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的讨论是史学界的一次重要学术争鸣。这场讨论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背景下,史学界为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资源和实践上的得失、确立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指导进行的努力,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站在今天的角度反思,这场学术争鸣在当时有其不可或缺的创获,譬如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挑战了阶级斗争史观的唯一性,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术价值得到更全面理性的认识等。但讨论对唯物史观所做的正本清源工作不够彻底,意识形态因素与思想解放程度对史学方法探讨有所制约等时代局限,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工作尚未完成。从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来看,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反思、打击了极端意识形态化,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获新生、恢复学术活力,其历史价值不容抹杀,但对此前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遗产未能较好吸收。未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确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历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和评价20世纪中国史学,目的是为了发展21世纪中国史学.研究得深入,评价得恰当,是发展21世纪中国史学的学术前提之一.古人云:"彰往而察来."把过去看清楚了,对未来的目标就更加明确,更加有信心.这里,就有关研究和评价20世纪中国史学的问题,讲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英美教育史学是在变革中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受教育史研究处境变化的影响以及英美主流史学理念变革的驱动,20世纪英美教育史学的研究取向,先后经历从辉格教育史学到社会教育史学,再到文化教育史学的转换.这种教育史学研究取向的转换,是英美教育史学者适应学术生存环境变化做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结果是为英美教育史学的创新与繁荣开辟出新的路径.科学认识和把握20世纪英美教育史学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教育史学的创新与变革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前半期,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大批研究者经过艰辛开拓,创造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思想:其一,将唯物史观理论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实践化;其二,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土化;其三,采取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通俗化语言,达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大众化。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化、本土化、民族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一个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论著开始进入国人视野,对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海外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研究保持了较为一致的步调,这也是中国神话传说学进入世界学术轨道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新闻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从20年到90年代取得了三次突破性的进展,最近20多年来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基础扎实、稳定发展的学科。但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史学界拨乱反正,经过对建国以来史学的认真反思,在理论上正本清源以后,展开了对历史学自身理论和方法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史学理论和方法呈现出多元化,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史学学科的多样化,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又一大趋势;外国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大量介绍、研究和尝试运用,与国际史学界学术交流的加强,中国史学开始走向世界,迈向国际化,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第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一个西方理论话语,这一概念自身有着不确定性和丰富性,给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由于中国文学自身的特质与研究者对现代性概念理解的差异,造成了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模式化和片面化,应当引起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西夏灭亡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对西夏的研究一直付之阙如。直到20世纪初,随着各种西夏文献的相继发现,一些国内外学者逐渐展开了对西夏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文字等方面。近年来,国内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多层面、多角度地积极投身于西夏学的研究当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20世纪西夏学从创立到逢勃发展的历程,其中,既有荆棘坎坷,也有欢欣鼓舞。今撰此继往开来之篇,希望西夏学在新的世纪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旭东 《南都学坛》2004,24(2):50-52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 ,西化以及由西化而导致的本土文化的反动 ,构成了 2 0世纪不同于中国以往任何世纪的文学特色。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西化追求分五个阶段 :1 895~ 1 91 7年 ,1 91 7~1 92 7年 ,1 92 7~ 1 949年 ,1 949~ 1 978年 ,1 979~ 2 0 0 0年。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反思 ,可以看到 ,中国作家必须立足中国文化的土壤 ,对西方文学资源进行整体性的观照 ,才能少走弯路 ,并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 ,写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20世纪早期是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迅猛,传播的特点十分鲜明。因此,探求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对于探求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说催生了这一时期的专业史学期刊(Journa1).这些专业性史学期刊连带一些刊载史学文章的综合性杂志(Magazine),又表现了专业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尤其是中日关系在30年代初的恶化,更使史学期刊的这种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闽台考古是中国区域考古重要而特殊的环节.在东南土著民族史的框架内解释闽台考古文化遗存,是闽台考古百年学术的基本定位;在重建史前文化谱系基础上的两岸考古文化比较研究,探索考古遗存背后的土著民族关系、民族迁徙,是闽台考古的基本实践;人类学传统与民族考古学方法是闽台考古的基本取向,这一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考古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中国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主题是启蒙,但百年的启蒙工作并非顺坦.作者通过对百年中国启蒙思想史的梳理,认为其原因既在传统的思想语法之束缚,又在现代学人对影响中国文化定向的一些关键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性判断,特别是作为启蒙思想者,其自身却又大多处在待启蒙的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讨论,是近几年的事情,短短几年间,"现代性"讨论已取得了初步进展.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性"讨论进行梳理、反思,以期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希望它能对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普希金文学理论传入中国60多年了。60多年来,普希金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界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人民性、民族性理论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典型人物复杂性格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基础。2 0世纪 3 0年代前后 ,日形破产的中国农村 ,成为知识界和政府十分关注并致力解决的对象。为此展开了广泛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有以卜凯、费孝通为代表的学院派 ,以陈翰笙、萧铮为代表的研究机构 ,以农村复兴委员会为代表的国家机关 ,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农村改良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进行的农村调查与成果。此外还有日本“满铁”对中国农村的调查。这些调查与成果或在当时为解决农村问题作出有益的尝试 ,或为日后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在研究分布上南重北轻;二是在研究方向上呈现出专而精;三是在研究内容上重点突出及以考论见长;四是在研究时段上三阶段稳步发展;五是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文本细读与分析。日本学者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特点,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界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再到世界末“现代主义理念”的“生、住、异、灭”的嬗变演进,这些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也使传统“现当代文学史”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是煤炭在中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和广泛使用的世纪。孙越崎是20世纪中国煤炭工业重大事件的经历者或见证人。他先后在国内和美国著名大学学习采矿业,毕业后先后创办和领导了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地区的重要煤矿,在民国时期担任过国家最高经济部门的主要负责人。1948年,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孙越崎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召开全国重要工矿企业负责人秘密会议,确定了"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迎接解放,办理移交"的方针,建立了历史性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煤炭系统工作,担任过国家最高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炭工业部顾问,在推广输煤管道技术、改革煤炭管理体制、呼吁加强煤炭立法等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