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家法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儒家法哲学在今天已经衰弱了,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儒家法哲学在当代中国并没有消亡,它构建了中国人的生活内容.儒家法哲学中的内容并不都与法治思想相冲突,因为传统、文化、宗教、种族等方面的原因,西方的法治思想不可能解决中国司法中面临的所有问题,而儒家法哲学中的道德法则、亲情伦理、"诚"、"信"、"息讼"等内容完全能够成为当代中国法治社会的文化资源,为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法律资源,为当代中国的司法实践寻求一条更适合于中国人的法律之路,这也正是复兴儒家法哲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作为文化核心部分的哲学,它是各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孔子哲学抱有偏见,事实上,孔子的哲学范畴"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范畴"善'互有同异。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孔子哲学的不了解。  相似文献   

3.
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中"世俗哲学"层次上的安身立命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的"安身立命"也普遍得到解决。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道德失落、信仰破灭、人性扭曲、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现象。因此,重新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仁"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对于解决现时代人的精神危机——"人不知为何活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代表的儒家理论,在中国历史中曾长期占主导地位,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着极大影响,孔子的自我道德修养理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不少人都在研究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试图从中得到启迪,以解决今天“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滑坡”的难题。本文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试图用辩证的、唯物的观点分析孔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并引为借鉴,以促进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伟大象征。但对于孔子何以成为这种象征,人们的理解往往不一。具有高度民族文化意识之自觉和高远卓荦的哲学器识的一代新儒家大师牟宗三先生,透过重新深度反省中国之文化生命,在他的特有生命与文化的哲学诠释学视野下,为我们提供了他之对于此一问题的独特理解。在牟先生看来,问题的答案即在于,中国文化有其道之本统,孔子对此本统进行过再建;经由孔子的再建,这一本统才得以全幅开显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朱谦之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早年提倡无政府主义虚无哲学,20世纪20年代将柏格森生命哲学与孔子儒家哲学糅合,倡导唯情哲学,以与唯科学主义相对抗。三、四十年代则以生命哲学为理论武器,建构其独特的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为中国文化的复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呐喊,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学说,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文明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影响甚至延及今天。孔子生活于礼崩乐溃的春秋末年,他以自己的博学多才,总结继承了以往,特别是西周以来的文化思想成果,加之又参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从政机会。时代造就了一代哲人——孔子,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孔子学说。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初期,中华民族所有主要思想文化成果——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集大成于孔子学说,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  相似文献   

8.
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分别开创了中国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而人是社会的基石,是历史和文明的创造者,因此用人成为了世界上的最微妙、最复杂、最有意义,也是最易见成效的一项活动。如何从博大精深的老子、孔子思想宝库中汲取用人方法和用人哲学的养料,是历代以来用人者和用人部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老子、孔子的用人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虽然在西周时期就已实现"人文转向",但真正揭明"性与天道"而确立儒家哲学基础的则是孔子,孔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建立具有根源性的意义。儒家的"轴心突破"即是孔子思想的"哲学突破",这个"突破"不是此前的"人文转向",而是从生命精神的根源上建立人文根基的"哲学突破"。此"哲学突破"在孔子自己称为"道",亦称为"仁",深层内涵为《论语》中的"性与天道"问题,其内容包含有形上学本体意义,由此开出了融合生命、家庭、社会和天道的儒家之道。孔子之前的儒家文化特质以"礼乐"为核心,孔子之后的儒家文化特质则转为以"仁义"为核心。  相似文献   

