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梁实秋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学者、翻译家。在师从美国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人物白璧德后。梁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浪漫主义立场转向人文主义立场。梁实秋翻译的作品,无论从选材还是实践上,都延续和阐释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透露着理性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认为,学者型译者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群体,学者角色与译者角色相互配合,在传播异质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1)在文化的引进和输出上有助于合理选择;(2)在语言文字的转换中有可能减少信息的失真;(3)创造新的文化现象,即新词语、新的句法、新的文学形式等;(4)建构新的翻译理论.但是,由于翻译的特殊性,学者/译者的这一跨角色性也有可能在传播中超越译者的本职,而行使最终把关权,或因翻译的困难性而在无意之中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翻译速度与翻译质量是一对普遍的矛盾。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翻译速度实际上因人而异,有快有慢。就具体的译者而言,速度越快质量就越低。因此,如欲求质量,就必得牺牲速度。每小时250—300个单词的速度要求导致了不良的翻译教学效果,还造成了浮躁的翻译作风。为了提高翻译质量,这一要求必须降低。  相似文献   

4.
梁实秋文学批评思想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染实秋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于现代时期的其他作家 ,所以在留学过程中所接受的是白璧德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 ,而这一批评观的来源则是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又是一种超越时空而不变的思想和文明境界 ,为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梁实秋归结为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之争及对翻译批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就翻译的性质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硬译和汉语文法欧化等几个问题。其中涉及的翻译原则,是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批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6.
通过翻译研究的纵观视角管窥翻译家梁实秋的翻译思想,在分析梁鲁论战的基础上梳理了梁实秋是如何提出其翻译思想以及其如何将"存真论"的翻译思想实践在莎剧翻译活动中。  相似文献   

7.
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和宏观层面探讨梁实秋的文学观和翻译观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其文学观对翻译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摹仿与纪律"的文学本质论使他的翻译态度严谨而理性;"天才说"的文学主体论使他的翻译选择呈现出较浓的文化精英意识;"中庸平和"的文学审美论使他的翻译策略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在彰显"异"的基础上体现"适度"原则;"判断与透视"的文学批评论使他的翻译批评注重对作品伦理功能与艺术功能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方重作为20世纪翻译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方重翻译思想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文学翻译应与研究相结合;诗歌翻译主"意译"和"意美";实现译者的"心灵翻译";重"朗诵"之于文学翻译的作用。方重翻译思想对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文学作品翻译提供了既忠实于原著又切合具体实际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审视梁实秋的经历,不难发现梁实秋深受佛禅思想的一些影响。他不时用佛教眼光看待人间世事,一些散文内容呈现出"随缘任运"的达观态度、慈悲为怀的宽厚心性及勤勉精进的上取心。散文创作风格也以其精简雅致的语言文字和适意恬淡的艺术风格永久散发着醉人的沁香与魅力。当然,他对佛禅的敬仰仅止于顿悟的修行和道德的推崇。他对佛教轮回、斩断爱根等宗教性质还是心存置疑的。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翻译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翻译家活跃在翻译领域.她们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在翻译方法上,她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忠实流畅;在翻译风格上,她们温婉、细腻、多样.她们都有着相同的成长环境,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教养是她们成就的基础,优秀的创作才能丰富了她们的翻译技巧.尽管她们在翻译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依然是边缘化的,她们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传记文学研究是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而要实现对于外国传记文学的研究或中外传记文学比较研究,翻译这一介质通常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中外传记文学的相互译介是传记文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由于传记文学具有历史性和文学性特征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关注译作的历史性,又要重视传记文学的文学性。在译者陈述原作历史和文学艺术过程中,还会由于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审美价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等对原文本进行“创造性”加工,所以译者在翻译传记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角色,讲究译作的“纪实性”、“艺术性”和“创造性”。文章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对传记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责任等方面展开论述,明确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的角色及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这一翻译理念入手,指出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及内涵。通过对比评论《简·爱》的两个中译本来进一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相似文献   

14.
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促成了梁实秋独特的精神个性———清远通脱。其《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个性的外化 ,它所体现出的艺术个性与梁实秋精神个性的融合具体表现在 :刻划社会世相、人生百态 ,尽力摆脱愤怒之类感情的极端状态 ;融入天地万物、缅怀乡土风情、描摹草木鸟兽 ,以获得精神上的艺术享受 ;津津乐道于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 ,随心所欲地享受世俗人生。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四大挑战,分别为:"隐"之琢磨不透;"玄"之表意不清;"想"之不合逻辑;"巧"之难以比拟。鉴于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应把握四大原则:"感受音形美";"揣摩立意美";"体会境界美";"重现综合美"。把"尽善尽美"作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译者主体性实现的归宿点,以"综合美"的实现,来平衡诸"美"间的冲突,有助于译诗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和再现两个方面,其发挥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意识形态、个性和主观审美偏好、文学文化修养等角度,研究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各种影响来说明译者主体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对于翻译之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文学阵营的重要作家,林语堂、梁实秋虽就读过哈佛大学,听过白璧德的课,但他们不属于"学衡派"成员。作为基督徒的林语堂,无法接受白璧德的那种具有基督教神学色彩和崇尚文化古典主义倾向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对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接受,到对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李贽童心说的吸纳,进而在"公安派"那里找到推崇"性灵"的文心,最终达成他幽默的文学语言呈现。梁实秋是胡适的弟子、朋友,也是吴宓的弟子、朋友。因此他的双重身份十分明显: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8.
翻译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其中有多个主体参加.这些主体的相互交流受到伦理学原则的约束,其对译者的制约更是举足轻重.译者受到的伦理约束主要体现在再现、服务、交际、规范和承诺五个方面.这五种伦理约束相互作用又相互牵制,这为明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职责和义务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目的在于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