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朱伯崑先生的易学哲学研究,开创了哲学史研究同经学史研究相结合的道路;明确提出并充分论证了儒家传统哲学的形上学和本体论,来源于其易学体系,不是基于道德生活的要求的思想;将易学思维区分为四个层次,即直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而以辩证思维最为丰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有意识地培养历史主义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学风,为推进中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形式理性与辩证理性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曾出现过许多误解。作为人类思维的两大基本工具,形式理性和辩证理性之间是互补互益的关系。正确区分两种“矛盾”是认识两种理性的关键。辩证理性以确定性为基础讲求变化、发展;形式理性暂时将形式与内容区分开来,研究变中之不变,最终目的是达到更全面的认识。两者统一于思维对确定性和全面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范畴,是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先验感性论的基础。康德运用几何学、关系、贝克莱幻想、上帝、理性的二律背反五个论证证明了空间、时间的先验观念性,即空间、时间不是理性概念而是直观形式;直观只能直观到形式,即关系,而无法直观到质料;空间、时间不是先验实在的,不是“自在之物”之性状,而是观念性的。作为先验观念性的纯直观形式,空间、时间开启了康德先验感性论,化解了纯粹理性的辩证幻想,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开端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方以智“均的哲学”与易学思想相通。他认为“均”亦具“易”之“变易、不易、简易”的特点,“均的哲学”直接来源于易学,是对易学的利用和改造。方以智的易学具有家学渊源,在论述“变易”与“不变”关系时,充满了辩证思维。他对“生生之谓易”的发挥,远比前人深刻。  相似文献   

5.
一客观世界是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一切事物无一例外地处于运动过程并只能在运动过程中存在。因此,“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人们的认识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必然受到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所支配。这决定了人类的思维过程按其本质来说,就是辩证思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直观的反映,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因而在人类的思维去再现事物运动的历史过程中,便产生和始终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  相似文献   

6.
思维有两种形式:一是形象思维,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与直观、形象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体;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与形象思维不同,它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构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构成人的感性生命。只有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和谐发展,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7.
“德性”的源始涵义是指一般自然生命的生生力量,与作为导向生命坏死的“恶性”相对;通过属人的德性伦理学的内在转化,德性则被用来描述人之向善厚生的那种行为动因和道德能力;中(儒家)西方古典德性论伦理学的学理思路分别建之于人之纯粹情感能力和纯粹理性能力之上,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德性论伦理学的话语体系.西方古典德性论伦理学是基于主客对立的认识论方法和物理—生物学的学科背景而构建的,并通过人的那种具有超时空抽象能力为实现个体自我生命的独立繁荣而提供了一种学理理想.儒家古典德性论立足于主客不分和生命体验的方法论建制,根据人之现世生活的“情感积淀”和人之“此在”状态的生命“境界凝聚”而提供了一种学理理想,并且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当代西方德性复兴运动中,从情感角度和情感主义路径构建德性论已成为德性伦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多有汇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哲学史上 ,关于矛盾即对立面统一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极其丰富。但把“矛盾”作为一个概念明确使用 ,首推先秦思想家韩非。唐朝思想家刘禹锡突破了韩非形式逻辑意义的“矛盾”观念 ,第一次表述了“倚伏之矛盾”概念。在此基础上 ,明清之际思想家方以智以直观形式第一次正面肯定了辩证的“矛盾”概念 ,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光辉思想 ,全面阐述了矛盾的辩证法 ,形成了人类思维发展史上古代较为完备的矛盾学说 ,在中国辩证法发展史上应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关于这一辩证过程,目前大体有这样一些表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具体——抽象——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些表述无疑都是正确的,然而它们又都是从某一局部、某一侧面来表述认识的辩证过程的,都不是对人类认识发展总  相似文献   

10.
(一)作家的形象思维和科学家的抽象思维都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都是认识的深化活动。两种思维都必须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客观现实的辩证途径。”也就是由事物的现象到本质,片面到全面,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就其性质来说,两种思维都是认识的  相似文献   

11.
在心性学领域里,《中庸》与《易传》俱为其原始圣典,它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致思向度。前者以向内求索为其致思取向,后者以向外求索为其致思途径。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上,这两种不同致思向度一直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长期占有主导地位。通过对中国传统心性学思想进行点评,将《中庸》与《易传》所彰显的不同致思向度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一番梳理,以揭示其深厚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12.
初期的三性说和五法说一样,都是为统摄宇宙万有和佛教义理而开演的理论模式;而中观二谛说则给予唯识三性说以思维方式的启发和价值判断的准则。通过探讨唯识三性说的成立和演变,可以看出唯识古学和唯识新学的思想异同,并依据缘起中道义,阐述了瑜伽唯识学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3.
人类思想史从纵与横两方面看,都可以说充满着丰富的交换思想。从纵的方面看,巫术、神学、经济学是先后三大显学,三者中都包含着全面的交换思想。从横的方面看,中外思想、宗教教义、哲学的属性皆内含着深刻的交换思想。中国《周易》的基本观点即其名:周是周全、普遍,易是变易、交易,周易即是普遍的交换。作为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内容的世界本原之"数本原论"、社会秩序之"契约论"、数学方法之"数理逻辑",其内在逻辑都是交换思想,只有交换哲学观才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对它们作出一致性解释。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义,作为解说天地、规范人伦的思想体系,都强调末日审判、善恶报应等,是交换观意义上的说教。哲学论域中的"精神与物质"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交换关系中的对立统一,属物质(或存在)的交换与精神(或思维)的选择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论《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人《周易》蕴含的思维特征和数学思想方法出发,论述了《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讲,《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特殊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古代数学研究者习惯于从整体性和辩证性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中国古代数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周易》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及其神秘主义色彩,导引着中国古代数学走上了与西方传统数学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的多元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潮发生了巨大转变,最终俱归于经史考据一途.文章从内在学术理路和外在社会环境两大方面展开,包括王阳明心学、东林复社的学术、考据学和西学之间的关联和继替,以及引起当时主要社会思潮的社会危机、明朝倾覆等大的历史背景.通过梳理各种思想思潮的端绪,弄清其来龙去脉,从而简要分析清初"由理学入经学"学术思想转变的过程,以及启蒙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实学思潮等社会思潮转化和潜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维艺术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诗”为中介,以艺术功能为基础,以艺术构思为途径,“打通”了诗、书、画、乐等诸种门类艺术。这种具有“一般艺术学”意味的艺术思想是王维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融合的反映,也是整个盛唐时代艺术风貌的呈现。王维的艺术学思想对当下“一般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香菱不仅是《红楼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是与作品结构紧密相关的要素。一方面,她命运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女子下凡历劫悲剧结局的预告;另一方面,她以独特的身份联系起了主与仆这两种阶层女子的内心思想和外在行动。曹雪芹从这个角度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本文即从此处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生平治学领域宽广。本文主要论述曾氏看重经学、最重礼学以及发明《四书》义理等三个方面的思想与贡献 ,曾氏称得上“经学家”。  相似文献   

19.
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考察研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辨证法思想。通过对《老子》、《易经》、《孙子兵法》等的辩证法思想的论述,研究了我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对加强战略思维、提高现代管理水平,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超文本文学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超文本文学所具有的多元化、跳跃性、发散性的基本特征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得出:中国传统思维的混沌性与超文本文学的不确定性,中国传统思维的直觉和感悟与超文本文学的发散性,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超文本文学的审美境界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