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动物园故事》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爱德华·阿尔比创作于1959年的成名作。其独到之处在于把现实和哲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本文旨在剖析《动物园故事》中阿尔比哲学探讨的实现途径,概括起来大致有两个方面:(1)设置“完美系统”并展示其向“失衡系统”的渐次演变过程;(2)多层次平行结构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2.
《动物园的故事》的套盒结构揭示了现代人地狱般的生存状态:人即是动物,社会即是动物园。杰里两次寻求交流均以失败告终的经历证明了人与人之间栅栏的存在,套盒结构象征铁笼林立的社会现实。只有死亡可以震撼人的虚伪和冷漠并超越精神栅栏和荒诞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克拉帕最后的一盘磁带》与荒诞派戏剧的另一重要代表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这两部戏剧在主题、人物塑造、语言运用、道具安排以及戏剧结构和写作风格等诸多方面的对比研究,本文探索了两剧之间的相似之处,同时对比了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嵌入式叙事模式在两部荒诞派戏剧经典名作贝克特的《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共性和特质,指出这一叙事策略的不同形态在两剧中的诗性特征。本文试图揭示在这两部荒诞派剧作中,诗意的叙事策略和多维度的象征主义的舞台形象一同构成了戏剧作品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5.
《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深受西方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同时又有很深的宗教寓意,作品在这两种元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在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方面出现了奇特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6.
第五个人物:《玻璃动物园》中父亲照片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玻璃动物园》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故事发生时,家庭成员之一的父亲早已失踪,只是在舞台背景的中央悬挂着他的一幅照片。但这位以照片作替身的人物在剧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该照片的象征意义作一探讨,揭示这位无形的人物对他身后的妻子和儿女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戏剧史上著名的戏剧作家,他的戏剧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荒诞派的写作手法和美国的现实相结合。贯穿爱德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美国梦》和《谁害怕弗吉利亚.沃尔夫?》3部作品的同一主题:曾经作为美国精神支柱的美国梦发展至今已经走向灭亡。美国梦从它的起源到破灭一共经历了3个阶段,即对建立伊甸园梦想的颠覆,对宣传的美国梦的揭露,对美国梦破灭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现代戏剧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爱德华·阿尔比以《动物园的故事》一举成名,凭借《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芙》达到戏剧创作的高峰,从《小爱丽丝》开始步入低谷.在他的戏剧作品中,早期即主要剧作最受评论界关注:《沙箱》、《美国梦》、《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芙》和《一个微妙的平衡》.两性之争是这些剧作中反复出现的母题.阿尔比通过对这一母题的使用表达了对物质社会中精神空虚的嘲讽.也正是由于阿尔比对于这一母题游刃有余的使用,巩固了他在美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史记》可以当作一部故事集来读 ,其中许多人物传记的故事都非常生动 ,情节也曲折有致。本文对《史记》中形形色色的故事情节作了初步的分析 ,主要探讨它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小说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走进一年级教室,准备教一首极富童趣的歌曲《在动物园里》。激情导入后是发音练习。  相似文献   

11.
赵季平在创作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中,巧妙地汲取山西民间音调,将西洋乐队与民族特性乐器的音色糅合在一起,丰富了交响乐队的音色,使作品产生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音乐工作者挖掘、整理、应用、借鉴民间音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中得到灵感与启迪,创作成功的经验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是作曲家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创作出的一系列以蒙古族文化内涵为表现内容,以蒙古族风格的民歌、器乐曲旋律或自创的带有蒙古族风格的旋律作为作品主题并贯穿发展的交响乐作品。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是作曲家眼中的蒙古族历史、英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等一切涉及蒙古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是蒙古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传达的是蒙古族的崇高审美理想,是蒙古民族的感情、特有文化和审美方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安德烈·纪德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早年曾参加象征主义文学团体,作为玛拉美的门生,因其“蠢事小说”受到达达主义者的欢迎,并由于“实践了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得到萨特的赞许。他的父亲纪德教授1880年过早去世,使母亲的管教变得愈加专制。1895年,纪德旅居阿尔及利亚时,对母亲的  相似文献   

14.
将流行音乐作品以交响合唱的形式重新进行演绎,显然在广东流行音乐发展史上具有浓烈的一笔。"涛声依旧——广东流行音乐3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就是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笔。音乐会的举办,给人们提出了两点参考: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或交响音乐、严肃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流行音乐的发展固然有自己的传统,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将为流行音乐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音乐会上演出的21首交响合唱形式的流行歌曲,其改编工作,基于两点原则:忠实于原创的基本品格;在忠于原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实际上为改编者提出了较高的创作原则。21首作品的改编最终形成了三种作品类型。同时,广东作曲家对流行音乐的这次创编实践,也使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艺术价值有了一次重新审视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在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数字技术—艺术时代,"人声歌唱,器乐交响"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人机一体化的技术—艺术创作。这种变化促使人们的艺术欣赏方式得以重构——经典音乐艺术所刻意强调提升的人之主体性及其内心反思、内省、体验,一转而为计算机音乐艺术的机器"主体性"与"人—机"互动交流——计算机音乐由此成为体现当代人类生存—生活方式变迁的一种重要参照,并具体而微地以艺术化生存和异化生存二律背反的形式与人类的生存改善和价值迁延相关联。  相似文献   

16.
交响音乐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音乐创作中占有显著位置,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专业音乐发展水平。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国的交响音乐作品也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它体现在创作中所运用的音乐主题、旋律线条、配器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交响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贫瘠的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动荡不安的生活现实,人种血缘的融合重组,造就了神奇的陕北民歌.优美的抒情与凄苦的咏叹构成了永远的"交响".纯四度与一个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歌词上二句体的句式,构成了陕北民歌特有的音乐与文学的个性.特别是表达哀伤、凄苦情感时,清角和闰两音的运用与西北地区丧葬礼俗的"哭腔"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柴科夫斯基作为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艺术瑰宝。通过他的音乐,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柴科夫斯基努力不懈地寻找与提炼本民族的音乐乃至精神的精华,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并以此成为他为人类艺术所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交响曲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在旋律写作、标题音乐、配器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曼弗雷德》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非常重要的标题音乐作品,作品从曲式结构、配器手法、乐曲规模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柴科夫斯基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水浒传》生成史的角度,将《水浒传》的成书和作品主题的嬗变联系起来,论证梁山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传奇色彩和归正倾向。它是封建社会全社会被压迫者与有志之士的反抗与追求的“交响曲”,是对封建社会后期现实的一种“全景式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20.
由任士荣所移植的手风琴版《梁祝》,是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手风琴版《梁祝》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民族性,它很好地将交响音乐发展手法和我国民间戏曲表现手法相结合,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