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明朝帝国来说,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不啻是一个政治军事上的双重“灾年”。在这短短一年里,由于官僚集团内部的摩擦、内耗和举止失措,造成了二名重要军事将领的相继死亡,从而加速了明帝国的衰灭过程。这二位将领一为大名鼎鼎的袁崇焕,一为当时名震朝野的毛文龙。袁崇焕为崇祯皇帝所冤杀,史家早有共识;而为袁崇焕所诛杀的毛文龙却至今不能得到定论。说是该杀、属铁案者,有之;说是妄杀,应当翻案者,亦有之;议  相似文献   

2.
己巳之变中,明朝社会内流传着大量有关蓟辽督师袁崇焕的谣言,这些谣言或云袁崇焕通敌陷害满桂,或云袁崇焕勾结后金妄图议和而不与后金作战,动摇了明朝的军心民心,造成了上到崇祯皇帝下到普通百姓对袁崇焕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了袁崇焕被处死的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3.
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阎崇年等同志编纂的《袁崇焕资料集录》,最近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曾在关内外屡败后金(后改称清),后因崇祯误中皇太极反间计而被冤杀。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向为史学界所重视。《袁崇焕资料集录》博采明清以来官书、私人撰述、档案金石、方志谱乘、后人诵悼诗赋及杂录等约四十余万字,史料翔实、丰富。其中,如《满文老档》、《明实录》、《清实录》、《李朝实录》及私家著述《今史》、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季镇守辽东的守边大吏,明督师袁崇焕实不愧为意欲逐鹿中原的后金的一个无法突破的坚固障碍,因袁调度有方,指挥得当,才使得后金几次大举寇明无功而返。努尔哈赤惨败宁远,忧愤而死;皇太极也折戟京师、铩羽而归。就是这么一位似乎能挽大厦于将倾的传奇人物,竟被崇祯皇帝磔杀于危难之际。崇祯这一决定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个中原委又是何如?史家对此论述颇多,在此谨据所掌握资料表一点管见。袁崇焕之死,祸根最早当源于崇祯元年的“平台召见”。当时,“(帝)召廷臣及尚书袁崇焕于平台,上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期五年,为…  相似文献   

5.
明末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袁崇焕,以他的赫赫战功、煌煌勋业、英风大节屹立在历史上,载入了典册。袁崇焕,字元素,广西藤县人,明代末年在后金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既倒,不幸为阉党、奸人进谗,含冤而死,这真是千古遗恨的历史大悲剧。  相似文献   

6.
(一) 《明史·袁祟焕传》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袁崇焕传》的《校勘记》注云: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东莞,《怀宗实录》卷三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国榷》卷九一页五五四四、《明进士题名碑录》万历已末科都作‘藤县’。疑作‘藤县’是。”据广西《平南县志》载,袁崇焕为平南人。由上,袁崇焕籍贯的说法有三:其一为广东东莞县,其二为广西藤县,其三为广西平南县。袁崇焕在明季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因后金反间、阉党诬陷、崇祯昏庸,含冤被磔死。在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有袁  相似文献   

7.
《朝鲜仁祖(李倧)实录》:“二年(天启四年)五月乙卯,毛文龙标下将官易承惠遣兵招谕辽东千山寺僧祖宁。祖宁率寺僧二百余人,真(?)(女真)一人,骡马二十余匹渡江。”按其时千山早属后金,祖宁以方外而响应抗敌号召,  相似文献   

8.
天聪六年起,后金之汉官提出一系列攻明的战略设想,要点之一是攻取山海关的计划,兹称“进取山海之议”。本文试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讨论作一研究,对这些计划的军事意义,未被皇太极采纳之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以探讨清入关前政治军事史的一些特点。天聪六年时,后金与明于宁锦一线对峙,此情势自天命间沈辽、广宁诸役以来已近十年。皇太极即位初对明取“议和”姿态,同时仍在用兵,制服朝鲜、破毛文龙,围击  相似文献   

9.
宁远之战是明与后金关系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战役。努尔哈赤宁远战败 ,其根本原因在于政策上的失误导致民心的丧失。此外 ,在思想上努尔哈赤骄傲轻敌 ,以致在军事上打了一场兵家最忌的无准备之仗 ;而碰到的对手又是敢战敢胜、指挥有方的明朝杰出将领袁崇焕 ,这也是其战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明朝戕杀臣僚如草芥。熊廷弼就是被冤杀用封疆大臣之一。熊延弼(1569—1625年),字飞百,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进士。他曾三次主持辽东军务,在抗击后金的斗争中功绩卓著。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首次巡按辽东。他刚正秉直,不畏权贵,勇于弹  相似文献   

