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山脚下游牧的灵魂,纵横草原千年的哈萨克。在传统与现代交锋的今天,那游牧的翅膀是否依然坚强有力?也许游牧文明在旁观者的眼里不过是一种相当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是,在亚欧大陆上,正是这样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抗衡达3000年之久,谱写了这一地区民族的几乎整个历史。在这种游牧文明濒临消亡的今天,我们对于它内涵的认识和了解还远不能与它所具有的丰富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生产依赖土地,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于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与伦理习尚。游牧生产依靠于水草,游牧民族为着水草的肥美而终年迁徒,形成了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和简洁意重的礼俗。中国历史上周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往来,实际上是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社会经济的碰撞,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碰撞,也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交住和互补。  相似文献   

3.
定居     
《中国民族》2008,(11):70-70
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区,有着40多亿亩草原。1000多万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塔吉克等民族的牧民世代在这些广袤的草原上经营畜牧业。直到20世纪的中后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仍在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区,有着40多亿亩草原。在这些广袤的草原上经营畜牧业的主要是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塔吉克等民族的1000多万人口。直到20世纪的中后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仍在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秦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服装的发展与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民族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所处之自然地理条件。这些服装适合转徙流动的游牧生活,有着衣皮帽毛、简朴实用的特点,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气息。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文明的进步 ,游牧民族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自身需求与政府行为的推动下 ,世界上很多游牧民族已经转为定居生产生活方式。实践证明 ,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新疆为例 ,阐述了游牧民族的概况、生产生活方式特点 ,并从三方面对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进行浅析 :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是实现游牧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牲,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哈萨克族,一直都是从事游牧养畜业的.就是在廿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哈萨克族仍然是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在哈萨克族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与蓄牧业有关的文化内容.文化与语言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文化包含着语言,而语言则是表达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一种重要的符号和工具.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会用不同的符号表达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具有悠久而丰富的畜牧文化的哈萨克族语言中,有关畜牧业的词语,以及同畜牧业有关的词语组成的各种用语、俗语,比起其它民族就显得特别丰富,特别形象,特别动人.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服饰文化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其丰富多彩的服饰,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也是该民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长期通水草而居,迁徙游牧,因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的服装多以皮料为主。款式主要有长皮抱...  相似文献   

9.
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布村为个案,结合该地区生产生活背景,对村落空间中蒙古族传统游戏的特点、变迁原因以及游戏功能的转变进行了梳理分析,指出杜尔伯特蒙古族传统游戏的变迁,不仅与该地区蒙古族"从游牧到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相关联,同时也受到了周边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影响,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牧区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东部、鄂尔多斯高原和大兴安岭以西、阴山山脉南北,那里有着广阔而丰美的天然牧场。在这辽阔的草原上,以蒙古民族为主的各族人民,长期从事着畜牧业生产,牲畜头数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牧区的畜牧业生产,在历史上主要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虽也有半定居游牧或定居地区,但为数不多。这种游牧经济,由于主要是利用天然牧场場放牧,可以用相对少量的劳动力,经营头数众多的牲畜,进行大群管理,成本低,收效快,并且牧民有着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因而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由于游动放牧不能进行生产性的基本建设来抗御自然灾害和开展多种经营,因而这种畜牧业生产不能不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单纯的游牧生  相似文献   

11.
藏族装饰图案及特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古老民族,早在几千年前,青藏高原就有了古人活动的遗迹,先后出土了数千件石器时代古人类的人体装饰品和生活用品,这些有着同各民族一样独立的语言、风俗与艺术,并具有强烈民族特征的物品,是这一民族对生活、宗教等方面的折射,也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勤劳,同时也记录着藏族装饰图案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寄放、承放苏鲁克传统习俗小考巴布来蒙古民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鄂尔多斯蒙古族由于处在沙漠地带,风沙大,比较干旱,因而较早地结束了游牧散居的生活方式转而开始了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实行定点放牧,在特殊情况下走敖特尔①。解放前,分布在鄂尔多...  相似文献   

13.
谚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民族情趣等各方面的特点.满族和蒙古族谚语深深植根于其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而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满族历史上的狩猎骑射文化和蒙古族历史上的游牧文化都明显反映住满族谚语和蒙古族谚语中.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积累下来,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的一些生活和思维方式,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被习惯上称之为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民族关系不同,因此传统文化也各不相同,或有一定差异。这种不同和差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形成了每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甚至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外在的能够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种是表现在意识当中的凝聚为民族意识,民族的自我认同。传统文化形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部分,是该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而特有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绪论 我们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园。西部这块热土,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多民族交融与文化传播的交叉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这里游牧文明和中原文明相映,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贯穿其间;伊斯兰文化和佛教文化同时并存,华夏文明与民族传统交相生辉。  相似文献   

16.
从“仙人柱”到“蒙古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仙人柱”到“蒙古包”唐戈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又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不一样,因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居住文化。其中,中原以北广阔的森林、草原地带分布着一种适合当地各族人民游猎、游牧生活的可拆卸、搬迁的建筑。这种建筑以鄂伦春...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族人民之间的饮食交流,大大丰富了各民族的饮食生活,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关系,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早在遥远的古代,创造了光辉草原文化的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就和中原华夏各族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匈奴人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食畜肉,饮“湩酪”(湩,音种,即乳汁),但也吃粮食,这些粮食大都来自中原地区。生活在祖国东北部  相似文献   

18.
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品格的形成洪玉范蒙古民族勤劳勇敢,诚实善良、无私无畏。这种优秀品格的形成,不仅是这个民族的游牧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所致,更与成吉思汗的一整套治理手段有直接的关系。本文拟就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品格的形成等几个相关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成吉思...  相似文献   

19.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传统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风俗习惯是各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体现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民族族称与溯源文/增林文化长旅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各民族的称谓,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一、自称反映了民族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一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自己的民族逐渐形成和发展,有了深刻的认知,因而有了对本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