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九叶”诗派分化与聚合的现代困境,揭示出了动荡不安的历史语境下现代知识分子回归学术本位的艰难与困厄。《中国新诗》从备受责难与内部分裂的《诗创造》独立出来后,促成了“九叶”诗派知识分子群的最终形成,但随着“希望”而来的仍是痛苦的守候与再守候。在无地自由的生存困境中,自由知识分子拥有的“丰富”都只是“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新诗戏剧化是九叶诗派的理论核心之一,它将九叶诗派理论主张的诸方面统一起来。其终极诉求在于现代人最大量意识状态的获得上,以期建设一种能涵容现代文明及生存体验、思考的极端复杂性、矛盾性于一体的诗歌。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既是直接来自西方诗歌的营养,也是对前辈中国诗人探索的承续,通过其与奥登诗歌的比照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新诗戏剧化概念的缘起及核心技术实验。  相似文献   

3.
“九叶诗派”的作品表现了40年代的个人、民族和时代精神,它以长远丰富的继承性、借鉴性和艺术革命,上承李金发、戴望舒以来的现代诗派的传统,下启80年代初的“朦胧诗派”,并与西方现代诗派呈同步发展的趋势,成为我国新文学及世界文学极其宝贵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丸叶诗派一向被认为是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但在实际研究中.唯有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和审美特征被不断强调。事实上,无论是从九叶诗派的诗学主张还是从其创作实践来看,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其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不应被忽视。在自我与世界之间思索的自觉使九叶诗派追求的现实主义获得了更为阔大和深邃的内涵.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九叶诗派是一个自觉地探索现代诗歌艺术的诗歌流派,他们的现代诗歌艺术探索在当时的中国诗坛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超前性.这既是起于他们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与艾略特、立恰慈们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关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理性的自觉,也是基于他们由不满而反叛当时普遍流行于中国诗坛的说教与感伤的倾向、浪漫与现实混合的倾向的一种感性上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重要的诗歌流派 ,它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 ,体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但是 ,作为中国的诗歌流派 ,它同样与中国诗歌传统保持着密切关联。九叶诗人在艺术探索中批判地接受了诗歌传统的影响 ,尤其是在文体建设方面 ,他们注重诗歌的音乐性 ,追求诗歌的含蓄蕴藉 ,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西方诗学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语境发生遏合时产生的变异非常耐人寻味。象征主义与其他诗学因素的结合,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中国式的象征主义。1940年代,对于力主诗歌要紧密把握当前世界人生的九叶诗人,诗歌象征的内容多为现实人生普遍经验的诗化,他们与浪漫主义相疏离,将象征与现实互渗,这是与后期象征主义的影响分不开的。九叶诗派对作为象征主义诗学核心的纯诗、契合等有着创造性的转化与背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本文对这两个诗派创作中的同与异作了初步的比较,指出"七月"诗派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现实,达到主客观的密切融和;"九叶"诗派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相似文献   

9.
"九叶诗人"在前辈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之下,展开了自己的诗艺探索,从三个方面论述其诗艺:诗意与现实的综合,对经验的强调即思想的知觉化,新诗的戏剧化.  相似文献   

10.
新诗史上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虽然同出现在 2 0世纪4 0年代的战争背景之下 ,但在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上呈现出不同的建构视点和审美眼光 ,从而折射出了他们的人生姿态和诗学观念 ,也给中国新诗的意象艺术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九叶"诗人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一个诗人群体,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群体在1940年代的第一次会合,主要得力于西南联大的诗歌圈和《诗创造》、《中国新诗》两个刊物的整合作用。会合后的"九叶"诗人,成为推进新诗现代化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12.
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派诗,在时代的感召下,作出了个人情感与大众心态沟通、直面现实人生、张扬知识分子主体性品格的价值取向。艺术上较成功地实现了中西诗艺的嫁接,客观性与间接性的戏剧化手法,思想的知觉化,力求智性与感性的溶合,为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戏剧化追求是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之一,也对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诗派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诗歌的戏剧化主要体现在以具体物象代替思想情感、追求意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视诗篇结构的营建,由此形成现代诗歌的暗示性、间接性。  相似文献   

14.
河汾诸老是金末元初一批出生或落籍于黄河、汾河流域的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文坛巨星元好问“以唐人为指归”诗学思想的内涵,为肇启元明宗唐复古诗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严格说来,他们应被称为诗人群体而非诗派。其群体性活动和文学创作可先后以金室南渡和蒙古灭金为断,分为三期。其诗作以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表现隐逸生活、山林情趣为主,兼有“陶之达”和“杜之忧”两种倾向。其诗学宗尚与金末元初学唐复古诗风相一致,但在学唐诗诸家方面特别强调转益多师,不拘一格。河汾诸老是金元易代之际文坛的重要现象,是一个有影响的金遗民诗人群体,对当时文学的继往开来和促使元诗繁荣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宋天潢贵胄的社会地位日益走低,于是,江湖诗派中出现了十二位疏属宗室诗人。宗室诗人多与派中翘楚戴复古、诗派领袖刘克庄交好,在二人的介引下,他们逐渐跻身诗派。与其它江湖诗人相比,宗室诗人的诗歌创作仍不难窥见宗室身份带给他们的深层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兼具臣和亲的双重身份,诗歌中对恢复北方有着比一般江湖诗人更为强烈的参与和行动意识;再是他们与一般的江湖游士奔走干谒不同,他们没有干谒诗,多能清高自守,悠游卒岁。  相似文献   

16.
卓光平 《东方论坛》2011,(2):99-104
在抗战文化运动中,"七月诗派"的活动一直与广西桂林的抗战诗坛息息相关。一方面以艾青、胡风、彭燕郊、郑思、邹荻帆、钟瑄等"七月诗派"诗人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活动,团结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一大批"七月诗派"年轻诗人,并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抗战诗歌运动;另一方面,他们在广西桂林的生活经历、诗歌创作以及文学活动强化了"七月诗派"作为一个统一的抗战诗歌流派的存在,也促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和整体风格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金元诗人群体研究是本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刘达科《河汾诸老诗人群体研究》一书撷取一个影响较大且地域色彩极浓的诗人群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这一个案揭示了金末元初诗坛某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对于填补这方面空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古代文化发展呈各民族异质文化双向交流、优势互补的格局.当中原的正统文化由于缺乏活力而趋于模式化、凝固化的时候,往往有赖于边缘地区具有朴野本性和原始活力的民族文化的补充与激活,而在新的历史台阶上实现新的整合、演进与创新,从而确保中华文化始终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向也是多元一体、异轨同奔.金、元都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文学不但具有独异的风采,而且对整个中华古代文学的流程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该书从金、元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上考察河汾诸老诗人群体的活动与创作,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其内涵和特质.  相似文献   

18.
西南联大成为一所人才辈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秉持并实践了通才教育的办学理念。严格的教学制度,自由的学术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为西南联大成功实施通才教育提供了制度、思想、师资方面的保障。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在实施通才教育上,面临着理念认识不全面,师资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通才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