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当前我国初次分配公平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对GDP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部门之间的分配数额及比例进行分析,此数额与百分比直接构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和利益结构关系.通过相关数据的具体分析,可以判断出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均衡,主要是向政府部门倾斜,而以劳动报酬为核心的居民收入则偏低.这种不合理的初次分配格局对我国经济社会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有损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甚至会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危机.社会主义初次分配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始终把劳动报酬、居民收入放在初次分配的核心位置,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劳动者.  相似文献   

2.
论财政分配政策与“三农”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源于计划经济的城市偏向和工业偏向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造成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根源.在公共财政模式下,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应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改变公共品对农村的排斥,实现城乡协调、统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再分配问题,国内权威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几乎都持这样的观点;“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劳务部门“不创造物质财富和国民收入”,“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支付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O,也就是说,劳务部门的收入是通过物质部门收入的再分配才能得到。因此“国民收人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①;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生活服务行业和价格体系来实现的”④。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值得商榷。一、不仅物质部门创造国民…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在研究我国现实的收入分配和使用情况时,将服务与产品同等对待,把非物质部门与物质部门结合起来考察,更有助于把握总体情况,避免种种可能的遗漏与脱节;现实经济生活中也存在着扩展国民收入概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把国民收入定义为全部生产部门劳动者收入(或雇员报酬)与营业盈余之和.文章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供求的货币价值量是同步变化的,价格水平变化对双方的影响是等价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是永远恒等的,因此,国民收入的生产额、分配额与最终使用额永远相等,“国民收入超分配”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论国民收入市场性再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全新角度,透视并分析了传统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没有论及和不能解释的一系列新问题,如赞助、捐助、赠予等。作者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将其本质概括为国民收入市场性再分配机制;接着着重将其与国民收入行政性再分配机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国民收入市场性再分配机制的九大主要特点及如何缓解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外部性矛盾和更能体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原则的对策;从而指出,在当前新旧体制转轨的中国社会,应积极倡导国民收入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比重过低。就其实质来看,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一个不公平的分配结构:它不是按贡献进行分配,其分配份额不是由参与分配者对生产的贡献而是由其地位所决定的。就其原因来看,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根源于社会产权结构失衡:少数人(政府与资本所有者)为所有者、受益者,而多数人(劳动者与居民)为无产者、受损者。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与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就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既要积极采取各种具体政策措施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又要从根本上变革社会权利结构特别是产权结构,构造新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按劳动要素分配不能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出发,阐述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需要公平的观点;从政府参与再分配的三大职能出发,阐述了国民收入再分配注重公平同时要考虑效率的观点;从公平与效率的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和我国近年来国民收入分配的实践考察出发,阐述了国民收入分配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的政策主张和只有在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前提下,实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国民收入中“弱势群体”农民的初次分配很差 ,再分配当然更差 ,遑论“三次分配”。不合理的税赋加重了农民负担 ,户口、农地制度限制了农民的流动 ,成为“三农问题”的制度症结。局限在“三农”圈子论“三农” ,中国不可能出现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和谐。“解放农民” ,减少农民 ,以制度化形式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 ,将是 2 1世纪中国最英明的抉择  相似文献   

9.
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以及贫富差距过大主要是由初次分配造成的。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对此前实行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分配理念进行了调整,意味着我国收入分配理念将实现由侧重“先富”到侧重“共富”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是保证国民收入分配公平的关键,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对“先富”与“共富”以及公平与效率辩证关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赵紫阳总理最近指出:“压缩空气”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国继1982年固定资产投资过猛后,前年经济发展又一度“过热”,除消费基金增长过猛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火,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过高速度,建设规模与国力不相适应,国民收入“超分配”,造成“空气膨胀”。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配好剩余产品。马克思在强调生产决定分配的同时指出: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取决于分配。随着分配的变动,生产也就发生变动。因此,搞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产品分配,对当前“压缩空气”,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内外经济失衡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笔者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角度探讨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原因。首先,从理论上探讨对外贸易顺差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关系;然后,运用1992—2008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相关数据分析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对对外贸易顺差的影响;最后,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收入均等化”理论是亚瑟·塞西尔·庇古提出的一种增进社会福利的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福利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而且还取决于收入分配的状况。应当在不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从庇古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汲取思想的营养。用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的几点看法国家计委社会发展所杨宜勇一、对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若干判断互、关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目标模式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民收入最终分配结果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对比发现,当前的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不合理的。这主要体现在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比呈此消彼长的上升趋势。从参与收入分配的不同主体(企业、政府、住户)对住户部门收入挤占的角度来看,应当减少企业侵蚀和政府侵蚀,适时适度地使国民收入分配向住户部门倾斜,以优化下一时期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国民收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国民收入,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一样,是由物质生产领域内创造出来的,但由於两种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不同,由於社会生产目的不同,由於『苏联的国民收入,同全部社会生产品一样,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两种形式:全民所有制形式与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形式的基础上,来生产、分配与再分配』的,因而苏联国民收入的社会经济内容构成方面、分配及再分配终极使用方面,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有着原则上的重大区别。在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所有制的存在,它本身虽然意味着将随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鉅大发展而逐步变化,走向经济上单一的全民或国家所有制形式;但是,很显然地,这里已经没有生产资料为任何私人占有,剥削阶级澈底被消灭,生产关系——人类在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已获得根本的改变,生产关系基础乃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改革九年来,我国生产持续增长,而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呈下降势态.其原因是:在财政体制改革中,过去那种统收局面已打破,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和个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增加.国家所得相对减少.而国家财政仍然担有繁重支出任务,使国家财政收不抵支.九年当中有八年出现赤字,增加了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一面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膨胀;一面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继续调整“三者”分配关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但因“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的惯性作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饥渴”环境依然存在.这种环境又给财政收支形成更大的缺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结果,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二是经济震荡加剧.因此,尽快扭转当前财政困境,消除经济中不稳定因素,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严峻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运用国民收入分配的手段对劳动者和社会公民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的一种制度。概括起来,它具有四项基本功能:一是稳定功能。通过社会保障消除通货膨胀、市场竞争以及自然作用、自然灾害等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及其所引起的震动,保证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运行。二是调节功能。社会保障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调节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指的是国民收入生产、分配、使用三者间的平衡。社会总需求表现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国民收入中所用于积累和消费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需要;总供给则表现为国民收入生产可能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六五”计划的贯彻执行重新开创了一个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但自1980年四季度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消费有效需求膨胀,结余购买力大大增加,形成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造成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资料的不平衡状态更为突出,生产资料涨价,生产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相适应,城乡居民货币收入额大于国民收入生产增长额,零售物价也有所上涨。1986年上半年加强了宏观经济的控制,经济形势又有好转。然而,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仍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云南省是一个后进省,会泽县又是云南一个比较困难的县,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现在,我拟从会泽这个财政补贴县1986年的宏观资金  相似文献   

19.
对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平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指出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的表现,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危害性,并就当前如何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如何解决现阶段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无序状态,建立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民收入分配模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十年间(1979—1989年),随着国家分配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收入分配格局与以前相比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拟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我国近十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初步的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