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洛侯”的出现及其去向考释王金鈩公元四世纪初叶,在黑龙江省西部出现的乌洛侯,虽说没有完备的“政体”,诸如法律、外交、军队等,却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笔者试图就该族的出现及其去向作一考就,不足之处,望学者,专家予以指正。乌洛侯亦称乌罗护、乌罗浑,不同时...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就乌洛候的文献记载、名称含义、与室韦的关系、地理分布及流向等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魏书·乌洛侯传》是研究早期乌洛侯历史的基本史料,《通典》、《旧唐书》和《唐会要》中新增入的唐代乌洛侯史料有一定价值,《北史》、《太平寰宇记》和《新唐书》记载的乌洛侯内容都是抄录的前代史书,价值不大。从史料分析,《魏书》记载的室韦包括了乌洛侯,东魏以来的中原人已将乌洛侯看作是室韦的一部分。南北朝至唐代,乌洛侯居地有所变迁,《魏书》记载的乌洛侯人活动在甘河、雅鲁河之间,《旧唐书》记载的乌洛侯人南迁至洮儿河与霍林河之间。缺乏文献根据,单纯从对音角度得出的乌洛侯的名称含义及其与后来古代部落、现代民族关系的结论,是难以取信于人的。任意对音的作法,有悖于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3.
唐代,活跃在黑龙江地区的民族(民族共同体)有渤海靺鞨、黑水靺鞨、室韦、乌罗浑、乌丸、达姤、达莫娄、流鬼等。这一时期,有的民族发展较快,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国家;有的民族仍停留于原始社会阶段。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尽水平出现了显著的差距,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本文试探讨这些民族在社会形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4.
在本章里,我不打算再重复关于吐谷浑族属这一古老的问题〔伯希和认为其与阿柴有关;魏德尔、托马斯、卡洛尔认为其就是藏文资料中的Dru—gu;哈伦(Haloun)、米诺斯基(Minorski)则认为是阿拉伯资料中的Qun;而伯戴克认为其即古突厥文《鄂尔浑碑》中的阿赀〕。对此,读者可参考学者们对各种假说的简要评论和我自己的论述。 然而,也许有必要提醒读者注意,吐谷浑在其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从其祖先于公元285年左右迁徙起,到其于1042年最后消失于汉文史籍止),吸收了大量其它民族的成份,从而日益壮大起来。  相似文献   

5.
突厥之君主观〔日]护雅夫著朱悦梅,白牛译本文旨在通过阐明鄂尔浑碑铭,如们调特勤碑》(]豌)、《毗伽可汗碑》(毗)和(欲谷碑》(嘲)中的"qUi"一词的含义来研究突厥汗国的君主观念。突厥人心目中的"美德"一、突厥民族以何为美德,答案可见以下诸文献:文献...  相似文献   

6.
《民族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刊载了刘扬武同志《傣族历史上的麓川王都城城址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这篇文章根据一些土城遗址、出土文物、民间传说以及部分汉文史籍,论证了明英宗正统年间麓川政权首领思任发建立的王都城城址,是位于今陇川县城南城子公社城子大队的红星、近引两个生产队的所在地(以下简称近引遗址),而不是今瑞丽县的广贺罕。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持相反意见,特提出和刘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西夏龙(洛)族试考——兼谈西夏遗民南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聂鸿音教授连续发表了两篇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勒尼——一种未知的古代藏缅语》和《藏文史籍中的木雅诸王考》。前者根据研究西夏文献《月月乐诗》的用词对应,提出西夏曾有一种所谓勒尼(lhe dzi)语今尚不为人所知;后者根据藏文史料《系谱表》考证了西夏几代皇帝的藏文称呼,特别是从语文学角度证实西夏末帝李(目见)就是藏文所称托吉(多吉贝)。两文皆言人所未言,读后颇受教益。 在我看来。更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实有助于究明西夏主体民族的成分和族源,并解决西夏史上某些久悬未决的疑难,例如西夏遗民南迁问题等等。本文的目  相似文献   

8.
单于都护府是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不少论著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它的一些情况。然而由于史籍记载的缺乏和混乱,至今仍有许多问题不很清楚或意见不一。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单于都护府的几个基本问题略作一些考察,以就正于学界。 一、单于都护府的建立和变迁 关于单于都护府的建立,史籍有两种不同的记载。《资治通鉴》(以下略作《通鉴》)卷一九九永徽元年:“九月,庚子,高侃执车鼻可汗至京师,释之,拜左武卫将军,处其余众于郁  相似文献   

