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针对美元指数、伦敦期铜价格等这些国际指标及国内宏观经济指标对国内期铜价格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究竟是美元指数、伦敦期铜价格等这些国际指标还是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指标在促使我国期铜价格波动中占主导因素.通过协整检验发现美元指数、伦敦期铜价格及国内宏观经济指标与我国期铜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构建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期铜价格的短期变动是如何向长期均衡调整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丹阳铜",学界认为是西汉丹阳县、丹阳郡境内所产铜。其实它是指现代地质学上的自然铜。自然铜颜色为铜红色或浅玫瑰色、纯度非常高、延展性非常好,文献中称之为"纯铜""熟铜""似金""赤金""不出陶冶而生"等,即是根据这些特点而言。自然铜在中国分布于今湖北、云南、甘肃、长江中下游等地含有铜矿床氧化带,西汉丹阳县、丹阳郡即包括在其中,其历史上所产"好铜"也有被称为丹阳铜的记载,但丹阳铜之名并非源于丹阳县、丹阳郡,而是缘于"丹阳"代表的丹赤之色与自然铜的颜色一致。古代中医学把"黄铁矿"称为自然铜,掩盖了丹阳铜的真实面目,是引起丹阳铜问题产生争论及相关观点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废杂铜原料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体,要使其再生加工成高品质铜合金,必须对原辅料、设备、工艺等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文章通过对炉前分选及特殊装备、熔炼工艺技术、铜熔体铸造覆盖技术及添加方式、杂质对再生铜合金加工工艺及产品质量影响、电磁搅拌技术等的研究,有效地控制了以废杂铜作为主要原料生产高品质铜合金中杂质成分,实现了废杂铜直接生产高品质铜合金带.  相似文献   

4.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纳尺度铜单晶与铜双晶的 (111)面原子的静拉伸力学行为。模拟结果表明纳米铜晶体的静拉伸变形过程中 ,原子系统的排列结构在弹性阶段没有变化 ;在塑性阶段铜单晶出现两个方向的交错滑移 ,铜双晶的塑性变形机制远比铜单晶复杂从而导致两者应力应变曲线的差异。模拟还发现纳米铜晶体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自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5.
生斑铜、熟斑铜和乌铜走银是云南闻名遐迩的传统工艺产品,充分表现了滇铜之美,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其材质、制作技术因其独特性一直受到国内外工艺美术家和冶金工作者重视,特别是生斑铜的再结晶过程,银鎏乌铜的工艺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饲料中添加大剂量的铜,可促进猪生长,提高日增重和降低饲料消耗。猪越小,高铜饲料的促进生长效果越明显。据试验,在每公斤猪饲料中添加250毫克的铜,可提高生长率5%—10.5%。提高饲料利用率3.9%—8.1%。每公斤猪饲料中可添加铜125—250毫克,但以添加250毫克/公斤效果为最佳。铜的形态,以硫酸铜、氧化铜和碳酸铜为好。注意,采用高铜  相似文献   

7.
说釜     
曹杰 《山西老年》2014,(3):55-55
釜是一种做饭的器具,古代称釜,现在称锅。大约在7000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釜。当时还没发现金属,人们是用泥土烧制陶器,其中大量的为陶釜。从出土的形状来看,下面三条腿,上面是大口锅,锅中加水,腿间加火,可把食物煮熟,这便是人类最早的釜。商周时发现了铜,开始大量铸铜釜。铜釜不只坚固耐用,做饭还特别省火,因此铜釜代替陶釜。冶铜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冶铁,战国时出现了铁冶炼,到秦汉时期发展到高潮,成本低廉的铁釜代替了铜釜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还演绎出了一些故事。  相似文献   

8.
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金属元素的化学活泼性一般是逐渐减弱,但是锌元素虽然位于铜元素的右边,其化学活泼性反而强于铜元素.本文从原子结构和热力学计算两方面人手,论述了金属锌比铜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铜鱼和圆口铜鱼为耗氧率较高的鱼类。体重98.4—199g的铜鱼,在18—23℃的水温中,平均耗氧率为0.1590—0.2332mg/g·h;体重52.8—159g的圆口铜鱼,在18—26.5℃的水温中,平均耗氧率为0.1137—0.2693mg/g·h。  相似文献   

