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姑是一个比祥林嫂和单四嫂子更为复杂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人们对她的认识很不相同。有的人说爱姑是一个觉醒了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有的人说,“爱姑者,爱古也!”她是那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为着维系腐朽、反动的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地位高尚,能玩弄一部分封建权势和利害的人”的“真实写照”(见《艺谭》1981年第2期《从单四嫂到祥林嫂》);有的人则既肯定爱姑为争人权而表现出的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斗争精神,又否定她身上严重的旧意识和思想上的盲目性、妥协性。笔者比较倾向于最后一种意见,下面对爱姑的形象及其悲剧的根源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德西雷的儿子》是凯特·肖邦多部悲剧小说的其中一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揭露了夫权制社会和种族歧视对妇女和黑人的压迫。另外,作者独特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3.
爱姑的悲剧既是爱姑封建婚姻的悲剧,又是中国农民阶级对于地主阶级斗争失败的悲剧;中国农民性格上的弱点和认识上的糊涂是造成悲剧的主观原因;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悬殊是造成悲剧的客观原因。鲁迅通过这一悲剧的形象描绘,既揭示了农民没有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又使人们看到了农民具有足以打击封建主义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蛙》,成功地运用了书信、小说、戏剧等跨文体写作的艺术手法,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成功塑造了姑姑这样一位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的形象。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入手,分析始姑的人物形象。指出姑姑作为中国解放妇女的特点和局限性.姑姑的人物性格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姑姑的悲剧命运,是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悲剧命运。姑姑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对农村落后的生育习俗“重男轻女”的反抗的大无畏精神,敢于担当的立志要改造社会的自觉参与和主人翁的忘我牺牲精神,脚踏实地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责任感。姑姑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化的正面形象或者反面形象,而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中国解放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5.
女性反抗者悲剧的解锁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君、爱姑形象分别出自于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伤逝》与《离婚》。鲁迅是站在一个思想家的高度来揭示两位最具反抗性的女性的悲剧命运。通过作品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站在作品背后的作为先知者和青年思想导师的鲁迅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离婚>是一支女性悲歌.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表现了主人公爱姑的人生悲剧,并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她思想意识中的"奴性"和"愚弱",体现出他"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同时,通过爱姑这个女性形象的命运,鲁迅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思考:中国的妇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讲述了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的影响与栽害。文章从多方面入手就女主人悲剧的根源进行探析,深刻地揭露了女主人公佩克拉悲剧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8.
揭示华夏民族双重的精神悲剧--重读鲁迅的《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药》,在揭示出老中国儿女们的精神麻木的同时,也透露出革命者疏离了民众的悲剧,是华夏民族双重的精神悲剧。小说以精巧谨严的艺术构思、真切生动的场景展示、简洁传神的人物勾勒、内涵丰富的语言表达见长,成为一篇极具悲剧色彩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体会《老人与海》中所蕴含的精神及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美学视角解读这部小说的悲剧特征,对硬汉悲剧的苦难性结局、硬汉的正面素质、硬汉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和它所揭示的悲剧的美学本质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 ,反映被典卖的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有三篇 ,《赌徒吉顺》中的吉顺妻和《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温柔善良 ,逆来顺受 ,而《生人妻》中生人妻性格坚强 ,具有反抗精神。三篇小说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人物 ,揭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夫权的罪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离婚》、《伤逝》主人公爱姑和子君的悲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她们的悲剧分别是“熟睡国民”的悲剧和“梦醒女性”的悲剧。上升到美学范畴 ,本文把这两个悲剧分别归入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 ,并在此基础上把鲁迅的悲剧作品作了大致划分 ,肯定了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离婚》是最难解、也是长期被误读的小说.作品在夫妻离异的外观中隐藏着兄弟失和的内容,具有象征主义手法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其中的“爱姑”、“施家”、“拆灶”等名称都具有多重喻义.鲁迅通过对婚姻关系和旧式裹脚女主人公形象的虚构,揭示了兄弟失和的情形与本质,也消解了在苦闷中郁积的负面情绪,完成了从丑恶的现实到审美的艺术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3.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经典作家F·S·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自出版至今一直备受批评家和读者的关注。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刻画主人公盖茨比的爱情悲剧而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处于"爵士时代"的社会现实。事实上,盖茨比不安于家庭,不容于社会的形象,正是一个"他者"的表征,而他的悲剧是他作为"他者"的悲剧。作者以此揭露了"美国梦"的欺骗性,以及美国社会的虚伪和黑暗。  相似文献   

14.
《离婚》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收入《徬徨》,是鲁迅以现实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作品写了爱姑的丈夫、施家“小畜生”与爱姑离婚的故事。离婚的原因是“小畜生”姘上了小寡妇,不再要爱姑,而且爱姑的公婆也不喜欢这个媳妇。所以与其说是离婚,不如说是爱姑的公婆丈夫要离弃爱姑。为了反抗封建夫权,爱姑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秦岭 《南都学坛》2005,25(5):80-81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个悲剧人物。悲剧的产生并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人同社会环境冲突的结果。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苔丝的悲剧是传统观念的悲剧,更重要的应该是妇女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 《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所揭示的上流社会、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处境, 以及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性格弱点, 探讨了莉莉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7.
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菲利普.罗斯的小说《美国牧歌》中主人公瑞典佬的悲剧命运。他的悲剧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美国社会的悲剧。通过悲剧分析,不难发现作家对美国社会主流文化霸权的深刻揭露和对处于困境之中的犹太移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位不同类型妇女的命运悲剧的原因,其一是妇女自身愚昧麻木、懦弱的弱点;其二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封建迷信的迫害。探索鲁迅对中国妇女命运的思考,警醒现代的中国妇女,如果不自觉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投身社会,不取得政治、经济的自主权,不自强自立,就不可能完全获得解放,就不能避免残害妇女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宴会上受挫的经历及最终顿悟,认识到自己的可怜与可鄙的故事。揭露了爱尔兰社会的瘫痪和人们精神的麻木。这里重点研究小说之结构,并运用二项对立的方法来揭示其主题。  相似文献   

20.
世情小说妇女形象从《金瓶梅》到《红楼梦》,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明末清初大量出现的世情小说是联系这二者的重要环节,其妇女形象也经历了一个由写貌到写才、由写欲到写情、由写理想到写才女的悲剧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