政权,对大小官吏也无任免权。可这对张居正来说,恰恰是个例外.一切大政方针出自张居正,一切阻碍其改革的大官小吏均遭到张居正毫无留情的指斥,乃至于罢免.张居正的  相似文献   

6.
张居正的人才观具有多层面性、广义性和相对性的特点."功实"是他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选举人才上.他提出了六"毋"原则;在使用人才上,他具有四条原则;对官员的考核上,提出了"以钱谷为考成",实行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考成法".  相似文献   

7.
张居正改革失败后 ,其负面作用促就了晚明政派党争和文人结社的进程。即 ,一方面 ,由于受相权膨胀、专制肆行及言路阻塞的束制 ,阁、部之争演变成了党派与宦官势力的角斗 ,言论自由的回拨 ,又催促了党争的激化 ;另一方面 ,严酷的政治环境 ,使许多落魄文人无可奈何 ,只好远离政治旋涡 ,退而结社 ,觞咏酬唱 ,致使晚明文风亦为之大变。  相似文献   

8.
嘉靖帝对内阁的强化、完善与控制林延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嘉靖帝即位后,为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大力整顿和强化内阁;提高其地位和权限,使明代内阁制度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期,对明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裁抑宦官还权内阁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  相似文献   

9.
明代六科给事中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事中”原意为服务于内廷,在汉代并非正式官称,到了魏晋逐渐成为正式官称。到明代有六科给事中,其职权主要通过一定方式行使,但较之唐宋之给事中,权力已大大削弱,是蜕化的宦官机构。明代六科对皇帝有规谏的积极作用,由于他们的一切活动最终要受到皇权的制约,所以也有它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张居正以其大刀阔斧的改革,拨乱反正,挽狂澜于既倒,演出了悲壮而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历史场面。 改革的必要性——积重难返的社会困境 明初,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废除丞相制,另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执掌草拟诏谕事并备皇帝顾问。至成祖时,命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等文学侍从官入午门内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正式称为“内阁”。至宣宗时,为便于阁臣们行使职权,加强国家统治效能,又令六部中重要大臣入阁兼领大学士衔,此后遂成为制度。  相似文献   

11.
唐佳红 《社会科学》2023,(2):63-76+178
明代的“中旨”由于从未形成确切的制度规定,因而更多体现为一种基于明人政治观念与现实诉求而变化的可塑性认识而非固定的文书形式。在明代政治情境下,“中旨”具有内外两层政治意涵:一是作为王言象征的权威性与纯粹性,经由明代君主专制体制而得以确认;二是其名称中隐含与外廷相对的“非制”性,与阁票形成一种自明的对举关系。明代的中枢体制以皇帝为中心,由宦官、内阁、六科、部院构成一个亲疏降杀的层级体系,内廷与外廷的观念易受内阁倾向扰动,由此造成明人对中旨与票拟的矛盾态度,有异于学界的一般认识。中旨具有祖制合法性,在明代政治实践中多被作为一种政治话语为各种政治群体所利用。自晚明内外日益暌隔,内阁的内转趋势加强,中旨几成内外沟通的唯一手段,其在士大夫追美明初面议的前提下也被赋予王言的意义,在门户之争中发挥作用。联系明前期的面议君裁体制的崩解与随之而来的中枢权威的失落,晚明士人对中旨体制的体认,或可视为儒家理想诉诸祖制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入阁,万历初年(1573—1582年)起任内阁首辅。他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张居正变法是和王安石变法齐名的。下面试就这一事件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一、张居正变法的历史背景张居正一生经历了明中叶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正是明朝社会矛盾空前严重的时期。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3.
《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韦庆远著。71.5万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责任编辑:詹家豪。 目前,学术界对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成果的认识,总的来说,已渐趋一致。但在对其人其事、其学术主张以及历史作用等问题上,仍存在不少分歧。如何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推到一个更深更广的新的高度,以更好地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一书的出版,正好适应了这个需要。本书可以概括为新、实、慎三个特点。一、新。指新颖准确的命题和在明中期改革的定位、内阁争斗实质、对张居正改革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无论旧史以至今日史书,对宦官向来没有好评,认为这些“刑余之人”多不是善类,专权乱政,又将其专权主要原因归之于皇帝昏庸。其实这一结论并非中肯。从出现宦官专权的各朝代看,重用宦官的皇帝,许多并不是昏君。而且汉末至唐初四百年历史中,昏君淫主不少,宦官在政治舞台上却几乎消声匿迹。而且所谓宦官之祸,至少自秦代的赵高、汉代的弘恭、石显等,已昭著史册,足以垂为后戒,但为什么其后许多朝代的皇帝还要重用宦官?显然,宦官专权,乃至宦官制度数千年延而不废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虚龄10岁即位,为了把他培养成尧舜一样的贤君,内阁首辅张居正制定了以学习为主,以视朝理政为辅的皇帝养成计划。日讲、经筵学习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和写字、对联等文化知识,阅读本朝前代帝王处理朝政的文件和语录,培养执政能力。张居正还主持编写了《帝鉴图说》、《世宗御笔》等教材,重视提问和讨论,在共同探讨中培养道德,增长学问。这些安排在李太后、太监冯保的支持下,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嘉靖至万历时期历时近百年,是明代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之际发生的"大礼议"是一场士大夫政治与皇权政治分庭抗礼的关键性事件,士大夫群体在这场政治冲突中失败,从而,在正统到正德时期承当士大夫政治体制内领袖角色的内阁蜕变成为皇权政治的附庸和工具。隆庆到万历初年,已经发生蜕变的内阁在国家政治中恢复了话语权,但扮演的不再是士大夫政治中心的角色,而是较单纯的辅翼皇权,甚至运作皇权的角色,从而内阁与期待恢复士大夫群体相对独立话语权的中下层士大夫发生激烈冲突。张居正去世以后,内阁弱化,皇帝与士大夫主流群体的矛盾被凸显出来,庙堂政治功能在此过程中瓦解。以"大礼议"为节点,"青词阁老"、"阁部纷争"、"张居正夺情"、"争国本"、"争矿税监"、"党争"等政治现象,一起构成了百年政治文化蜕变的一幅长卷。  相似文献   

