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春秋末期人,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过的。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若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周守藏之史也。”其实,司马迁在这里给老子明确地作了一个小传,肯定了老子本人就是“姓李,名耳,谥曰”的老子。后人有关老子是老莱子或太子儋之说,亦源于司氏,这只是后人对其疑笔误解。由于这种误解引起的争论达200年之久。关于老子的争论直接涉及到《老子》成书时间问题。关于《老子》成书的时间大致有五种观点:一如果承认了老子是春秋末期人,那么《老子》书的写作年代也就不言自明了。二《老子》书…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证了老子的姓名,论证了老子不姓李而姓老、老子名耳字聃的说法;考证了《老子》一书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证了《老子》一书的作者是老聃,并提出其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3.
(一) 《老子》书中的“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我们理解《老子》的思想有着决定的意义,所以前人论究《老子》,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上。随着对“无”的理解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关于《老子》的不同学说。就当前来说,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分歧,因此对它作进一步的探究,我想不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说"老子"     
老子既不以"老"为姓氏,又不以"老"为名字,但却以"老子"见称于后世,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在先秦文献中,老子本来称作"老聃"."老子"是战国中期黄老学派的发明,与诸子蜂起和稷下学宫"列大夫"的出现有密切关系."老子"的意思和"老师"有些相似.师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师",子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子".黄老学派借这个名字来推尊他们的学术先师,以便压倒其他诸子.从文献来看,"老子"这个名称的广泛流行,是从汉朝才开始的.至于<史记>中所载老子的籍贯和家世,则多有汉人虚构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李岩问题,久存争议。早在康熙三十二年,《杞县志》的纂修者,就将《李公子辨》一文辑入志中,对杞县举人李岩说提出质疑,指出“杞无其人”。接着,河南商丘县人郑廉在其《豫变纪略》里,进一步提出李岩为“鸟有先生”。康熙《杞县志》刊印后,《李公子辨》一文曾为一些人所注意。乾隆四年,官修《明史》刊行,杞人李岩说载入《明史·李自  相似文献   

6.
老子“婴儿”说主要是用“婴儿”这个意象来进行阐发。本文拟从三方面来把握老子的“婴儿说婴儿”意象的 溯源,内涵及影响等,以期从中国道家哲学源头来把握这个意象,以此把握老子“婴儿”之说。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以张岱年、尹振环、金春峰、郭沂、丁四新等为代表的新老学者近 2 0多年来对“老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介绍了老子其人其书研究状况及部分代表性结论 ,认为对老子其人其书下结论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8.
老子强调人的自然、自在之性,与此相关,老子强调"虚心"。老子"虚心"说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虚民心,二、虚君心,三、为道者之虚心。"虚民心"是要使民众保守自然淳朴的心理;"虚君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君道无为,二是作为君,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三是为君者应当具有宽广雄厚的胸怀,应当能够容纳天下一切贤良与愚不肖;"为道者"之虚心即是享受平淡、安逸、自然,而不追求富足、充盈、锐利。  相似文献   

9.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之道抽象而虚幻,如何理解引起研究者的困惑,从理解书中常提及的“婴儿”概念入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道德经》书中常提及婴儿,源于老子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老子从理论的需要而概括、抽象出来的概念,当然也是研究者体道、悟道、行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阐释《老子》经义,以音义互证为主要手段的经文考证是基础,在这方面前人做了很大成就,但是也有明显不足:一是没把以义证音的原则贯彻到底;二是把以音证义的内容看得过于狭窄。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故里 ,本在今之河南省鹿邑县 ,但前些时却出现了安徽省涡阳说。本文针对涡阳说认为 :后人篡改《史记》、老子故里处于“谯左”、老是“相人”等问题进行辨析 ,证明涡阳说的所有证据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诗歌审美意象说包含情景交融论和审美直觉的“现量”论。其意象说的审美意义受道家,特别是老子美学“道法自然”、“大象无形”论的影响。王夫之审美意象说蕴含深邃的价值形而上学色彩。  相似文献   

14.
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奴隶社会?本文提出:(一)在商、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公社农民而非奴隶,不能说商、周是奴隶社会;(二)不能千篇一律地认定原始社会的解体形式都是奴隶社会;(三)有奴隶制存在的社会不一定就是奴隶社会;(四)所谓奴隶殉葬也不能作为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证明;(五)说中国古代使用奴隶作战,不是事实。中国由于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的阶段,长期存在着古代公社的残余影响,形成了后来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道教中的老师国师说是老子善变思想的内容之一,国师院宣称老子得道升天后,随时而出,辅助人间帝王治国理政。南北朝时期,寇谦之和陆修静领导的的道教改革运动,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老子国师说的宗教意蕴,是促使道教在这个时期由民间向上层,由反抗向合作发生转变的重要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不可说”论及其诗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不可说”论及其诗学影响王柏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就人们使用语言的日常经验而言,语言是传达意义的工具。当语言有效地传达了说话人的意思,说话人就不会意识到语言的存在;人们对语言的注意往往是从“言不尽意”或“不可说”开始的。于是,在一些关于语言的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 1 993年 1 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楚墓竹简中甲、乙、丙三组《老子》抄本 (1 998年 5月正式刊行 ) ,结合 1 973年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对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古史辨”思潮影响下 ,学术界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真伪等问题展开的那场聚讼 ,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论述了聚讼的缘起、过程 ;论辩双方的立场、观点 ;以及由于地下出土新资料而引出的新结论。最后 ,文章总结了一些研究方法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易中天其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综合技能的体现,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然而,解答应用题却恰恰是最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解答应用题是多种意义和法则的综合运用,能否正确灵活地解答各种应用题,就成为学生是否具备能力、技巧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因此,我们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认真学习和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贴近生活教好应用题。  相似文献   

19.
李元吉其人     
李元吉是唐高祖第四子,史多载其生性狠戾,好田猎,生活奢侈,统军作战多致败绩,亦未参预太原起兵密谋。元吉后因与太子建成勾结陷害秦王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被秦王杀死,时年24岁,其五子亦坐诛,妃杨氏被籍没入宫。史书载事,历来兴者王侯败者贼。因为元吉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于是史书对之颇多贬语。纵观元吉在建唐初期的历史活动,则不难对其得出较公正的评价。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长子建成与四子元吉从河东赶来赴义。后李渊亲率建成与次子世民统军西攻长安,因三子玄霸早夭,于是以15岁的元吉为太原郡守,授15郡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等职以镇守太原。这时之太原,北有突厥和割据  相似文献   

20.
韩信其人     
作为秦末汉初“关系天下存亡”的历史人物之一,淮阴侯韩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历史学者对其也有很多评说。韩信其人,尚有几点值得关注:他应是读书人出身,其早年就立下了封王封侯的志向;他既有军事才能又有政治智慧,但可惜的是他性格上的缺陷局限了他政治谋略的发挥;韩信身上有若干游侠行为的影子;最后,要全面看待韩信还要对他的天命观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