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中国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北进”苏联的企图,有力地支援了苏军对德作战;二是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有力地援助了美英的作战;三是中国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在大陆决战的迷梦,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深刻而具体地论述了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宇  张园 《学术界》2012,(5):134-142,287,288
在激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行动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是两条主线,现代化的传媒工具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共同合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剖析了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理论演进,以及科学传播的机制模式会"倒逼"促使正规学校的科学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协同一致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当前科学进步势头仍然强劲,正在更广、更深层次上推进。科技知识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表明了科学劳动规模的扩大,而现代大生产则把科学劳动直接纳入企业结合劳动之中。科学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大趋势,更多的科学成果成了商品,更多的科学活动成为创造商品的劳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大科学这一“大的时间箭头”下,培育出小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氛围,以及在此氛围中产生出广泛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小科学,为中国科学发展提供新的分岔点和增长点、提供“涨落”。具有真正不断分岔和变化的中国小科学,促进中国大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的交叉、整体化日益引起人们对科学本质及其意义的反思.本文在辨析跨学科与科学精神的内涵基础上,论述了学科与跨学科统一和科学精神提升问题,并对21世纪科学精神建设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孙玉忠 《北方论丛》2003,3(4):12-14
科学精神是科学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科学理性成份,具有真、善、美三种精神价值。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科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极大地张扬了理性与真理的精神。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科学不断追求真理的根本保证。在科学精神与人类明的进步中,创新和求真是互动的双翼,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审美在科学创新中对科研主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激发科研主体的科学创新欲望 ,完善科研主体的心理结构 ,培养科研主体的自由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将自己思想的合法性诉求标识为科学,甚至宣称其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印历史科学.马克思的"科学"观念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近代科学实证精神的影响.但是,不仅作为德语世界中马克思所谓的"科学"(wissenschaft)与英语世界中的"科学"(science)含义有所不同,而且马克思所谓的科学还具有明确的规定性:科学必须以感性、现实、实证为基础;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和真理;科学是进行学术研究的正确方法;科学是服务于全人类的自由探索;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使科学真正成为科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因其唯物、辩证、批判的特性,而与形形色色的实证科学区分开来.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是唯一真正的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9.
科学审美与科学创造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需要美,追求美,科学美成为一种深层的内在动力。科学审美活动可以唤醒人的创造性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人的创造性灵感和创造性动力,在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还直接关系着对伪科学的认识。尽管科学哲学家在划界问题上还远远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有其自身的规范和特征。符合这种特征的活动可以纳入科学的范畴,不符合这种特征的活动则可纳入非科学的范畴。科学具有客观性、理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逻辑完备性和批判性等,在原则上是与伪科学对立的。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伪科学的一个重要界限--对应原理与科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伦 《河北学刊》2002,22(3):25-29
伪科学经常以激烈鼓吹“突破”和“创新”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它们鼓吹的是一种完全抛弃科学遗产、与以前的人类知识完全割裂的所谓“创新”。伪科学是以“突破”和“创新”为名,来逃避与科学与逻辑与常识的接轨和对话。应该有一些原则或规则,来把科学创新与伪科学的所谓“创新”相区别。玻尔提出的“对应原理”就具有这种性质,它为科学创新提出了一种制约性的要求,使得能够把科学同伪科学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科学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醒民 《学术界》2008,5(2):15-34
科学需要言明的或未言明的预设,在科学中确实也存在这样的预设.本文论述了数种类型的科学预设:科学世界观、科学信念、科学传统、科学方法、科学基旨和指导原则等.最后围绕"科学预设为真吗?"和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朱晶  姜雪峰 《社会科学》2023,(7):35-44+98
公众的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悖论,公众的社会认知、群体价值与对科学的信任之间的复杂关系,新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在传播时遇到的认知偏见和认知公正等难题,极大地挑战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和新的参与科学模式。科学传播困境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与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问题,需要科学哲学的理论框架和参与式的科学哲学的研究协助解决,并且优先需要对科学传播中的哲学问题以及科学哲学的传播问题进行元哲学的思考。科学哲学的理论视角不仅可以介入科学传播的核心问题,比如个体认识论与信念辩护、认识论信任与权威、群体认识论与认识论负担等;传播科学哲学同样可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哲学参与科学传播研究时,应该整合经验研究和理论框架,与其他学科一起诊断科学传播中的问题,从单一的描述性分析拓展到探寻机制解释,介入科学传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逻辑原子主义主张把所有命题分析为原子命题,原子命题之间没有内涵关系,只具有外延关系,以原子命题为基本层次的语言能解决所有哲学问题.如果自然语言能够分析到确定的原子命题,那么逻辑原子主义的目的就能达到,它同时也给经典逻辑的符号系统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语义解释.但是逻辑原子论者不能给出具体的原子命题,而且原子命题也不都具有相互独立性,维特根斯坦为此放弃了原子命题,而罗素和卡尔纳普也因此对原子性原则和外延性原则进行了弱化.但是,弱化的原子性原则在遇到自然语言的内涵命题时同样难以给出合理的分析.为经典逻辑提供更加合理的语义解释和发展符号逻辑,是分析哲学和逻辑学的后续任务.我们暂时还不能用符号语言来取代自然语言,也不能相反,而是应该把符号语言看做自然语言扩充和抽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严炜 《江汉论坛》2006,1(5):31-34
科学家因独创性的科学贡献得到科学共同体承认成为科学权威。科学权威在思维定势作用下,受传统科学方法束缚、受哲学或宗教观点影响易排斥科学新发现,也会因学术地位、职业专门化和不端品质忽视而否定科学发现。为消除科学权威抵制科学新发现的负面影响,应建立规范而公正的科学评价体系;科技管理部门应设立研究诚信办公室,加大对科学权威不端行为的监管力度。同时,科学权威也要加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智力和体力,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条件。然而,当科学的权威急剧膨胀变异成科学霸权主义,科学成为奴役人的工具时,却造成了人的困境。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吸收和借鉴西方科学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一种厚道的、有机的科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超 《江汉论坛》2004,(12):63-65
现代合理性理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假定科学有一个既定不变的目的,科学合理性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有效手段,并企图找到科学知识的绝对起点和可靠的科学方法来建立一条通向真理的光明大道,科学合理性就在于遵守这些普遍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选择标准。本文试图从对科学目的合理性、科学集体的性质分析研究着手,用科学实践的集体性来重新说明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①始终不渝地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和教育,普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全国人民科学理性的文化自觉,与各种形式的唯心论和腐朽没落的封建迷信作坚决的斗争,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一、科学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掌握科学真理,用科学的方法去叩击未知世界的大门,创造人类更为美好的未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科学…  相似文献   

19.
戴昇 《北方论丛》2022,(1):165-170
在科学巨擘们看来,自然科学探索与人文社会研究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双方在研究目标、研究前提、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上皆存在共鸣。人文与科学的共同目标是为了人们通向真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探索与人文研究有共同的研究前提,它需要学者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功力与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双方的研究方法也多有暗合之处,假设想象、总结归纳、构造概念或体系等方法都广泛适用于科学探索与人文研究之中。而科学与人文的研究成果都有着实用性与非实用性并存、经得起时间考验、表达简练等特征。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应该在做好本职研究的同时,加强沟通互联,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20.
揭示了工业革命前后,科学与艺术从结合走向分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进入信息时代,科学 与艺术再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各自从对方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空间,从而改善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文章指出了两者走向回归式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