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第一首首句“我不如陶生”,宋景定本作“我生不如陶”。纪昀说:“于义应作‘我生不如陶’。然(第)四句乃有‘生’字,则原本固‘陶生’矣。此称未免生造。”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认为。“一本作‘我生不如陶’,此后人疑‘陶生’二字不类而妄改也。……今据渊明《饮酒》诗云:‘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下  相似文献   

2.
副词“才”我们经常使用它,但是至今我们对它的理性认识还是很不够的。为了能准确地理解带副词“才”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以及更好地使用副词“才”组织句子,我们还需要对副词“才”的语法组合功能、语义和语用情况作进一步的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3.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这就需要教师寓教于乐,乐学生之乐。快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崭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其内涵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情感智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而合规律地进行学习,达到成功地完成教育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导言”,可有效地实施快乐教学,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方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  相似文献   

4.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他要求教师“举一”,学生能“反三”;这实际上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生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外国的一位教育家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掘教材的趣味性,研究教法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听课,积极主动地发言,兴致勃勃地做练习、写  相似文献   

5.
国外管理界有句格言:“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显然,把人的觉悟摆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表明作为人的主体觉悟的发挥,将是现代管理的主要任务.在现代社会中,人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财富.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邓小平同志还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社会越是发展,就越要强调以人为本,就越要显现人的自觉价值,社会才有可能积极和谐地发展,管理才有可能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如果抹杀或扭曲这个命题,那么管理方法越是先进,给人类带来的痛苦越深重,这是从根本上违背和离开社会主义原则的.这样的管理最终只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我们学习世界上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是为了吸收有益东西,取长补短,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技术.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必定要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必须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根本情感为代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不少未来学家对于高技术可能带来的人类情感生活的贫困忧  相似文献   

6.
两棵枣树     
我家屋后有两棵枣树,东边的是爸爸栽的,西边的是叔叔栽的。这两棵枣树互相挨着,真像爸爸和叔叔手拉着手。一次,我和爸爸在枣树下乘凉。我问爸爸:“您说,这两棵枣树的枣子一样多,一样甜吗?”爸爸说:“嗯——不一样。西边一棵枣儿多,枣儿甜……”“为什么?”“因为你叔叔知识多,学问广。”“那您呢?”“爸爸没多少文化,不如你叔叔。”为什么爸爸不如叔叔呢?爸爸爽朗地笑了起来:“爸爸没文化,只要你能像叔叔那样有出息,爸爸就心满意足了。”从此,我把这句话铭记在心中。那一年,爸爸和叔叔闹别扭了。枣树下传来争吵的声音:“凭什么爹妈的地都是…  相似文献   

7.
若愚 《社区》2005,(2):57-57
星期天,好友刘国威来我家串门。还没坐稳,他就问我:“你入保险了吗?”我一愣,说:“入了呀!去年才办的手续,怎么了?”他喝了口水,有点着急地说:“一旦出了事,一定得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呀!”这下我可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什么及时通知呀?发生什么事了?”我问他。他这才给我说了发生在他家的事。五年前,刘国威和女朋友筑起了爱的小巢。新婚燕尔,刘国威望着满屋崭新的各种家具和家用电器,心想:这些东西都是双方父母和我们两口子平日里省吃俭用才置办齐的,万一家里出了什么事,再添置谈何容易,不如买份家财保险以防不测,起码出了事可以减…  相似文献   

8.
老教师常常这样对我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听了很佩服,并把它当做金玉良言,因为教师要给学生一项具体的知识时,自己应该掌握有关的大量知识,这样传授知识时,能才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但有时我们往往把这句话理解为“教师有一桶水,学生才有一杯水.”如果这样,岂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吗?  相似文献   

