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话语”是一个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术语,其含义非常丰富。这不仅表现为其含义在不同学科中有所区别,也表现为同一学科中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不同。文章讨论“话语”的这些不同含义,并在“批评话语分析”对“话语”的定义基础上,讨论其与“话语体系”的联系,并从话语体系的角度对“学术话语交流”进行解读,将学术话语之间的交流理解为话语的“交融”与“交锋”。文章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学术话语交融和交锋的机制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逻辑学作为学科理论,其每一用语或术语必须有确定的含义。“判断”与“命题”是逻辑学中重要的用语,但是,在逻辑学界其运用则有些混乱。在普通逻辑教材或论著中,大都将“判断”与“命题”混同不分,这不仅给学习者带来不少烦恼,而且也给逻辑理论自身带来不少麻烦。请看下面几个公式。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家庭公社”这一术语的含义,与后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阐明的不同,其间他又曾用“扩大为氏族的家庭”等术语加以说明。从这一术语含义先后的不同,我们可以学习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大约四十年中,随着当时资科的增加,对原始社会组织的研究,是怎样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的英文版中加了一条注,他说,“在1847年,社会的史  相似文献   

4.
领导的类型或作风,是领导人作为管理劳动集体的主体的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心理特征。在不同作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见到领导的“类型”、“作风”、“典型作风”等术语。国内外研究人员多数把它们看作是通用的术语,只有一些心理学家,力求使术语的含义确切。他们把领导作风同领导类型或典型作风区分开来。前者指  相似文献   

5.
论宗教经验的神秘性与非神秘性的两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宗教的几个基本要素之一,在当代宗教学研究的语境中,“宗教经验”是一个意义含混的术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宗教学理论体系中,它常常有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对它的名称、内涵进行一番考察,然后再来分析它的核心问题,即“宗教体验”,进而对它的神秘性和非神秘性的两个维度进行讨论,从而得以窥探宗教经验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genre自古希腊时期开始在多个学科里被人们研究和重视。本文讨论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对genre的研究,发现该术语有两个不同的含义:1.语篇的各种类型;2.某一特定语篇类型的必要组成因素。基于上述发现,论文讨论了现存对genre的翻译的不准确性。最后本文建议把第一种含义的genre译成"篇类",第二种含义的genre译成"篇格"  相似文献   

7.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被他称之为“第一条分岔路”。在语言学论著中了,经常出现“语言”、“言语”、“言语活动”、“言语体系”等术语,但对它们的含义,语言学界的认识并不十分一致,这难免会造成学术交流的困难,并对语言教学产生影响。本文将结合不同作品进行论述.以此来明确相关术语各...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研究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技术贸易与技术市场等的文章中,常常提到“技术转移”,“技术转让”、“技术移植”这几个术语。搞清楚它们的基本含义和内容,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讨论技术转移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有关的政策与决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否则,对问题的深入讨论将缺乏基础和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9.
“阶段与状态”是伊斯兰苏菲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是苏菲作为一个学科出现的关键标志,其蕴含的身心修炼,无不与伊斯兰的伦理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伊斯兰苏菲修炼的一个关键基础,探究其深层的伦理含义,以及与伊斯兰苏菲学科产生初期内在的伦理联系,对正确认识伊斯兰苏菲的发展走向及核心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text和discourse是语言学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本文对这两个术语从定义、关系、使用和汉译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探讨,指出两者在意义上有重叠,都可以作为语法单位、语义单位、言语行为和多模态符号,且用法也相同;不同的是,discourse还可以表示更高层次的意义——社会实践,而text则不行。Discourse比text的意义更加宽泛,这与它们的字典释义是一致的。Text和discourse之间存在着以同义和产品—过程关系为主导的各种关系。对它们的汉译要以两者所表达的具体概念为基础,以不产生意义冲突为标准。   相似文献   

11.
“and”一词在英语文学作品、科技等其它文体中俯拾皆是。“and”一词看似普通,实则不然,要真正掌握其用法并翻译好实属不易。“and”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表示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仅把“and”理解为并列连词,表示“和、与、同、及、又、兼”等义,并就此理解翻译出来,常常会词不迭意,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全面分析“and”语义并探究其译法对所有英语学习者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行”字的词义十分广泛,读音较多,其中xíng、háng最易于纠缠不清,出现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令人模棱两可,难于分辨.拟从“行”字的本义出发,检取较为常见的词条来探究衍生词义及其读音之间的关系,并按照最易于混淆的两种读音作简单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论佛教思想对古代文论中“虚实”范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虚实”作为核心的元范畴源自老庄“有无”论,早期受到道家哲学和玄学思想的渗透与作用,唐宋时期在佛学禅宗的影响下,其含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佛学之“境”、“空灵”和“妙悟”三个方面影响到当时文学创作和批评,通过诗人和批评家之“桥梁”使虚实范畴由此获得新的启迪和推进,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学”具有学习、学问、学说、学派、练习、模仿、觉悟、教授等诸种含义,其中可以把“觉”理解为“学”之体,其他含义为用。这种理解有助于实现《论语》哲学的持续建构。  相似文献   

15.
“说A就B”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其常规格式是“说A就A”。一般认为,这个格式有“一想到……马上就”的意思,事实上,它还有“极易发生某事或事态难以预料”和“对事态的肯定,态度坚决”的意思。这些不同的语义特征主要是由副词“就”的不同义项和动词“说”的意义虚化导致的。在句法结构上,变项A、B也不仅限于动词性结构和形容词,也可以是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运用哈桑所强调的“共时”概念,从“迷宫”、“学术平民化”、“死亡意象”、“人本主义”等属于后现代文学的流行代码来重新解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在创作上与当代西方文学保持的某种契合即前瞻性,阐释红学研究中诸多自相矛盾的现象,解构《红楼梦》文本的多元性及其历久弥新的审美奥秘,为其审关选择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作为中华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既是哲学圣典、道家首典,又是文章宝典、文章学元典。它不但包含老子的文章写作论和文章阅读论,而且内蕴丰厚的文章本体理论基因:“文原于道、文以明道”的文道观,“道法天地、文法自然”的文法观,“疾伪存真、言而有宗”的文质观,“言可表意、言不尽意”的言意观,“有无相成、虚实相生”的形神观,“‘无为’思维、辩证否定”的文思观,“言之有德、积德治文”的文德观.“关在真善、关在科学”的文美观。  相似文献   

18.
“ティル”是日语中表示动词“体”的重要语法形式,也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前接动词的不同性质,“ティル”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结果的状态”、“单纯的状态”、“历史回顾”、“习惯”等不同的意义。但则人们通常翻译成“(正)在~”“~着”“~了”等。这里从“ティル”的体语义出发,对具体汉译中的“ティル”与汉语动态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进行考察,目的在于加强并澄清人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副词"白"与"瞎"的考察、比较,探究二者意义的联系和区别,尤其是主观性的差异。通过句类分布的考察,论证"白"的"无效果"意义,"瞎"的"无明确目标"意义以及"瞎"的"无根据"意义,体现出主观性由弱到强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文化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在中西语言中具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在中西文化中存在着差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