11.
<正>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朝边防大将、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焕被磔于市。此前,兵科给事钱家修等上书喊冤,“关外将吏士民日诣督辅孙承宗号哭代雪”(余大成《剖肝录》,见《袁督师事迹》);袁崇焕部下“念崇焕就执,将士惊惶,彻夜号啼莫知所处。”(程本直《矶声纪》)但袁崇焕终被处死。当时满州(女真)贵族集团势力日益强大,明王朝面临着严重威胁,为什么边防大将袁崇焕反被崇祯帝杀掉了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须从他的生平活动及其在明廷中的地位谈起。一、袁崇焕事略及其为天、崇两朝的重用袁崇焕(1584——1630年)广东东莞人,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他出生之际正是“北虏南倭”为患最烈之时,明末的腐朽政治和民族危难促使袁崇焕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他除了读书以求仕进外,还留意兵法,“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隘塞清形,以边才自许。”(《明史·袁崇焕传》,以下凡引本传者均不再注。)  相似文献   

12.
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被清顺治帝用反奸计杀害之后,明亡清兴,袁崇焕在历史上,成为十恶不赦的“卖国贼”,长期被人唾骂,后来清康熙帝从顺治《实录》中,得知袁崇焕是冤死的,但也  相似文献   

13.
袁崇焕,字元素,又字自如,广西藤县白马圩人,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公元1584年(明万历12年4月28日)。他从小奋发读书。1597年(万历25年)应藤县试补弟子员,入学后,更加勤奋。1606年(万历34年)到桂林乡试,名列前茅。1619年(万历47年)去北京会试。当时辽东经略杨镐统兵二十四万抗清失败,(清当时的国号是“金”,史称“后金”,本文为了前后名称统一,故一律称清),朝廷急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袁崇焕资料集录》(下简称《集录》)一书,觉得很有益于对袁崇焕问题的研究。但可惜其中有些资料真伪并存。下面,就其中有关资料谈谈管见。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丁卯之役”,即天聪元年(1627年)由后金汗皇太极发动的一次入侵朝鲜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后金以武力迫使朝鲜签订互不侵犯的“兄弟之盟”,它对后金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后金策略列宁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应当研究战前的政治,研究正在导致和已经导致战争的政治”。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后金汗努  相似文献   

16.
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与明廷爆发了“萨尔浒之战”。治史者均认为后金参战人数为六万人,明军则在八至十万之间,因而后金是以少胜多(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对后金参战人数,似可一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介绍其旧藏的一幅采绘本袁崇焕画像,并及历代记录有关为袁崇焕造像事。此文的后一部分,是引用康熙刻本屈大均《翁山文钞》卷十所载《王予安先生哀辞》一文,引发出王氏初为袁崇焕幕僚,袁氏卒后尝为其辩诬。后将袁氏疏稿及其幕僚程本直《矶声记》、余大成《剖肝录》等文稿传交给屈大均,使后世知袁氏之忠。清道光间伍崇曜刊本《袁督师事迹》所收袁氏疏稿及程、余二文,可能是出自屈大均传本。  相似文献   

18.
三百六十年前,明朝与后金(一六三六年改为清)为争夺辽阳、沈阳而进行的一场鏖战,可称之为辽沈之战。这是继萨尔浒之战以后,明朝与后金之间的又一具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对本地区和全中国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一、战争起因和作战性质明朝与后金发生辽沈之战并不是偶然的。后金统治者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满族先世)奴隶主贵族所以向明朝进攻,驱使本族人民为奴隶主贵族作战,是由女真社会发展所决定的。辽沈之战前几年,女真族基本上实现了本民族的统一,促进了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三)正月,后金陷西平堡,败援军,进攻广宁。巡抚王化贞,经略熊廷弼护辽民退守山海关,弃甲如山。后金追袭至宁远,一路残毁。辽民未入关者,聚山谷间抗敌。二月,后金巡视右屯,经十三山,辽民屯守山上,后金仰攻,飞石如雨,多杀伤。相持八阅月,卒以众寡势殊而败。其事《明史·本纪》不载,谈氏《国榷》搜讨赅博亦未及,管  相似文献   

20.
蒙古民族从中原退居北方以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分裂成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部分.此时南方强大的明朝正走向衰落,东北女真民族正在迅速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漠南蒙古正处于后金、明朝之间.后金和明朝为了在互相对抗之中占居优势,都设法争取漠南蒙古作为自己的同盟者.而对于漠南蒙古本身来说,要想生存下去,也需要联合一个强大的势力.漠南蒙古、明朝、后金这三大政权之间开始了征服与被征服的激烈斗争.较量的结果,“恒不肯服属于人”的漠南蒙古,归附于后金.漠南蒙古最终归附于后金,这是蒙古民族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以及后金和明朝所采取的措施交相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文化上的因素在漠南蒙古归附后金的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