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程碧英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1):17-20
“俗语”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在《朱子语类》文本中,朱熹不但主张解经要明俗语,而且在具体解经过程中,俗语运用生动形象。究其“俗语”内涵,不仅包括口语化的词,还包括通俗化的谚语、成语、惯用语等形式,类型灵活多样,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同时,朱熹“俗语观”有机地协调了义理阐释与俗语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用语风格,也体现了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徐时仪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4):28-37
《朱子语类》记载的方俗口语词反映了当时语言的使用状况和古今汉语文白演变的概貌,其中因口语化表达或方言用语习惯等而产生有大量同一词义而词素、词序或结构不同的同义近义词群,如“交衮、夹界、两隔界头、两夹界处、半间半界、监界、鏖糟”、“浑沦、混沦、囫囵、儱侗、笼统”、“胡乱、胡 A胡 B、胡 A 乱 A、胡 A 乱 B”和“鹘突、胡涂、胡鹘突、含糊、含含糊糊”等,既体现了朱熹门人弟子的地域文化差异,又有当时口语和通语表达上的不同,反映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雅俗相融的价值取向和文白此消彼长动态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程碧英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8-121
《朱子语类》虽为讲学语录汇编,但其文本内容广泛涉及南宋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新义。本文对其中的草簿、剂石、扑钱、射糖盘子、书盝、香山子、衙晡、鱼花园等词进行义释,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变迁,见证南宋社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唐贤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4):547-551
<朱子语类>重叠式副词,从形式类型来说,只有AA式,不见AABB式、ABAB式、ABB式,这是与其他词类不一致的.并且,在AA式内部,A为副词的占多数.从副词的意义类型来看,在<朱子语类>中除否定副词外其他类别的副词都有重叠现象,这反映了汉语重叠式副词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贤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6):80-83
全面描述了《朱子语类》副词“大段”的语义与用法 ,探讨了“大段”产生与消亡的过程 ,说明“大段”的使用是宋代特别是《朱子语类》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6.
7.
潘志刚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5):71-73
《拍案惊奇》是明代凌蒙初编著的一部话本小说,该作品口语性很强,里面包含了许多明代的口语词汇,这些词有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有的意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选择了若干口语词如象意、虚心冷气、虚心病、冲心、对科等进行了解释,以求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朱子语类》重叠式副词的语义、语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5):85-88
从语义来看 ,《朱子语类》副词重叠式与原式相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义项的减少 ,二是义项的增加 ,三是语义的分化。从语法功能上看 ,原式一般修饰单音节词 ,重叠式一般修饰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或者短语 ;原式后面一般不能带结构助词“地”、“的” ,而重叠式一般可以带结构助词“地”、“的”。 相似文献
9.
张海媚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4):33-37
诸宫调反映了12和13世纪的金代口语,带有北方方言色彩;《朱子语类》反映了12和13世纪的南宋口语,带有南方方言色彩。二者同时异域,通过比较,发现诸宫调语言较《朱子语类》通俗,这一方面取决于二者不同的文体;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南宋和金作为第二个南北朝,北朝(金)口语用词较南朝(南宋)口语用词更俚俗。 相似文献
10.
胡绍文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朱子语类》是南宋朱熹讲学的记录,语料非常丰富。《汉语大词典》漏收其中诸多词语,高频词如"横图、华伪、荒纵、栲棰、考算、考援、共由、快慊、张官置吏、招补、招填、折送、正赃、旨归、阻节"等,修订时可将这些词补录。 相似文献
11.
徐兴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95-99
钱穆《论语新解》对于《论语》学习的意义在于 ,不但初学者可以从中了解常识 ,帮助扫清文字障碍 ,懂得《论语》读法 ;一般研究者亦可从中明白读书当先知人 ,学习《论语》当先学习孔子之人品、道德、风范。 相似文献
12.
韩高良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70-273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诸家在《论语》“先进”章的分歧体现于字词意义、句式结构、语句内涵等方面。细致考辨之后,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在上述三个方面皆最为可信。今人杨伯峻依其所作的翻译也甚为可取。然而,刘、杨之说确实存在与史实不合之处。不过,只要将其中的“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与“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 修正为“先学习礼乐而后有资格做官”与“先有资格做官而后学习礼乐”,即可圆满融通。 相似文献
14.
再读《论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叔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1-6
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 提出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培育中国大学生的观点; 指出了《论语》和中华民族仁文化的重要地位, 并以《论语》为例, 介绍了读书的基本方法, 即要整体地、重点地、下学而上达地、联系实际地读; 通过学习《论语》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兼具人性和灵性的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韩高良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刘笑敢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44(2)
借用经典注释的形式创造和构建新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这种传统和思想创构的内在思想机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缺少深入的探究。跨文本诠释和融贯性诠释可能是借重经典注释而创建新的哲学体系的两个关键性因素或方法。朱熹《论语集注》中的若干实例可以说明朱熹是如何运用跨文本诠释方法的;同时,朱熹将理学的主要概念一以贯之地全部注入对语、孟、学、庸的解释之中,则是融贯性诠释的范例。在经典诠释活动中存在着两种定向的紧张和冲突。两种定向的简单表述即是面向文本与历史的客观性定向和面向当下和现实的主观性定向。一部诠释作品就是两种内在定向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思想“化石”。在处理两种定向之间的紧张性方面,在处理注释之形式与体系之建构之间的矛盾方面,朱熹都是成就最突出的。但是朱熹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和抹煞两种定向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以及语孟学庸与二程学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休闲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秋丽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7-121
《论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儒家的生活方式、休闲理论和人生境界。其中,休闲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精神的、德性的愉悦。因此它提倡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在注重德性培养的同时,儒家又以六艺的熏陶使人们更富有生活情趣。休闲娱乐的方式有很多,儒家提倡一种健康的休闲即倡益者之乐,戒损者之乐,以使我们过上乐而有节,安闲从容的美善生活。 相似文献
18.
陈卫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7):1-3
《论语》中孝的思想包括很多内容,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孝不违礼;孝是让父母少忧;敬是真孝;善谏父母为孝。最后还简要概括了孝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高良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