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论,它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难题之一。 古代研究者们的评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以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谕,“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另一种看法认为《长恨歌》只是写李、杨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建国后对《长恨歌》主题的讨论,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讽谕说;二是爱情说;三是双重主题说。 讽谕说认为不但《长恨歌》全诗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李、杨的讽刺,而且诗人的创作意图也在于讽刺。又有论者提出帝妃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的观点,因而《长恨歌》只能是讽刺而不可能是歌颂。 爱情说…  相似文献   

2.
在中唐诗坛上,白居易的《长恨歌》特别引人注目,因其所写的李杨爱情悲剧的特殊性,加上故事本身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所以《长恨歌》的主题至今仍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大体看,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此诗的主题持四种不同看法,即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世界观矛盾说等。我认为,尽管这几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成分,但也都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足。我觉得,对于《长恨歌》应该和别的古代作品一样,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诗的具体内容,及其作品产生时的特定社会环境,并结合白居易本人的生活和当时的文学主张,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认识诗的主题。根据《长恨歌传》及有关史料,此诗作于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时年35岁,调任周至县尉。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中唐,国家百病千疮、百业待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内忧外患,使本来就凄凉的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二重主题说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其中主要一种观点认为:《长恨歌》一方面批判唐玄宗荒淫误国,一方面又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两者互为矛盾,此即所谓“二重主题”说。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长恨歌》的“题解”中说:“……其中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悲哀,寓有同情之意。诗以传说作为素材;而作者的目的,则不但‘感其事’,同时也意图通过这一事件,批判统治集团荒淫而招致祸乱,垂作历史教训。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因而使得诗的主题思想复杂化。”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刘大杰先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也均持这一观点。这一争议,迄今尚无定论。笔者以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存在这一矛盾,不仅《长恨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主题刍议张建东很少有作品象《长恨歌》这样,对主题思想的认识,长时间不能取得共识。近年来,特别是俞平伯“隐事”说被重新提出以后,这种讨论又很是热闹了一阵子。虽说提出了一些新材料,使讨论得以深人,但迄今为止,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四说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傅兴林 《唐都学刊》2001,17(3):29-31
当白居易以文学家的审美眼光观照《长恨歌》时,言辞中潜溢着欣赏之情,而当他以政治家的功利眼光审视《长恨歌》时,往往又流露出轻视之意。封建文人所肩负的双重角色、所固有的矛盾人格,造成了白居易矛盾心态的出现。白居易以归类的方式重申了他对《长恨歌》主题归属的定位,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这一矛盾心态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姚文振 《社科纵横》2006,21(6):89-90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现在16世纪60年代的爱情戏剧,两部作品都是表达了追求爱情反对封建的主题,本文拟就两部作品异同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7.
正青春版唯美京剧《梅兰芳华》演出单位:中国国家京剧院演出时间:2016年1月16日19:30歌剧厅简介:以"回来再爱"为主题,贯以爱情脉络票价:80元、180元、280元、380元《中西合壁—肖恩中国梦》演出单位:肖恩·吉布森演出时间:2016年1月31日19:30歌剧厅简介:肖恩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型音乐人,让我们建起文化的桥梁,去证明音乐无国界。他曾改编中文歌曲《小苹果》,将《爱情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主题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雒莉 《唐都学刊》2001,17(4):33-34
长期以来研究者对《长恨歌》主题的探讨仍然停留在文字和事件的表层意义上;如果从象征或寓言的意义层面来看,《长恨歌》表现的应该是人的悲剧,是对于人生顾此失彼的尴尬处境,对生命难得完满的必然结局的深切悲叹。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食、色,性也。”那么,吃喝是否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呢?近些年来,确实也出现了几篇专写吃喝的小说。陆丈夫的《美食家》,说的是一个闲得无聊又擅长于享受吃美味食物的品尝家;孙春平的《吃客》,讲的是一个冒充大干部模样,专到宾馆里混筵席吃的馋鬼。不过,写吃喝的题材,比起爱情题材来差得  相似文献   

10.
关于《长生殿》的主题,多年来争论不休,有说“二重主题”的,有说主题“矛盾”和“混乱”的,有说写“情缘总归虚幻”的,有说歌颂和批判相统一的。这些看法均不能令人信服。 一、关于“二重主题” “二重主题”指爱情主题和历史主题。此说认为,作者一方面歌颂了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另一方面相当尊重历史事实;揭露了李、杨的罪恶,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化和人民的苦难,甚至寄托了国家兴亡之恨。徐朔方先生指出,剧本把唐明皇的罪恶移到臣僚身上,以求减少人们对唐明皇的痛恨,这一点是有见地的;但把剧本反映历史真实强调到不适当…  相似文献   

