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简本<老子>甲、乙、丙书中假借字甚多.这里从假借字的数量、假借字和本字之间字音的联系方式、字形上的联系方式以及对应方式四个方面对简本<老子>中假借字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考查,阐释郭店楚简<老子>中的假借字的使用特点,从而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语言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关于《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书本的关系,学界观点主要有"来源说"与"摘抄说"。"摘抄说"的论据和论点都难以成立;"来源说"虽结论允当,但其立论依据有失偏颇。将《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书本有关内容相比较,从简本之符号标示位置,以及简本、今本、帛书本中某些章句的划分等方面可以看出,简本《老子》虽然未必是今本、帛书本的祖本,但必然是今本、帛书本形成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化史上,《老子》是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1993年末,在荆门郭店出土了楚简本《老子》,给中国哲学、思想等相关学术界及国际汉学界带来了巨大震动。迄今为止.以郭店竹书《老子》为对象作专门的校注,或以其作为重要的校注对象的,据我们所知,已有20余本(种)之多。新近出版的由丁四新教授撰写的《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成果、“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相似文献   

4.
因其他传世本<老子>17章和帛书<老子>相当于该章中的"焉"案"字,为王弼本<老子>18章所无,故二字究作何解,无所参验,也向无达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关章节的"安"字,在证明帛书<老子>相关语句的正确和其他传世本相关句读有误的同时,更在道家的本质上凸显了简本<老子>所具有的定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帛书《老子》写本两种。一种字近篆体,人们称之为甲本;一本字为隶体,人们称之为乙本。两种帛书《老子》和今通行本相比较,文字上颇不一致,但其内容却基本相同。尽管根据帛书,可以对老子思想作某些小的修正,但这种文字上的差异,并不会动摇人们对老子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认识。帛书《老子》的重大价值在于这两个写本中大量假借字的使用和异体字的并存,在文字训诂方面给人们以新的启示。下面拟就帛书本中的假借字、异体字,同源通用字等作一些探讨。在讨论之前,先作两点说明:  相似文献   

6.
郭店楚简的出土 ,引发了学术界对先秦时代儒道关系的重新思考。有人根据简本《老子》与今本在个别字句上的不同 ,推论春秋时代的儒道学说是相同大于分歧。本文立足于对《论语·微子》及《楚辞·渔父》的重新解读 ,指出儒道的对立和冲突乃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基本现实。  相似文献   

7.
帛书本及诸通行本《老子》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一个关于"道"的命题,并对其加以阐释与演绎,这种玄而论"道"的方式,无异于将"道"置于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地,让人感觉很是费解。其实,老子的原作或者说更接近于老子原作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并非如此凭空论"道",而是结合现实论"道",使"道"有理有据,有血有肉,颇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郭店竹简和马王堆帛书《老子》,用韵完全相同,同为一人所作。把简、帛《老子》说成是老子、太史儋所作,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相似文献   

9.
郭店简本和《孔子诗论》共同凸显了对“天命观”终极问题的叩问,强调了对“心性论”主体色调的抒发,表达了时“慎独”的真情追求。通过将郭店简本和《孔子诗论》置入相同的思想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与对读,证实了上述文献之间存在水乳交融的血脉关系,这两类文献正是“七十子”文化时段的产物,也是其学术取向“内圣化”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10.
郭店一号墓墓主时代,可能尚处于《老子》传本的广泛搜罗而有待整合的阶段,因此《老子》甲、乙、丙三组可以视为郭店一号墓墓主人的三种不同搜罗本。今本《老子》的成书可能在郭店一号墓之后与韩非卒年之间,即从公元前300年到23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1.
在上古,"为"字常有"谋取"之义。以郭店楚简本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语境的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所谓"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说法,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代表公利而不谋求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即"道"的实质。它是针对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在当时一种突出的社会思潮中形成的,老子把它看作虽不具形质却真实存在的永恒规律性。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大音希声,大象亡形"、"不言"等涉及艺术与美的观点,都是《老子》核心思想的延伸;以往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基于对老子思想玄虚化的理解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并不符合艺术和美的规律,需要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12.
从郭店简本《老子》看“绝仁弃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发现的竹简《老子》甲本中 ,有“绝为弃作”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老子》原本的说法 ,今本《老子》的“绝仁弃义”是后来的改动。但本文认为这并不是今本的改动 ,而是简本《老子》对原本《老子》的重大改动  相似文献   

13.
《老子》异文常常隐含着重要的信息。郭店简《老子》中"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的"厚"应读为"诟",通过文字和文意的比较,相关句子简帛本明显优于今本。"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的"志"以及帛书乙本的"侍"、今本的"恃"均应读为"待";"弗待"应该就是《庄子》"无待"的源头;传本"为而弗恃"前误增"生而不有"四字是由于对"恃"有误解造成的,该句简帛本也优于今本。"有状蟲成,先天地生"中的"蟲"可以读为"融","融成"则是对先天地而生的"状"形成过程的生动描述,此句简本优于帛书本和今本。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发现以后,人们对传世本《老子》文本产生了更多的怀疑。事实上,北大简本未必处处皆是,传世本也未必来得更晚。而更有甚者,即使二本乃至各本都没有异文之处,也不证明没有错误。问题的关键,首先是要对原文有正确的解读。传世本《老子》上、下经之各第一章,就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重文现象的识读,可将其归为同体重文和包孕重文两大类,前者又可归为同字重文、同词重文、同句重文三种,从而可丰富对古代文献书写符号的研究,并对重文号的识读进行科学的划分与规范。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简》。本文通过《郭店楚墓竹简·纟甾衣》和《礼记·纟甾衣》的比较 ,讨论了西汉初年经籍的古文写本问题 ,竹简本 (古文本 )与礼记本 (今文本 )的关系 ,并从“今古文”角度对竹简本的若干文字进行了校读与疏证 ,从而对先秦到汉代经籍文本的演变和儒家思想的承传 ,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先秦道家研究,当前主要涉及《老子》、《庄子》、杨朱、稷下道家和出土简帛文献。帛书本、楚简本和汉简本的相继发现,为30多年来的《老子》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简帛《老子》的发现,使得学者们可以比较彻底地反思和批判古史辨派的一些观点。笔者还认为,人们应当超越所谓"原本"的观念,而关注《老子》在经典时期的文本演变及与思想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国际著名汉学家韩禄伯所著的《论〈老子〉的分章》、《再论〈老子〉的分章》两篇文章为基础,分析评价韩禄伯《老子》分章研究的独特价值:意味着《老子》分章——一个新的分支研究领域的自觉和独立,具有为新学科建立奠定“范式”的意义。由于韩氏两篇论文发表于湖北郭店楚简《老子》出现之前,因而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其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19.
老子教育思想再评价——以郭店竹简《老子》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老子>与今本多有差异,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老子的教育思想.<史记>的记载与简本<老子>相契合,说明老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早关注道德重建问题的思想家,孔子是在老子的影响下致力于道德重建的.老子区分了"明"与"智"两种智慧,在此基础上又对"为道"与"为学"作了严格的区分,进而提出了自觉守道,主动施教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学系谈承熹在上海辞书出版社主办的《辞书研究》1987年第4期上发表了《段玉裁的假借说》一文,全文6000字。假借是古代汉语里一种普遍的用字现象。甲骨文和先秦经传子史多用假借字。清儒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假借颇多精当的看法。该文分三个部分论述他的假借说:一、假借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