17.
张居正自明隆庆元年升为大学士,万历元年起任内阁首辅,到万历十年病亡,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整顿吏治乃是他的一大政绩。过去人们较多地研究他在经济改革中实施的“一条鞭法”。对此则注意得不够。明朝中叶以后,吏治十分腐败,张居正以敢于“弃家忘躯,以徇国家之事”(《张文忠公全集·答南学院李公言得失毁誉》。以下只注篇名)的气魄,大胆予以整顿。虽然由于封建势力的顽固,整顿吏治之举终归失败,以至遭受籍家诛族之祸,张居正本人也几乎被  相似文献   

18.
一、清代的档案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吸取了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清虽沿明制,设立了内阁,以之“表率百寮”,“掌议天下之政,宣布丝纶,厘治宪典,总均衡之任。”又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大理寺等机关,以分理全国庶政。但在内阁之外,清初设有议政处,康熙时设有南书房,雍正以后又设立军机处,以分散内阁的权力。《啸亭杂录》卷二载:“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栗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赵翼在《檐曝杂记》中也说:“康熙中,谕旨或有令南书房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也。雍正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  相似文献   

19.
宪政:政治文明的题中之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政 是现 代政 治文 明 的基 本 标志 和重 要 载体 ,是 政治 文明 的 题中 应有 之义 ,政 治 文明 是宪 政 的前 提条 件 和支 撑力 量 ,是宪 政 发展 的动 力 和归 宿 。在一 定 意义 上讲 ,没 有宪 政 就没 有现 代政 治 文明 ;反 之,没有 政治 文 明,所谓 宪政 也 是一 句空 话。  相似文献   

20.
略论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前期的外交管理体系已趋完善成熟,三省六部九寺制度下的外交管理机构分工细致,配合严密。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使职差遣制度盛行,原有的外交管理机构尚书主客司和鸿胪寺变为闭简部门,由宦官把持的鸿胪礼宾使,控制了鸿胪寺和礼宾院的实权,客省使把持了客省,从而控制了外交管理之实权。虽然唐前期奠基于三省六部九寺职官体制之上的外交主管机构与关涉机构并未废止,但其职权已被各种使职差遣所取代,形成了一种皇帝和中书门下直接指挥之下的由各种使职差遣具体贯彻执行外交政令与外交事务的新的外交管理体制。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对五代和北宋前期的外交管理体制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