10.
"中和"观念不只属于儒家。在老子和孔子的哲学及美学思想体系中,"中和"观念皆具有重要位置及丰富内涵。老子与孔子的"中和"观念是基于不同文化立场对周代社会、政治、文化所进行的总体评估和反思。在哲学本体论层面,老子的"中和"观倾向于自然生命本体,孔子的"中和"观侧重于社会伦理本体。针对春秋时期美善一体的礼乐文化,老子和孔子的"中和"观体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由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制约,老子和孔子以其各自不同的"中和"观为基础,形成了对中国美学发展影响至深的相关审美判断。老子的"中和"观推崇"道法自然"和"见素抱朴",孔子的"中和"观则激赏"绘事后素"和"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了孔子的为学思想,包括学为基础、学而知之、学而思之、上学上达四方面的内容,认为这些均构成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2.
对东西方文化价值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是时代青年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理论前提.中国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历程的教训昭示我们致力于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化,构建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人的价值观念,必须坚持"综合创新"、"全面发展"、"工具理性"三大方法论原则.中国的传统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做人";西方的传统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谋事".在"和平"、"发展"潮流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通过"跨文化沟通"以消除历史误会,从而达到"双赢",已成为东西方有识之士的共识.所以,只有学贯中西,坚持走文化会通之路,才能构建起开启历史喜剧、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正确的人生价值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我们要复兴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我国历史各时期时代精神的精华。但长期以来,由于《道德经》和《论语》产生的时间先后问题,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致使中国哲学史的科学性受到极大伤害,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得不到合理解释。诸如老子哲学和孔子哲学的性质问题,老子哲学和孔子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逻辑发展圆圈中的环节地位问题,老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作用问题,均很难明确论断。造成中国哲学史教学,一开头便处于不能充分发挥“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总结我国哲学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地主阶级,有一套反动的思想体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个体系梁潄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称之为"孔家哲学"孔子的路",最后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称为"周孔教化".他说:中国文化"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中国文化要义,页五三).他所谓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中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所确立的关注人及其现世生活的哲思意趣,与儒学自孔子以来的哲思基调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均以社会关系规定人的存在,并分别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完美人格培育共同将哲学归属于人本身。二者的上述共通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辨属性与儒学包容气性的自然表现,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确立哲学根基,更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中心”的实践实施确证根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哲学交流的结晶,从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中的"无极、太极说"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在中国伊斯兰哲学中,"无极、太极"被穆斯林译著家赋予了特定涵义,并在伊斯兰"无极、太极说"基础上,提出了"人极"的观点,认为人有能力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而在品德、学识方面达到极致而成为"人极"。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此体系以"仁"为核心,这在天人观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孔子的"天"、"人"内涵的阐述,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旨在说明孔子的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文化中已然存在的、显性的思想学术脉络,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哲学史"写作乃是参照西方的体例建立中国现代学术谱系的过程,尽管这一学术谱系总是以某种"古已有之"的面目出现。至少有两个问题构成今天"重写哲学史"必须突破的瓶颈:一是所谓"中西之间"的问题。科学与启蒙理性实为主导胡适、冯友兰"哲学史"写作的基本预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自我反省、发展及其成果,基本上没有能够系统地反映到"中国哲学史"写作中来,晚年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冯友兰对此是完全隔膜的。二是如何处理"中国哲学"与"经学"的关系。胡、冯等人的"哲学史"写作,都是以否弃经学脉络及其意义系统为前提的,而与"经学"相隔绝的"中国哲学",本质上只能是外在于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世界哲学思潮的背景下,分别检讨中国人自身对中国哲学的两种研究态度(哲学史研究的态度、传道的态度),以及西方学人研究中国哲学的两种主要态度(汉学的态度、宗教研究的态度),并指出这些研究态度均不能解决中国哲学的部分主张已经失效的问题,更不能恢复中国哲学的生命力。要使中国哲学成为"活的哲学",一方面必须使它在学院研究中,被视为哲学的一分子,不与世界哲学隔离而又保持中国哲学的特性;另一方面则使它在文化生活中发挥与客观实际相应的功能。就学院研究而言,应重新解释哲学的功能:扩大西方哲学中"理论效力"的观念,将"指引效力"作为新观念纳入其中;这样,着重指引功用的中国哲学,便可作为一种指引的哲学而重新发展。从文化功能看,必须清理中国哲学中的失效成分,针对当前文化问题,一方面提炼、建立具普遍意义的观念和具体主张,另一方面针对自身内在缺陷而作出重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庄子的"气"具有三种基本的意义。庄子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通过"听之以气"的途径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真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庄子的"气"论对中国哲学影响巨大,奠定了"气"的宇宙文化在中国文化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它生成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审美范式及其美学的独特品质,对中国美学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