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福州脱胎漆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政府和各级部门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其保护工作仍存在多种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动态保护、明确保护和传承的思路,并就福州脱胎漆器在当代的开发利用、发展福州脱胎漆器文化产业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福建漆器,源远流长,能工巧匠,代有其人"。这是文化界名人王世襄对福建漆器进行系统研究后留下的评价。在福建漆器发展史上,福州漆器占有相当分量,而沈绍安脱胎漆艺则写下了最为浓重的一笔。肇始于乾嘉时期的沈绍安脱胎漆艺,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发展,实现了从家业到行业以至产业的突破。每一件沈绍安脱胎漆器,都在讲述着一个个老福州的精彩故事;每  相似文献   

3.
论福州脱胎漆器造型设计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审美观念的变化与环境的改变,为脱胎漆器造型带来了新的探索空间。以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与多元造型风格作为造型创新切入点与艺术语言,对福州脱胎漆器造型进行了剖析,认为福州脱胎漆器造型应突破以往固定思维,突出时代和民族风格,融合东西方造型艺术,展现现代造型意识,从而实现福州脱胎漆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表现漆器内在艺术精神与外在现代风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福州脱胎漆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其色彩瑰丽、轻薄、精巧的特点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品种,脱胎漆器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福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海外贸易等方面均反映出福州特有的地域民俗特点。它深刻地融合了福州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先人智慧和地域特点的集中体现,是多种文化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福州脱胎漆器厂是工业化时代手工技艺的生产机构,它采用行政化的管理方式,组织了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将分散于民间的生产人员整合起来,并用大规模授课教学的方法培养了大批新技术人员。漆器厂对于人才与技艺的整合和推广有明显成效,但在对文化不够重视的大环境下,漆器厂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漆器厂的经验启示我们,当下应当在尊重文化的观念下建立一个适宜文化保护的空间,同时,传承人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行业内部的权威,在传承活动中采用带徒传艺的方式将适于手工技艺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6.
正从河姆渡走来,中国漆器一直以其蕴藉高雅之美卓立于民族艺术之林。回首过去的两个世纪,沈绍安漆艺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在中国漆艺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漆器内在气质的代表,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为福州文明进程增添了绚丽风采1、溯源福州漆器蕴含着独特的工艺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虽以脱胎漆器出名只有200多年,但其源流久远。三国以后随着中原汉人大规模  相似文献   

7.
漆画从漆器装饰脱胎而出,是绘画门类中的新兴画种,如何发展漆画工艺,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汉代是漆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那时的漆器在装饰材料、装饰造型、装饰题材、装饰技法以及装饰色彩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当代漆画的发展可以在继承汉代漆器的传统艺术成就基础上,与现代工艺技术及艺术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凉山彝族漆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讨了凉山彝族漆器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作用。通过对凉山彝族漆器历史、传统技艺及漆器产业现状的调研,探寻漆器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漆器文化传承的对策和措施。同时,论文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凉山彝族漆器文化创新的引领作用,分析了乡村振兴政策对漆器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漆器文化创新的路径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漆器原本是人们的生活实用器,改革开放后,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逐渐成为了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近十年来,漆器作为礼品、旅游工艺品的需求大大超过了作为实用器的需求。以"看"为主的消费超过了以"用"为主的实用性消费,消费市场可分为三类。漆器工匠的生产经营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其中对工匠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现代科技、直接相关的政策和消费市场。漆匠在与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其中,传统消费者和传统消费习俗是传统工艺得以保持、延续的动力和生命力。2007年以来,凉山彝族漆器制作技艺成为了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保护,而传承人的认定对传统漆艺的传承、保护利弊都不太大。为了凉山以礼品、旅游工艺品为主的化学漆器的生产能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凉山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应该认真实施《凉山彝族漆器地方标准》,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漆器工匠的行业协会,由工匠们自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
好色     
西洋有油画,中国有漆画。现代的中国漆画是从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脱胎漆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画种。漆画艺术语言非常丰富,而且材料多种多样。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都可入画。漆画的技法丰富多彩,它同时兼备绘画和工艺的双重属性,无论重彩抑或轻描,都那么典雅华美而明丽精致。在福州,漆画一直是闽系艺术文化中的瑰宝,更是福州文化的命脉。而真正执著于漆画艺术的人群则属于少数派。更难能可贵的是,女性弄漆,弄成一番绚丽的风景,弄出一片自由的艺术天空,不得不令人钦佩。福州就有  相似文献   

11.
彝族漆器是彝族人民用独特工艺创造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四川凉山彝族的漆器,以其使用的广泛性和鲜明的特色不仅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漆艺文化中也最为引人注目,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真正朴实的实用艺术,也是高贵华丽的装饰艺术,是彝族人民艺术的史书和活化石。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给彝族漆艺的发展带来冲击,但如能提高大众化和精品趋势,彝族漆器艺术将大有曳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发展的关键是拥有一套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败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的衰败。怀梆长达几百年的发展所依赖的正是其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传统的传承模式。"文化大革命"后怀梆迅速走向衰败,其中传承模式的衰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借鉴传统的传承方法,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恢复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对当前的保护来说非常重要。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等现代教育资源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模式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从中医学发展史的角度 ,讨论了经验对中医学的形成、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医发展趋向等方面的影响 ,认为经验是中医学形成的渊薮 ;经验的继承是中医学得以延续的保证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固有经验的质疑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并对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提出经验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丰富而具有特点,然而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以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技艺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文以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展示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现存状况,对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讲述保护与传承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全面而系统的对北疆地区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不足,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为基础,从城市古典园林对集体记忆的传承、现代园林作为城市发展新标识以及后现代园林自然生态都市化的发展趋势,探讨城市园林的社会学涵义,研究城市园林作为社会阶层共享空间的功能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园林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若干城市园林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蕴藉深厚,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关系到彝族社会结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民族心理、 民族认同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与传承意义。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毕摩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毕摩数量减少、毕 摩素质参差不齐、毕摩文献与毕仪的缺失……笔者尝试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内部保护的薄弱两个方面分析毕摩传承危机的形 成原因,并对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形成毕摩共同体和建立毕摩传承人补贴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高速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存续面临着多重困境,谋求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成为备受社会和学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作为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的传统戏曲形式,黔剧在二百多年的发展中曾数次遭遇生存危机,但是,黔剧从业者在面对危机时采取了积极适应变化了的文化生态环境的自我更新中,于困境里重获新生。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的典型案例,深刻地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时,应该以积极主动的自我调适和自我革新,才能获得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努力提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确保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同向同行。同时,基于文化的价值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等特点,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若要提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则需要从提高价值自觉、历史自觉和社会自觉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