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一种近代化思维模式的产物,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属于现代发展观,二者有本质区别."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两种不同价值导向的发展观,前者以人为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后者以物为本,以生态(自然)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始终关注社会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的关怀从哲学人本主义到现实的人文关怀乃至在能动的生活过程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经由这一过程,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得以确立和升华.这对当下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论述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以人为本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以人为本.明确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是社会的主体,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贯穿于马克思探索未来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的始终,也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价值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在社会主义的现实确认及其实现的全面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价值核心,并将其实践化、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从价值视野来理解科学发展观,可以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总的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又可以具体化为"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三个层次.作为价值评价标准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社会发展观的扬弃,它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准,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评价标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中央提出的公平正义观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进行分析。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是小康社会的根本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将人的价值设为社会发展的衡量尺度和价值导向,使"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始终,赋予"人"在现阶段更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实践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结合中国现实国情,考察"以人为本"的哲学本质及其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和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伟大"中国梦"的提出,既是将"以人为本"之"人"作为最终实现的依靠力量,同时也将"以人为本"之"人"作为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对"以人为本"之"本"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论以人为本的价值哲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原则或根本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视角审视以人为本,其哲学意蕴在于:现实的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本位,现实的人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的统一;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它意味着人是人的世界及其历史的根本、主体,还意味着人本身就是自己独立人格的主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它要求把个人看作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同时又要把集体对个人的关心、爱护、尊重程度和对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集体真实性和先进性的尺度。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正确理解这一基本价值取向,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本文拟对“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哲学内涵和现实依据作以深入探讨,以对我们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科学发展观主体范式的认知一直集中在对"以人为本"的阐释上,并形成了共识。"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人民既是社会人,也是自然人,"以人为本"应落实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范式上。因此,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主体范式是和谐社会范式,和谐社会范式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内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中国化的成果,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发展和实践的指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