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闻侵权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为了减少新闻侵权纠纷,保护新闻自由,法律应该严格界定新闻侵权的标准,具体规定新闻侵权抗辩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名誉侵权居多,从法理学角度阐明此类报道中名誉侵权客体为特定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并提出处理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三原则,客观方面结合个案从侵权行为、侵权损害事实以及二者关系进行分析,主体方面将责任主体细化为新闻机构、新闻记者和消息源加以研究,主观方面剖析故意、过失名誉侵权两种不同情形并指出侵权行为人的注意义务,以此从理论上廓清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名誉侵权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真实性问题是新闻学的本位问题,也是新闻侵权纠纷中争议的焦点问题,但是存在着很多争议.本文对目前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理论做了一个梳理,对新闻侵权纠纷中的真实性作出新的理论诠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逻辑真实为核心的判断新闻真实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2007年7月12日,河南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网上辱骂记者引发的名誉侵权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此案的审理,对于规范网上言论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WAP转码技术是实现手机移动终端浏览PC端Web页面的必经程序。实现转码这一过程涉及的"临时复制",其本身只是作为技术实现的一部分且不产生独立的经济价值,因此不构成侵权。但刻意将转码后的网页存储于终端服务器进而向后续用户提供作品的行为,已突破"临时复制"的界限,构成直接侵权。基于新闻聚合平台的特殊性以及交易成本的考量,该聚合平台通过转码技术向用户"提供"作品的行为达到了等同于网络转载的效果,援引并完善版权法33条第2款关于"报刊转载法定许可"的规定不失为新闻聚合平台中的转码行为提供侵权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新闻侵权因其案件纠纷剧增、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消极影响无法预料和难以挽回而对我国的法治进程的危害尤为巨大。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司法实践经验 ,对新闻侵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提出新闻侵权除应具备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外 ,还应具备特有的四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涪陵区图书馆因深度链接使用作品引起著作权纠纷,被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承担侵权的民事赔偿责任,引起了业界内外多年来对深度链接是否侵权以及是否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研究与争议.从现行法律角度和司法进程出发回答此异议,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链接观,防范侵权,减少损失.该案对图书馆界和整个互联网界与权利人防范侵权都具有普世意义,应当在利益共同点上进行探索,把握实现共赢之机.  相似文献   

8.
伴随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域名侵权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域名侵权纠纷案件可归纳为五种类型:由于域名的恶意抢注而引起的侵权纠纷,使用同一商标的商标权人因域名注册而引发的侵权纠纷,域名注册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权纠纷,域名注册人侵犯企业名称专用权的侵权纠纷,商标权人侵犯域名注册人权利的侵权纠纷.借鉴国外立法经验,阐述了防止域名侵权纠纷案件发生的四项预防措施:在域名注册程序中建立驰名商标、知名商标检索制度,规定域名注册人提供真实联系信息的义务,采取单一域名制,将域名保护制度纳入《商标法》的体系之中.结合一个典型案例,论述了如何适用统一域名纠纷处理程序、司法程序和仲裁程序等法律救济途径,解决已经发生的域名侵权纠纷.  相似文献   

9.
新闻侵权问题研究,是现代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作为新闻侵权理论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著作权问题,却未能得到法学界和新闻界的足够重视。原因就在对于新闻著作权的三个认识误区:新闻作品独创性、时事新闻概念和平衡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10.
刺绣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近年来,因知识产权问题引起的刺绣侵权纠纷逐渐增多,困扰着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对刺绣作品"二次创作"知识产权利益的认可,解决刺绣与底稿作品知识产权冲突的实践,必将进一步推动刺绣工艺的有序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闻侵权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的致害行为。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是指新闻媒介或记者的新闻活动虽然给他人造成了损害、被诉侵权,但如果存在舆论监督的需要、公正评论、特许报道权、受害人同意、内容真实和合理使用六种事由时,该行为依法不构成侵权行为的情形,不承担民事责任。新闻媒介可以采取避免报道内容失实、坚持角色本位、健全新闻法律制度等措施来尽量防范新闻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批评性报道的细节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侵权诉讼.我国法律对"细节失实"是否构成侵权并无明确的规定.司法案例表明,细节不真实或分寸不符只要构成对当事人社会评价的明显降低,失实的细节构成侵权;出于完整报道事件情节的需要,对某些不宜披露的细节性信息进行公开可能构成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害;作为细节要素的意见表达言辞过于凸显贬斥的主观倾向,易于产生损害被批评者人格尊严的侵权后果.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新闻侵权是由用户在BBS上发布不当网络新闻引起的特殊侵权行为。在用户IP无法查询的情况下,鉴于ISP具有"事后编辑功能",应由其承担替代责任,并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免责事由除适用传统传媒新闻的免责事由外,还应有其特定的免责事由:即在"合理的时间"内按"表面合理标准"对网络新闻进行审查、编辑、删节,可"减轻或免除责任"。  相似文献   

14.
对隐性采访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自它出现至今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因隐性采访而引起的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已经成为法律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使隐性采访行走在法律规范的自由空间中,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维护公众社会利益,维护公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必须认真为之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14日,"藏独"分子在拉萨街头制造了残忍的打砸抢暴力事件,西方媒体在这一事件上歪曲事实,报道弄虚作假,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是尊重客观事实,及时准确的报道事件,尽可能客观的报道事件,而不加入任何感情色彩。西方媒体大肆冲破这一基本的道德底线,应该受到世人的一致谴责。  相似文献   

16.
因特网的普及使网络侵权,特别是对名誉权、隐私权的侵犯成为可能且呈日益增多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定不当信息发布者以及ISP的责任从而实现IT中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复杂性、隐匿性特征,因此与传统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存在着一定差异。网络服务提供商与侵权行为的关联性,使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行为具有特殊性。应以其对侵权行为内容的控制力为依据,探究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名誉侵权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田丹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9(3):324-325,381
通过对著名诗人郭小川名誉侵权案等案件的阐述,强调要强化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行业监管,指出了在媒体侵权中精神赔偿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暴力的泛滥以其独有的方式撕裂了道德底线,向现行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此类事件不能仅在道德层面进行约束和思考,道德的谴责已无济于事,必须从法律层面进行约束和思考。网络语言暴力属于名誉侵权行为。既然属于侵权行为,那就应当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以法律从主体、客体、内容和责任方面进行有效规制。这样有利于拓宽法治的空间、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惩治、震慑和预防网络语言暴力侵权行为,净化网络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