9.
据悉国家民委和公安部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联合发出《关于暂停更改民族成份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早在一九八六年国家民委曾下达过两份文件,即(86)民政字第252号和(86)民政字第37号文,对于民族识别和更改民族成份问题作了政策性规定.但近年来,有些地区没有按照上述两个文件精神执行,个别地区不适当地或大批地更改了民族成份,有碍于民族团  相似文献   

10.
《云南志略》(简称《云南志》,又名《乌撒志略》)是元代建立云南行省后的第一部云南省志。该书虽然流传至今者已残缺不全,但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云南史地情况的基本史料之一,尤其在研究元代地方民族史以及南诏、大理国史方面,这部著作更是不可或阙的重要史籍。该书保存最为完好的《诸夷风俗》篇,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不啻是一篇很好的“元代云南民族志”。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民族,在祖国大家庭,是一个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诗歌传统的民族。鄂尔浑时代的突厥碑铭,有不少学者认为无异于优美的抒情诗。苏联依·威·斯捷布列娃于1963年,在《亚非人民》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鄂尔浑、叶尼赛突厥人的诗篇》,对这些碑铭的文字具体做了一番精心细致的排列,以极其雄辩的例子,证明它们原本即是协韵的诗。其中的四行诗,早有不同形制的韵律,被严格遵守着,只是作者并未意识到,也未能指出这类诗的渊源,来自汉语而已。著名翻译家杨宪益,1983年4月,在《文艺  相似文献   

12.
刘克甫的《民族与亚民族》一文(见本刊1989年第3期)在苏联民族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热烈的争鸣。《种族与民族》年刊(1988年)在刊载该文的同时,发表了苏联学者的10篇文章,对它作出了各不相同的评价。这里译载的是刘克甫对讨论中不同意见的回答。原文亦载于该期《种族与民族》。  相似文献   

13.
译者导言一、解题《奈巴教法史》(又名《奈巴班智达所著古谭花髻》)一书,成书于1283年,比著名的《布顿佛教史》(1288)和《吐蕃王统世系明鉴》(1328)等书还早出,是最近问世的《迪乌教法史》(1109)之外最为重要的藏文史籍。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在《不列颠百科全书》或《美利坚百科全书》中寻找 nation(民族)一词,你会发现,两部百科全书都有 Nation Carry Amalia(ne Moéore 1846—1911)这样一条。这是一位美国妇女,她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被称为“禁酒运动的倡导者”,而在《美利坚百科全书》中则是“禁酒运动的鼓动者”。然而,两部百科全书都没有 nation 一词,只有名词 nationalism(民族主义)、nationality(民族成分、国籍)和形容词 national(民族的)。  相似文献   

15.
俄文中的зтнография和зтнология是зтнос(民族)的两个派生词。《大俄汉词典》中的有关词条一方面对这两个词的词义加以区分,分别译为“民族志”和“民族学”;另一方面又将这两个词混而为一,都译为“民族学”。(《大俄汉词典》第2612页,1986年版)在《民族与民族学》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散居少数民族的概念》(载《民族研究》1991年第6期,下简称《概念》)一文提供了我国法律、法规针对民族分布情况作出不同的规定的一些历史资料,读后不无裨益。但笔者对该文的基本观点持有不同的看法,愿意写出来与《概念》一文作者商榷并就教于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7.
英国少数民族权利协会(Minority RightsGroup)编辑的《报告》已经出版了三十七号,名称如下:第1号:《苏联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ReligiousMinorities in the Soviet Union)第2号:《两个爱尔兰,一对少数民族》(The  相似文献   

18.
王雷同志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上的《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一文,除对民族的定义和汉民族的形成问题进行了论证外,还专门论述了什么是部族,对部族的定义也作了论证,并认为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共同体”都是“部族”。对于部族的定义以及夏、商、周三族的性质,我们尚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与王雪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学术界同好。 (一) 部族问题,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老问题了。王雷同志虽然正确地肯定了部族是人们共同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中国民族》2020,(2):134-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两部法律七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已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翻译,并通过人民网少数民族文网站向全网发布。为积极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近期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组织业务骨干人员,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七种少数民族文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两部法律进行翻译审定。  相似文献   

20.
三议广西土官民族成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土官民族成分问题不解决,存在一千多年的广西土官制度和自宋以后的广西壮汉民族关系的历史就得不到正确的阐述。为此,1963年我发表了《广西土官民族成分初探》(《民族团结》1963年2、3月合刊),1981年又发表了《广西土官民族成分再探》(《学术论坛》1981年2期)。随后又发表了《广西土官制度的渊源》(《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1982年2辑)和《过去土属地方修志应注意的问题》、(《广西地方志)1987年4期)两文,大量的史料说明广西西部的土官绝大部分都是“土酋”,是壮族的上层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