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头回纥”、“草头鞑靼”及其“九姓鞑靼”是公元十一世纪广泛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曾经引起不少中外学者的重视.在何谓“黄头回纥”、“草头鞑靼”以及“九姓鞑靼”等  相似文献   

2.
“三边”与边墙 蒙古贵族退回蒙古草原及东北一带,继续统治着当地的人民,经明初朱元璋的数次打击,分裂成三部:兀良哈、鞑靼、瓦刺。后来鞑靼强盛起来。“天顺间,毛里孩为患,败宁夏总兵仇廉,自足入河套为寇掠矣。”(《典故纪闻》)天顺五年鞑靼曾大掠陕西,侵入庄浪。庄浪在兰州之北,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就出现过“理学”和“心学”这两个名词,时至今日,人们还经常使用它们来指宋元明时期的两大派哲学。对于“气学”这一词,还没有看到有何史籍记录过,现在的学术著作也未见有使用这一词来标示某一学派或某一学说。“气学”的提法,乍听起来有点生疏,甚至感到蹩扭,似乎没有象听讲理学和心学那样习惯自然.  相似文献   

4.
岳飞(1103——1142)字鹏举,谥号武穆,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史书称其“业炳天壤,文泣鬼神”,他一生不仅为国家民族建立了光辉的业绩,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言论和著作。其中最有影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除了他那千古绝唱《满江红》之外,恐怕算是:“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见《宋史·岳飞传》。有的史书称之为“两言”)这一著名的论述了。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但由于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所以,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广为传颂的格言。现根据有关史料,对“两言”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族过程”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过程”一词在我国近年来的民族研究文章中多有出现,但对这个特定术语和与之相关的理论本身尚缺研究。本文愿就此谈两个问题。一、“民族过程”的使用和借鉴意义“民族过程”是来自前苏联的一个学术概念,其俄文是和但后者确指“现代民族过程”或“现代民族发展过程”,外延小于前者。故不论是前苏联学术界还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学术界,一般地论及“民族过程”是指。它的英文对应词是EthnicProcess。这即是说,作为学术概念的“民族过程”,一般指泛义“民族”意义上的民族过程。民族过程理论在前苏联学术界的出现历史并不太久…  相似文献   

6.
回鹘文献所见蒙古“合罕”称号之使用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罕,是蒙元时代蒙古大汗的称号,在元代蒙古文献中,该词多有出现,有时依中世纪蒙古语习惯写作qa·an qan,有时又写作qa·an,汉语一般都直译作合罕、哈罕、恒罕或匣罕等,也有的又依汉人习惯加上了“皇帝”二字。究其来源,当借自突厥系民族之qaγan。如所周知,qaγan一词最早被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汉语译作“可寒”。后来,柔然、突厥、回纥、契丹沿用之,尊其国主为“可汗”。窝阔台于1229年登极后,始称合罕,故元代文献中的合罕一词习惯上常用来指代他。这里略举数通白话碑为例:  相似文献   

7.
<正>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一个转捩点,关于这场战乱的起因,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的分析,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则特别强调与河朔胡化的关系。①陈先生认为安史之徒乃自成一系统最善战之民族,这一善战民族的组织成份有高丽、突厥、回纥、奚、契丹等,其中尤有不少中亚昭武九姓种人。从当时各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来看,高丽、突厥、回纥、奚、契丹部族邻近河朔地区,其被安史吸收自然是可能的,而远在数千里之外中亚的昭武九姓为何能辗转移入河朔?其性质如何?陈先生虽有分析,尚有未谛之处。另外,记载安史之乱的文献中“羯胡”、“柘羯”、“杂种胡”诸名词与昭武九姓种人的关系如何?②河朔地区是否全然胡化的地区?也是一些值得再作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里,“作”与“做”,不仅同音,而且意义上也有某些微妙的联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少人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有无联系,它们的区别又表现在何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这两个字的历史渊源和用法,并祈大家指正。一、“作”与“做”的历史渊源“作”字的字形出现较早,它在上古时代的《论语》、《诗经》、《楚辞》等经典著作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中“作”的字形是聪,基本义是“起也”,就是站起来的意思。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作”的意义概括的范围有所扩大,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义项①:(-)起…  相似文献   

9.
东周金文中频繁出现“玄(铉)镠(翏)” (或“玄镣”)这一专有名词,该名词到底指称何种金属原料,学界观点不一.从东周青铜器合金配置角度看,结合文献及音韵学有关知识,“玄镠”可能是指称东周普遍出现的“铅锡合金”;“玄镠”之“镠”和后世文献中出现的“连”、“镬”音近且同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北方的蒙古族,有一种高帽,名叫“顾姑”。“顾姑”,亦作“姑姑”“固姑”“故姑”“署署”“故故”等,是元明时代蒙古族妇女所戴的一种头冠。这种头冠,在我国史籍中,最早的记载当见于南宋赵珙1221年后写成的《蒙鞑备录》一书。他描述所见“顾姑”的情貌是:“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成,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红青绒饰之。”这里,赵琪所说的“竹夫人”是古代的消暑器具,即竹几。竹  相似文献   