11.
袁晓薇 《浙江学刊》2022,(5):192-199
中国历代丰富庞杂的《长恨歌》图像谱系中,大多数是诗意难求的未确定或是有争议的图像,严格意义上的“长恨歌图”处于缺位状态。《长恨歌》题材的特殊性及其叙事性和传奇性特点使其更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而与文人对于抒情写意和深远超然神韵的追求异趣。传统诗意图采取的单幅山水人物画形式不利于《长恨歌》的图像化。因此,中国古代画家图绘《长恨歌》的兴趣和热情远不及《琵琶行》。中国历代“长恨歌图”的缺失也体现了诗意图在文本选择和诗意生成方面的独特要求。  相似文献   

12.
磊敏 《社会》1990,(10)
爱情,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歌颂的永恒主题之一。婚姻,人们千百万次讨论着、实践着的人生主课之一。有人说,婚姻是两性甜蜜的结合,是爱情的升华,是事业的动力,是幸福的源泉。也有人说婚姻是苦涩的不幸,是爱情的坟墓,是搭挡过日子,是生儿育女,一辈子尽义务。孰是孰非?难以评说。婚姻的甜酸苦辣,个中滋味,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有数。  相似文献   

13.
元人白朴的《梧桐雨》杂剧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的著名历史悲剧。在历史上,李杨故事本身是极其离奇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在帝妃关系史上,诚为罕见;况且,它又与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纠合在一起,就显得更加复杂了。从而使许多反映这个故事的文学作品也往往呈现了复杂的状态。在白居易《长恨歌》和洪升《长生殿》的主题讨论中,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引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历史唯物主义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什么?薛德震同志在他的《解放的哲学和哲学的解放》(载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学习与探索》,以下简称《解放》)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整块钢铁,“首先是从锤炼历史唯物主义这块胚胎开始的;而这块胚胎的核心恰恰就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解放问题。”“‘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主题”。对于这种观点,我们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就教于薛德震同志。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向前推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意义重大的课题。王鹏令同志的文章《实现主题转变,发展马克思主义》,纲领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基本观点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体系的主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特别是在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没有及时转换马克  相似文献   

16.
陈洪 《阅江学刊》2022,(2):156-161
《韩诗外传》的显著特点是以故事说《诗》。从文本考释看,阿谷处女故事是有情趣而又奇怪的一章,有情趣是因为故事塑造了一位达情而知礼的女性,奇怪之处在于今存故事文本存在某些不应有的讹误、脱漏等问题。考察该故事的流传和评价颇为有趣,简言之,经学史上的兴衰、纷争,在相当程度会波及有关文学作品,影响其传承。从《汉广》四家诗本义的发生学考察,江妃二女故事是从“悦人”本义推演出来的,是神女的具象化,而阿谷处女故事则是从“悦人”与“德广”双重本义生发出来的,是贤女的具象化。在汉儒看来,《诗经》中的爱情主题无不留有“美刺”的烙印,阿谷处女和江妃二女故事说明,在礼教的束缚下,关于男女之情的故事与诗歌仍然得到了相当的演绎。  相似文献   

17.
<正> 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曾说:“我将我的创作追求和理论观点归结为16个字,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中国乡土小说选·序》)本文试从这16个字、四个基本观点,为绍棠的乡土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理论建树画出一个轮廓,以便进一步作深入的研讨。一曰中国气派。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就曾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相似文献   

18.
高字民 《唐都学刊》2010,26(1):116-118
相对于西方侧重于异地巡演式的"再造景观"歌剧而言,中国景观戏剧更侧重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实地景观"演出。景观舞剧《长恨歌》的创意特色主要表现在:区别于一般实景演出,《长恨歌》具有坚实的戏剧性内核;区别于国外景观戏剧,《长恨歌》立足当代中国民族化的景观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田斌 《社科纵横》2009,24(1):101-102
在中国的爱情文学中,赞美女性、贬抑男性的性别观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在《诗经》的婚恋诗中就已显露出来,并贯穿于中国爱情文学发展的始终。可以说,《诗经》婚恋诗中的性别观对中国爱情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六年五月五日至八日在桃山举行的黑龙江省第三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三十四名与会者共提交论文三十篇,经过切磋交流,大胆探索,在学术上取得了几项重要成果。会议对《红楼梦》的主题提出了新观点,对原作者的考证有了新看法,版本研究有了新发现,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有了新的开拓。第一,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有如下几种意见:(1) 如同一切伟大作品一样,《红楼梦》的主题不具有简单明瞭、可以一语道破的性质。作家苦闷的多重性,决定着“书之本旨”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因此,试图套用流行的公式,准确精当地概括出《红楼梦》的主题是极其困难的。《红楼梦》决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