10.
试论藏传佛教铜佛像外部特征与其制作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尼泊尔铜佛坐像的分析,发现整体铸造铜佛像存在尺寸的限制,而这种限制符合西藏现存沙范铸造工艺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铜佛像文物和铜佛像作坊内实物的观察,发现不论采用铸造工艺还是采用锻打铜板制作工艺,铜佛像手部多数都采用单独铸造的方法制作。在铜佛像制作中,其形式要求导致了金属工艺的组合方式,金属工艺的组合方式又出于生产效率的考虑,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藏族传统铜佛像制作工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宝鸡地区迄今出土了三次共5件举世罕见的铜禁。这5件铜禁相互间的共性大于差异性。端方铜器时代为商晚期,石嘴头铜禁在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西周夔纹铜禁为西周早期。宝鸡地区出土铜禁可能来源于安阳殷墟。铜禁的发展是商周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用纯锌和稀硫酸反应时,反应几乎不进行,若向稀硫酸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或将锌粒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取出再投入稀硫酸中,都可以看到锌粒表面(实际上是在铜表面)产生大量氢气。对这一化学现象的解释,一般认为是锌和铜在硫酸中形成了腐蚀电池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CuO/ZrO2中铜与二氧化锆载体的相互作用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子顺磁共振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等测试,发现CuO/ZrO2中铜与二氧化锆载体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此相互作用导致铜离子的微观结构与纯氧化铜中铜离子的微观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对印制电路板(PCB)金手指表面变色进行研究,通过对铜原子扩散的分析,解释了PCB金手指表面变色的原因,即铜原子扩散到PCB金手指表面而被氧化;另外,通过分析铜原子在PCB金手指表面的扩散的内在驱动力,并利用菲克定律结合实际条件得出铜在PCB金手指表面的扩散流量和浓度分布表达式,为在实际运用中防止铜原子在PCB金手指表面的扩散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黄花菜中钙、锌、铜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量 :钙为 0 .0 3ug/g ,锌为0 .0 2ug/g ,铜为 0 .0 1ug/g ;平均加标回收率 :钙为 99.1% ,锌为 99.7% ,铜为 99.8%。本方法可用于不同产地黄花菜中钙、锌、铜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据《宝鸡日报》2004年12月1日,《华商报》2004年12月9日报道。11月30日下午,岐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工地首次出土青铜器——铜簋两件,令考古人员欣喜的是,铜簋上有20多个字的铭文。据了解,这件铜簋是在周大墓西边的一座中小型贵族墓葬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17.
"恶金"辨正     
《国语.齐语》中与"美金"相对的"恶金",今多认为指铁。这是脱离文本、不解词义又违背冶金史、农具史的误说。从文本词义看,几个"金"同义,皆指铜;从冶金史、农具史看,当时人工铁和铁农具稀少,不可能是"恶金"。铜与其他金属一样,冶炼质量有优劣,"恶金"就是指质差的铜。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有所谓丹阳铜曾经一度称著当世。出于汉镜《簠斋藏镜》中有铭文谓“汉有嘉铜出丹阳,炼冶银锡清而明”,《汉书·地理志》又载丹扬郡“有铜官”,古时阳、扬二字通用,据此则丹阳铜的得名是因其出产于丹阳郡。但西汉丹阳郡辖境甚广,包括今安徽、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西以及浙江天目山区。丹阳铜又产于该郡何处?迄今学术界尚存在着意见分岐。通常人们因为西汉丹阳郡治于宛陵,宛陵即今安徽宣城,遂以此为丹阳铜产地(如王仲殊《汉代物质文化略论》,载《考古通讯》1956年6期)。对此,裘忱耀则提出了不同看法,另以丹阳铜产于今安徽当涂县,因为据说是“查<宣城县志>,则无志出铜之山”,而今安徽当涂县即秦汉丹阳县治,其北有大、小金山,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铜(Ⅱ)催化碘酸钾氧化偶氮胂Ⅰ褪色反应的适宜条件与影响因素,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20μg/L,检出限为0.1686μg/L.该催化反应用于面粉中铜(Ⅱ)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就提出了食物“相克”的理论,唐代,《千金方》指出:“每食必禁于杂”是有科学道理的。有很多食物,不宜混合进食,不然会“相克”而引起化学性质变化,使身体必需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吸收大大减少,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常见有下列五类:1.降低铜吸收的食物混合铜是多种金属酶的组成部分,为催化剂,是制造红血球的重要物质之一,又为钙、铁、脂肪代谢所必需。铜多含在动物肝脏、菠菜、鱼类等食物中,如把它们和含锌较高的食物(瘦肉之类)混合食用,则该食物析出的铜大量减少。另外与蕃茄、大豆、柑类混食后,食物中的维生素C,也会对铜的析放量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