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咨询》2003,(7):26-27
目前,中国城市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整合力度冲击着传统"计划"城市体制,城市转型、城市战略和城市竞争力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三位一体的核心所在,以大城市化转型为核心,以泛城市运动为突破、以新城市革命为动力,城市化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着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辐射带动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富经济活力和增长潜能的区域。著名学者于光远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圈。  相似文献   

3.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产生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是一种集约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具有着社会、经济的多重效益,在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大城市中城市综合体的发展,中小城市也相继开始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开发,但由于中小城市在经济、消费水平等各方面上都与大城市有着差别,其发展模式也不能盲目照搬。本文以嘉兴江南摩尔为例,对我国中小型城市的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郑东新区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区东部,是郑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郑州市总体规划,为实施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战略而开发建设的新城区。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进入21世纪后许多中小城市在当地政府和市场的联动作用下也纷纷效仿大城市提出城市多中心发展战略,通过建立新城区并充分发挥其本身所具有的快速增长能力和扩散能力,以带动并促进区域经济的目的和达到控制城市无限蔓延及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的效果。当前,许多中小城市旧区出现诸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小城市面临两项基本任务:一是旧城区改造,二是新城区建设。  相似文献   

6.
现代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又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依托,是区域经济组织的节点和载体,对区域管理的研究必然涉及对城市经济及城市化战略的研究.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中心作用也日益增强.理解和把握城市经济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城市经济增长.本文基于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选择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市民社会,全面小康要依靠城市化来实现。未来20年,全面城市建设将成为改变中国经济与人口版图的新战略。“全面城市建设”不同于过去的“城市建设“。它具有五个新的标志:一是全面城市转型。这次转型是一次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构筑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互动机制的城市治理结构为主体,以全面小康为目标,以工业化与城市化对接为主要途径的全面城市转型;二是全面城市竞争。WTO 背景下的城市竞争,将形成以城市群为龙头,以城市或  相似文献   

8.
有关研究成果表明,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已成为许多国家抵御灾害的重中之重。例如,全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5%;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  相似文献   

9.
毛帜 《经营管理者》2013,(26):144-144
<正>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已历经三十多年,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来,城市化驶上快速道。由农村变成城镇,再发展成中小城市、大城市,最后扩张成国际化大都市,成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城市发展离不开土地的支撑,如何取得并合理使用土地就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问题。我国特殊的土地所有权模式,使得城市大规模扩容所需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4,(8):12-13
正以尊重城市客观现实和反映城市发展演化的本质规律为唯一目的 ;不以"经典"作为城市转型的理论指导;不以意识形态主宰城市转型;以科学的方法对城市转型进行设计。20世纪末至今,"转型"以及"城市转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2014年第一期出版的《城市规划学刊》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沈清基教授提出"科学转型"、"文明转型"和"生态转型"三大城市转型主题。首先,符合科学精神的城市转型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尊重城市客观现实和反映城市发展演化的本质规律为唯一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城市分散布局的一种形式,组群式结构城市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组群式城市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增长、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精神的彰显。目前山东省济宁市正进行着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的尝试,本文以该市为例,探讨组群式城市建设对城市形象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决策与信息》2007,(2):42-4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而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一体化。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加快推进产业一体化,对于增强城市圈综合实力,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沿海北中南三大区域城市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 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物 质文明和文化不断扩散,区域产业结 构不断转换的过程。从地域上看,城 市化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乡村 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 同化;第二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 市化;第三层次是城市自身的发展, 即“城市的城市化”。东部沿海地区是 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些地 区的城市化已经在全国起着某种示 范作用,影响着全国其他地区的城市 化进程。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序的先 南后北,加上区位条件、资源要素和 原有基础的不同,沿海地区城市化进 程有所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 绵阳是中国西部的重点城市,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和四川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因此,建设绵阳科技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绵阳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核心,是绵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它是搞活本地区经济,改善城市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基本条件。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创造良好的外资投资环境,已成为我市乃至全国各地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城市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的进程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步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中,城市交通规划中新的问题也逐渐的浮出水面。本论文通过分析城市交通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对城市交通的建设与管理和国内外大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一些实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可以对我国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给予一些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向。而交通作为城市的命脉,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已逐渐成为阻碍、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并上升为城市管理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以福建省长乐市为例,主要针对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区规模不断扩大,机动车辆急速增加、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现状,分析了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与道路交通管理相对滞后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提出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优化城市路网体系,提升小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今后城市化进程中小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与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界一般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镇)的非农化转移过程。所谓城市化道路,指的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重点指向是何种形态的城镇。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有大城市化论、小城镇主体论、中等城市论及城镇体系论等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7年CHIP数据,从技能差异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城市总体工资溢价回归结果显示,大城市对劳动力有一定的正向技能选择性,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解释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在控制相关的城市、个体质量、行业和地区特征,并对名义收入采用部分调整法后,不同技能劳动力均享受了大城市的工资溢价,且该结论在改变指标度量、考虑内生性等情形下仍然稳健。文章进一步考察不同技能劳动力获取大城市工资溢价的途径,发现仅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源于大城市更高的物价,而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自于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和大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具体表现为大城市通过这两条途径提高了高技能劳动力的正规教育再投资、工作经验回报率和流动投资,以及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的工作经验回报率和流动投资。本文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市技能工资差距和大力投资人力资本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模、生产率优势与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城市空间作为企业生产率分析边界,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通过生产率分解方法对中国大城市企业生产率优势进行分析,间接测度出大城市具有较高和改进较快的资源配置效率,从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视角为大城市的制造业生产率优势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并指出之前对集聚效应、选择效应等的估计可能有偏。本文的研究发现,中国大城市的制造业兼具企业生产率的静态和动态优势,即不但生产率水平高,而且提升快,这可以构成大城市吸引和汇聚企业的主要经济原因。虽然城市加总企业生产率提升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成长效应,但不同规模城市间生产率提升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不同,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贡献能够解释大城市企业生产率提升的39.50%,而中小城市仅能解释22.95%,大城市因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改进贡献而实现了企业生产率的较快提升。研究还发现,大城市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在逐步放大,大城市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24.98%,而小城市却下降了25.56%,同时城市内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主要来自于非国有企业。可以预见,大城市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增强,这一系列发现对于破解"大城市病"、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