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万斌  王学川 《学术论坛》2007,30(11):1-5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混淆二者将会导致历史认识领域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或者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失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不同于本体论范畴的客观性,后者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前者则是以本体论的客观性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或者说历史认识与客观历史的能动符合.由于历史认识的主体性的不可避免的介入,使得我们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时不得不考虑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对之的影响.一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及其作用是产生客观历史认识的必要务件.因而追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并不需要排斥主体性及其作用;二是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三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去准确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历史认识主体既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并且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主客观统一。弘扬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就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决定历史认识者主观认识水平的自身客观基础条件的建设,从而使认识者的主观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历史客体的客观属性和本来面目,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3.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观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奈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现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高岸起 《晋阳学刊》2004,55(5):42-44
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具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客观性和能动性的统一。研究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及其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地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及其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现实上也是有价值的。对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及其关系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大量的新成果、新事实来丰富和发展。随着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及其关系的深入研究,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地深化。  相似文献   

6.
一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密切关注的一大热点,至今仍在热烈争鸣之中。这场讨论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主体性与实践的关系,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主体性在认识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表现等诸多方面,科学地说明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主体性的实质或者说内在本质。对主体性实质的理解不同,会导致对上述诸多问题的不同解决。  相似文献   

7.
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评价活动是完整历史研究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评价的主体性和认识的客观性可以统一.认识历史不仅为了尊重事实,也为探究过去对现在社会进程的影响.只有把对价值的评估和对过去事实的认识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研究过程.为获得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需要站在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的高度,站在人民主体的高度进行探索,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会有助于史学家获得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但即便如此,客观性还是第一位的,它是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的标志.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制约和规定着历史评价的边界.  相似文献   

8.
科学认识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这是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重要的思想。这是因为自然科学不是纯粹人为的作用手段,自然科学理论本质上是外部自然界的正确反映。那种认为列宁所阐述的反映论思想是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强调认识的主体性不能离开认识的客观性。在今天,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和认识的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认识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属性紧密相关 ,主体性是个体自由力量展开的形式和结果。主体自由的合理性规范的缺失引致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既和我们的“理由”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的客观性 ,认识的主体性必须以理性为根据 ,以实践为依归。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1、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及二者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长期争论而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这一问题随着本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而凸显出来。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之后,科学家和哲学家之间就围绕科学认识的性质和特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物理学把认识主体引入了微观认识过程,科学认识对象、过程和结果中不可剔除地包含着认识主体的主体性,科学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前沿。国内近十余年的讨论,已将问题集中在关于主体性的概念规定及其本质特征上。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即实践的特性,是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这个观  相似文献   

12.
在本体论领域,客观性指物质性和人类物质实践活动性;在认识论领域,客观性指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一致性和认识客体对于认识主体的外在性、独立性。讨论真理是揭示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价值认识是价值主体关于价值事实的认识,具备“合理性”的价值认识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真理是反映价值客体(事实)本质和规律的(价值)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建立,结束了以往心理学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关于“刺激—反应”的被动消极的观点在哲学认识论中的统治,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马克思早年提出的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问题,只是作为一种在宏观上研究人类认识主体性结构的指南。至于认识的主体性结构其构成如何、包括哪些因子,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所要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纷纷介入主体性结构的讨论,已较明确地承认了认识主体包括智、情、意等各方面要素的观点。这虽不能说有多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一、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人们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把实践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把认识方法建立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之一,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使它进一步建立在科学世界观的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唯物主义真理观在真理内容的来源上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这固然不错,但在真理客观性问题上,不能仅考虑客观世界对真理内容的制约性——客体制约性,还要考虑认识主体自身对真理内容的制约性——主体制约性。在坚持真理内容客体制约性的同时,揭开认识主体性之谜,即以主体制约性为轴心考察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探明真理性认识中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这是当今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价值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江凌 《江汉论坛》2001,1(2):42-4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蕴含着对实践本身、对人的本质、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科学的理解,是研究价值本质问题的重要方法。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价值本质,就应该从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去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主体向度的哲学视角、通过对认识的预见性与反映性、主体性、实 践性和规律性内在关系作出的深入分析,旨在说明预见性是认识活动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 本质特征以及把握预见性对科学从事认识活动所具有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个体主体性集中体现为自觉能动性。个体主体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统一。客观性是主体性得以确证的前提和条件。个体主体活动的客观性表现为受制约性、合规律性、重复性。如果进一步分析个体主体活动的本质特征———自觉能动性三方面具体内容的话 ,便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主体与客体问题,是当前我国认识论研究的主要线索。许多论者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针对一些观点,本文作者提出的不同意见有三:主体和客体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共生共存、互为前提、互相规定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观念性中介;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是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人生与实践的主体性息息相关。实践的主体性是人生的条件,实践的主体性是人生的意义,实践的主体性是人生的基础,实践的主体性是人生的最原初方式,实践的主体性乃是人生的原初推动力。因为实践的主体性中既有好的倾向,也有坏的倾向,而人应当实现实践的主体性中好的倾向和消除实践的主体性中坏的倾向。实践的主体性不是可能的人生,而是现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