9.
听朋友说,他是个古板的男人.不会蹦迪,不会喝酒,不会打牌,甚至不会抽烟.之前真觉得他是新世纪的“四好”男人,可后来,慢慢才知道这“四好”的无趣. 朋友是个漂亮的女子,眼睛黑亮,发如绸缎,求爱的男子随便一抓都有一大把.她偏喜欢他,觉得踏实可靠.这时代,油嘴滑舌、幽默风趣的男人太多了.正因如此,踏实的人才越来越少. 真正在一起生活,才发现踏实是件多么枯燥的事.她说去唱歌,他说还不如回家看书;她说要去蹦迪,他说还不如在家看电视;她说要去野炊,他说还不如在家里做顿好吃的……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教师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爱生”是一个教师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一个教师如能全面爱生,就能认真地执行教育方针,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而献身。  相似文献   

11.
相“荐”欢     
《成才与就业》2014,(1):101-107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聪慧。”读书能使人明智,读书本身也是明智之举。这个假期,何不带着一本书一起度过?这里撷取了一些由老师和学生推荐的、适用于年轻人阅读的“无用”之书,这些书虽不如“有用”之书,学了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们能养心、怡情、益智……“无用”之书其实可有大用,此即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伤逝》自问世以来,研究家们不仅对它的时代意义和人物形象等作了深入的研究,连“伤逝”这一标题的含义也都作了阐释。就我所看到的材料来看,几乎一致认为:所谓“伤逝”,就是伤痛地追念已经过去的人或事。如果从字面上看去,这种解释当然不错;但它将作为《伤逝》标题的“伤逝”也这样解释我却不敢苟同。第一,小说确实记叙了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但作者的用意只是让涓生和读者一味地沉溺于“伤痛地追念”中吗?第二,假如仅仅是追念往事,能反映涓生向  相似文献   

13.
李玲 《人力资本》2008,(8):74-75
与其不留余地地将自己打造成“当红股”,不如稳扎稳打地将自己打造成“潜力股”,为自己未来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佚名 《社区》2009,(29):38-38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钱生钱。”可到了阿拉伯人那儿,最担心的就是“钱生钱”。笔者常和阿拉伯银行打交道,对于他们这种奇特的理财观,着实花了好长时间才适应过来。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 ,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它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古人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些都说明了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古今中外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音乐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 ,在音乐教学中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能直接快速地感染学生 ,…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告诉我们: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智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生活需要的勇气、情感、意志、知识和能力。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这就告诉我们,人之所以成为自然的主人就在于人与人之间能建立起—个分工协作、互相依从、配合默契、井然有序的群体。正是这种群体的作用力才使人具有战胜自然、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在实施科学管理时必须十分重视研究群体作用的发挥,尤  相似文献   

17.
论“除非”的功能及其句式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非”具有介词和连词两种功能,前者相当于“除了……(以)外”,后者引出假设复句中假设实现的充要条件。“除非……不”和“除非……才”两种句式是来源于同一底层结构的否定和肯定式,是“除非”众多句式中的一部分。从句式的历时演变来看,两种句式中的“除非”所具有的连词功能是一致的,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说前者中的“除非”相当于“除了”,后者相当于“只有”,也不如有人所说两者都相当于“除了”或者都相当于“只有”。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情境教育在语文课堂上十分重要。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营造师生间和谐的氛围,平等相待是师生间真诚对话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王熙凤是一个封建时代贵族大家庭中颇具女性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精明能干而又泼辣狠毒的管家少奶奶的典型。她的“辣”、她的“欲”、她的“才”,都充满了深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决不是简单地以“好”与“坏”、“正面”与“反面”就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20.
“生口”即“活口”,其本义就是“能提供情报的俘虏”。语义上,“生口”与“生人”不同,也并非由“活人”引申而来。“牲口”是一个物名语素加上一个表状语素构成的“名名”式偏正复合词。“牲口”的词义跟限定语素“牲”相同,中心语素“口”则表示该词在语义上“被役使、喂养和群体性”的性状。从语源上看,由于“生口”和“牲口”在日常生活中作用和地位的相似性,受“人口”“生口”“民口”“丁口”等词语的类化,“牲”在词汇双音化背景下,变为“牲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