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天人合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天人合一宋志明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汉书·司马迁传》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独到之处。中国历代哲学家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邵雍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为之学。”(《观物外篇》)他认为作...  相似文献   

2.
哲学·伦理学文学试析文化的认识价值............……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浅议道德氛围秦红增王银娥(91·l)·....·……李水莲(91.1)关于剧本创作的几点想法…赋体文学起源论辨······……崔林涛(91·1)李希运(91.1)论郁达夫的孤独···……,··……颜敏(9 1.1)苦难中的品格—聂给弩杂文漫议 ,.·”一陈卫斌寇辛沈永强(91.2)”··“”·“·“·”·”··”“一姜振昌(91.1)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拾粹一部具有独特个性的小说史论著 “····,·”·“··”一李越司晓宏(91.2)—赵俊贤《中国当代小说史稿》试论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3.
《楚辞·九歌》果真是原始戏剧吗?不少文学史著作、论文认为《九歌》是原始歌舞剧,是为巫师祭神表演或修改的脚本,其实这是不符《九歌》之实际的。 诚然,《九歌》描述的是民间祭神、乐神、降神的仪式。在这种仪式上,是由群众演员、特别是巫觋来扮演神 的。朱熹说:“楚俗祠祭之歌,曾不可得而闻矣。”(《楚辞集注》)他认为《九歌》只是模拟祭神乐歌。戴震说:“屈赋就当时祀典赋之,非祠神所歌也。”(《屈原赋注》)他们都已看出《九歌》不过是在描述巫师迎神的祀典,而不就是祀典上巫祀所用的歌词或脚本。 闻一多先生认为《九歌》首尾两章是祭神…  相似文献   

4.
“一”和“两”是标志运动根源(或动因)的一对哲学范畴。运动的根源或动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和“两”是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一对哲学范畴。所谓“两”是指对待、对立之意;所谓“一”是指合一、统一之意。“一”与“两”的关系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与“两”的观念,在西周《易·爻辞》和《左传》已开其端。《易·泰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平与陂、往与复,既相对立又相统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  相似文献   

5.
《周易》的主旨为交易,乃古今易学家、哲学家的共识。本文意在立足前贤讨论这一问题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深入与前进。 一、八卦、六十四卦之变易 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周易正义·序》)孔氏之说明确地揭示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变易也称“变化”,大致相当现今哲学中说的“运动”“变化”两范畴。《周易》的卦形体现了变易思想,是天道、人道和地道交易的摹拟和复现。 先从卦爻的产生说起。《系辞上》有一节论述,值得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重视。即: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相似文献   

6.
自从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之后,在西方出现了一股把马克思费尔巴哈化的思潮。他们采取的手法之一,就是无限夸大《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把《手稿》称之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成就的顶峰”。而把《共产党宣言》以后的成熟著作《资本论》等说成是马克思创作能力衰退的产物。汉·德·曼就这样讲:“不管对马克思后期著作评价多么高,这些著作却表现出他的创作能力的某种障碍和削弱,这些东西不一定是马克思凭顽强努力所能克服的。”①他们提出要重新评价马克思主义,并且认为解释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手稿》开  相似文献   

7.
1979年1月18日出版的英国《新社会》杂志刊载的这篇书评,评介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格里·科恩的著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学说》一书。书评内容如下:总的看来,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想去研究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家对研究马克思主义也不感兴趣。即使是在“激进派哲学”的栏内,  相似文献   

8.
重论“五行说”的来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其来源则迄今未明。问题之所以难于解决,主要是两个原因: (1) 古代典籍中未曾保存关于五行说可以征信的原始资料。褚少孙补《史记·历书》称:“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他以五行起源归之于黄帝。然黄帝其人与时代却是上古史中最大的谜之一。典籍中“五行”最早的资料有人推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但此篇所出时代不明,篇中“五行三正”究为何指,则自汉代以下一直聚讼纷纭。近人多以《尚书·洪范篇》为五行说之可信出典。然《洪范》书出于战国时已有定论(说见刘节《洪范疏证》)。而且篇中关于“五行”的说法实际是指“六府”  相似文献   

9.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礼作为奴隶制社会统治阶级统治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一、周公确为周礼作者 周公在周王朝创立时,的确曾“制礼作乐”。《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先君周公制周礼。”《尚书大传·周传·雒诰》亦记:“周公摄致,一年救乱,……六年制礼作乐。”《礼记·明堂》也记载:“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位,以制天下。……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国语·鲁语》说:“若使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这些材料可以充分说明,周公在周初确曾“制礼”。 《论语·八…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卡里·B·木里斯题为《聚合酶链反应之非常性起源》的文章揭示了一种制造DNA断裂之无限复本的令人吃惊的简单方法①。1992年2月的《纽约时报》认为,本里斯1983年的发明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中是具有革命性的。令人惊讶的是,木里斯表现这种简单二进制数学程式的图式显然与邵雍所排列的《易经》卦体的展开程序相统一。这两者之间的突出相似性是否为偶然的巧合?如果考虑到《易经》的程序是以二进制数学为基础的,并且它与莱布尼茨二进制数表之间的同一性已被良好地确立起来,那么要草草认为DNA复制程序与卦  相似文献   