11.
“阿訇”、“满拉”这两个名词,在我国通用汉文的回、东乡、撒拉、保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是人人皆知的常用宗教名词。正因为人们对这两个名词很熟悉,司空见惯,也就很少有人对其提出问题或加以研究了。我查阅了一些书刊、论文及资料选编,除杨志玖教授的《释阿衡》一文外,再没有发现论及“阿訇”、“满拉”二词的文章。这个问题,不仅一般人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连一些阿訇、满拉也弄不清楚此二词的来龙去脉。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阿訇”、“满拉”二词,乍看起来似乎简单——无非是个名词解释问题。殊不知一着手研究,大量问题纷纷冒了出来:涉及阿拉伯文、波斯文、突厥文的词意及其沿革和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等学科。由于资料缺乏,加之个人学识浅薄,现在不揣冒昧地对其作点探讨,作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2.
七、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我们在上面的讨论中,经常提到“法治”和“法制”这两个名词,但它们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呢? “法治”与“法制”这两个名词,在古今中外的典籍中都出现过,但它们各有自己的含义。特别是古代所讲的“法治”与“法制”与我们现代所讲的“法治”与“法制”,其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关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草原强大部族克烈部的族属,学界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对于该部族源,不能妄断他们就是原蒙古人胤嗣或是突厥、回鹘(纥)人后裔,其原因就在于此部所包含的部族成分极为复杂,主要是较早移居漠北草原的“九姓鞑靼”,即在政治上统括留居漠北的回鹘人和其他突厥人余部后形成的复合群体;“克烈”这一名称,应源于漠北地名“哈喇和林”。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极其丰富的词汇中,“信息”与“情报”两词早已有之,它们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使用范围也不相同。由于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很少使用,因而没有引起人们对它们的特别关注和研讨。自从50~6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对这两个词的使用热潮,并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上用得相当混乱,常在某些书报杂志中出现对同一类事物、对象分别用“信息”和“情报”两概念描述的情况。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也不利于国内外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学术交流,因而,尽快结束这种混乱状况,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造…  相似文献   

15.
怎样认识“风骨”和“建安风骨”这两个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概念?学术界虽然讨论过多次,但似乎一直没有获得圆满的答案。鉴于它们由来已久、影响深远,涉及到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的许多重大问题,因而站在宏观的高度,联系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回鹘(回纥)历史的论著,国内发表的不多,探索它们社会与文化的文章更少。从1919—1982这六十余年间,回鹘史的专著迄今未见出版,面专门论述回鹘社会发展情况的,则仅有《广西师院学报》1959年第1期登载的何应中著《试论公元7—10世纪回纥社会发展》一文。同时,在中国通史及其它论著中涉及回鹘与唐朝的关系时,对于回鹘助平“安史之乱”的评价,往往褒多贬少;对于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族击灭后回鹘人分三支西迁虽有叙及,但对于南下的一支则多付阙如。故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试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7.
广州话的词尾“仔”与普通话的词尾“子”(儿)极相似,但又不尽相同。下面就它们在派生新词的形式、意义和使用范围等三个方面的异同,作一些说明。(一) 广州话的词尾“仔”同普通话的词尾“子”(儿)一样,是各个词尾中派生新词能力最强的一个。它不仅可以粘附在名词的后边,还可以粘附在形容词的后面,作为名词的标志,并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节词,把双音节词变成为三音节词。有些形容词加上了词尾“仔”,词性、词义都发生变化。同时,它还可以粘附在部分偏正词组、动宾词组的后面,把它们凝缩成名词。一、加在名词后面的,有下列四种类型: ①加在人称名词(包括人体各部位的名称)的后面:男仔(男孩子)、女仔(女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论语·先进》“夫子哂之”古今有各种解释: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曲礼》“笑不至矧”,郑玄注:“齿本曰矧,大笑则见”。康有为《论语注》直接释为“大笑”。包咸注:“笑之”。新《辞源》有“微笑、讥笑、”两种解释。杨伯峻《论语词典·哂》释为“微笑”。这四种解释究竟哪一种对,我认为都值得推敲。我认为“夫子哂之”,既不是带褒义的“微笑”,也不是纯属贬义的“讥笑”。而是“微微冷笑一下”,略带贬义指责,又有关怀之意。试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9.
柳永风流俊迈,以歌词闻天下。不仅“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①,而且上层社会也盛行柳永词。②北宋词坛的歌词作者,或模拟、仿效,或将其当作词坛(?)敌,都想与之较量一番。王安石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但对于歌词创作,仍甚守旧。他主张按照“歌永言,声依永”的传统进行创作,反对“先撰腔子后填词”③,目的就在于抵制乐坛“新声”,主要是郑卫之声。即使如此,在他为数不多的歌词作品中,仍留下了明显的柳词痕迹。例如他的《雨霖铃》“孜孜矻矻”。这首词模拟柳永而又大大不及柳永。《雨霖铃》是个“颇极哀怨”的调子,柳永以之道别言情,哀伤之中并带怨恨,声情并称;王安石以之说禅理,不伦  相似文献   

20.
洪武元年 (136 8)明军攻取大都 ,元朝灭亡 ,元室北退 ,到洪武末年 ,漠北逐步形成三大集团 ,即东蒙古鞑靼、西蒙古瓦剌和兀良哈三卫。明朝前期对蒙古的政策大致为剿抚兼施 ,积极备御 ,扶弱抑强 ,分而御之。从这一政策出发 ,便出现了明成祖册封瓦剌三王 (140 9)及和宁王 (1413)的史实。瓦剌三王名号出自明朝的杜撰 ,其品级为散阶正一品 ,其中顺宁王印为驼纽金印 ;和宁王号源于元代和宁王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