11.
双关的思想内涵隐秀的艺术标本——《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思想实质与艺术张惠仁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指出:“藏颖词间,昏迷于庸目;露锋文外,惊绝乎妙心。”这是说有的作品由于作者“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因此,酝酿的时间较长而又经过多次修改...  相似文献   

12.
论儒家的境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境界”一词如何解释,可能多种多样。据《辞源》上说:“《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郑玄笺说:‘召公于有叛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修其分理。’”这里的“境界”是“疆界”的意思。另外一种意思来自佛教。《无量寿经》上说:“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这里的“境界”是说人所达到的一种修养境地。我们所讨论的“儒家的境界观”是就后一种意义说的。  相似文献   

13.
动静问题,自先秦以来,就引起哲学家们的关注。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构一个“虚极”、“静笃”的世界。王弼继承了《周易》和老、庄思想,虚构了一个寂然不动的本体“无”,他说:“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这两种说法,前者诱导人们脱离运动变化的现实世界,寻求“虚极”、“静笃”的幻境,后者认为运动不是物质的运动,而是非物质性的“无”使之如此,因此,两者本质上都是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割裂、颠倒了“动静”关系。朱熹的动静学说,既承袭老子、王弼的某些说法,又根据哲学斗争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入作了修正和补充。同时,他不仅发挥《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继承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思想,并纠其偏。朱熹对动静学说的修正和发挥,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自从理查德·劳蒂(Richard Rorty)在他的《哲学和‘自然的镜子’》这本书中宣布认识论死了,哲学也奄奄一息的消息以来,英美的哲学教授们倒并没有纷纷失业或者改行。但是,也确有人说:“劳蒂的《哲学和‘自然的镜子’》,对于当代的哲学家们说来,是一部令人烦恼的书。如果认真读一读这部书,我们至少会为我们自己的行业而感到点内疚。这书把一片可疑的阴云覆盖到我们的自信心之上了……”当然,也有一些英美的哲学家反驳了劳蒂的论点。但是,劳蒂的结论,从一定意义上说,却是分析哲学给自己唱的挽歌。劳蒂说:“哲学家们总以为他们的学问是专门探讨一些不断出现的、永恒的问题——只要人们一思考,就会出现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概括为心和身(心和脑)之间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之所以名叫黑龙江,是和龙的神话分不开的。要考证黑龙江名称的由来,先得考证龙的神话。中国是龙的故乡,龙是中国的象征。美国《韦氏大辞典》说:“中国龙是源出远古来历不清的超自然的造物”,“它是中国帝王的象征。”《大英百科全书》也说:“在中国,龙是国家的象征,是皇家的标志。”《苏联大百科全书》说:“龙”在中国“是权力的象征。”俄国人瓦西里·帕尔申在他的《外贝加尔边区记行》中强调:“龙是中国的徽记。”这些书中所说的完全  相似文献   

16.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创作经验而提出的一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颂”。又见于《毛诗大序》 ,但有所不同 ,《毛诗大序》改称“六诗”为“诗六义”。经学家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说 :“风、雅、颂者 ,《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 ,《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 ,成此三事 ,是故同称为义。”理学家朱熹也认为 ,风、雅、颂是“三经” ,是“做诗的骨子” ;赋、比、兴…  相似文献   

17.
据说西方的一些“马克思学”学者在马克思1844年前后的著作中,发现了一个和写《资本论》那个马克思全然不同的马克思。并从而认定,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马克思主义。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S·胡克说“马克思第二次降世的时候,不是以《资本论》作者、风尘仆仆的经济学家的姿态出现,也不是作为革命的无裤党、具有鼓舞力量的《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出现的。他穿着哲学家和道德家的外衣走出来,宣告关于超阶级、政党或派别的狭隘界限的、人类自由的消息”。所谓第二次降生,指的是马克思1844年前后的早期著作的发表。为什么他们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18.
陆敏珍 《浙江学刊》2022,(5):221-230
“废罢《仪礼》”是朱熹对熙宁四年贡举改制的高度选择性解读,这一叙事后成为中国礼学史分期的关节点。事实上,若重建“废罢《仪礼》”话语形成中的事件群,可以发现,在科举制度的各项变革之中,很难看出有针对《仪礼》这部经书的特别考量,唐宋时期,它一直是九经中的中经,亦从未进入任何五经的序列之中,只是在考生“去难就易”的心态下,《仪礼》渐为举子所弃。朱熹“废罢《仪礼》”的叙事与其说是对历史事实的确认,不如说是对知识体系与知识传承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人为本思潮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确认先秦思想家以人为本思潮的存在,以及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评价,对保存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意义,本文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以抛砖引玉。一在中国人生哲学史上,管仲是较早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家,这一思想是时代的需要,反映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时期提高劳动者社会地位的历史需要。管仲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他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士、农、工、商四民(即普通百  相似文献   

20.
具体的人道主义──墨西哥哲学家塞亚及其思想简析刘承军[编者按]这是本刊首次介绍墨西哥著名思想家塞亚的哲学思想。经征得塞亚本人的同意,将其新作《差异权》一并面世,读者可以从中较全面地了解塞亚的观点和思想。塞亚的经历与“拉丁美洲哲学”的形成莱奥波多·塞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