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类起源问题有多种说法,以一祖(一元)、起源地为"亚非洲"的说法比较妥切.人类发展到5万年至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后,形成的蒙古利亚人,约于二三万年前至一万年前迁入美洲.他们在被大海隔离而孤居美洲后,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下创造了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原始文化(乃至中古世纪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破译<山海经>>一书,将美洲的原始文化归为中国史前"三皇"、"五帝"(几乎都判定为今四川人)创造的,是不客观公正的,也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在美洲这块广袤的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地上,居住着早在25000年以前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原住民。他们属蒙古人种,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印加文化、玛雅文化和阿斯特克文化,对世界文化繁荣作出了伟大贡献。欧洲人到达美洲,使美洲的玉米、薯类和蕃茄等农作物传遍世界,丰富了人类的食品。与此同时,欧洲的技术、文化也传进了美洲。这就是说,两个世界文明相汇,促进丁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正是这一点,我们才在这里开会,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令人深思的是,美洲的“发现”破坏了土著人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的发展,掠夺了他们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美洲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殖民地时期美洲人种、语言、宗教、文化、社会制度及经济的重大变化,旨在探讨不同地域人文要素交流和融合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秘鲁是美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克丘亚族、阿伊马拉族和莫奇卡族等部落很早就散居于安第斯高原,他们先后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文明,特别是克丘亚族的印加人的文化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宗教上,他们已从原始宗教过渡到多神教,对他们的宗教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古代多神教发生和发展的理解,正如摩尔根所说:“美洲印第安人诸部落的历史及经验,或多或少地代表处于与代们相应状态的我们远祖的历史及经验.构成人类记录之一部分的美洲印第安人的制度、技术、发明以及实际上的经验,实具有超越印第安人种族本身界限的一种特殊的高超价值”.  相似文献   

5.
玛雅人是和美洲印第安人·起从亚洲大陆经白令海峡过去的;也有人说玛雅人起源就在美洲。这便和神殿洞穴之谜一起构成了玛雅文化之谜。  相似文献   

6.
富兰克林以他的远见卓识认识到,向其他文化学习,对于美洲的人民来说,在把美洲建设成世界其他各地方仿效的样板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在向其他文明学习的过程中,富兰克林努力从中国文明中汲取营养,用孔子的道德哲学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用中国的技术来提高美洲人民生活质量。他的这一努力为美洲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直至1850年,美洲大陆仍普遍存在着两种水火不容的环境理念,一方面是欧洲殖民者长期抱有的“人类独尊”思想,即人与自然并非平等共生,环境理所当然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印第安部落“天人合一”的生态传统和泛灵信仰。因而,在19世纪中叶以前,美洲大陆上的欧洲移民与印第安土著之间,基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观曾展开过一场拉锯战——前者为了掠夺辽阔土地上的森林、动物和耕地而战,后者则为坚持其朴素的环保传统而战。  相似文献   

8.
印第安人是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早在西方殖民者侵入美洲之前,各地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创造了相当高度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但足,由于十七世纪殖民者的入侵,随之而来的是几百年的洗劫和屠杀,印第安人城市荡然,文化遭毁,人数和原来相比,大为  相似文献   

9.
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五百周年,为此欧美各国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纪念活动。有关的课题再次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美洲的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从社会经济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这是欧洲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本文试从文化角度来探讨这一历史事件与当时欧洲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关系。发现美洲的十五世纪末是个“中世纪衰落和资本主义生产上升时期”,也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衰落的封建贵族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进行全面较量的时期。如同政治经济领域一样,在文化领域两个阶级也展开了尖锐的斗争,这表现为代表封建主阶级利益的中世纪旧文化与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文艺复兴新文化发生激烈的对抗。正是在这种历史文  相似文献   

10.
拉美是美洲三大印第安文明的故乡 ,在哥伦布到达之前 ,曾有着美洲最灿烂的古代文明。欧洲殖民者到来后 ,无力进行种族灭绝 ,而是被迫采取了种族混血和文化调和的政策 ,由于大量的印第安人活了下来 ,美洲的本土环境又基本没有改变 ,所以使印第安人的一些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方面的遗产得以保留 ,这些遗产的积极面对拉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再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其消极面却对拉美现代化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俄国在美洲的殖民活动曾比较活跃。后来之所以失败,一方面因为俄国农奴制的落后和俄美公司商业和政治上的失败;另一方面,俄、英、美在美洲的争夺日趋激烈,俄国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被迫调整对外战略,退出美洲而保障它在欧亚的势力。俄国的北美殖民活动及其退出对北美地区及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稻米是一种古老谷物,人类很早就开始驯化及栽培这种植物。发展到今天,稻米已经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粮食,世界各地都种稻食米。在哥伦布抵达美洲前,新大陆还没有人工栽培稻。随着移民到来,稻米才逐步传入美洲。北美的欧洲移民虽然不吃米,但将其当作经济作物来发展。中、南美洲也种稻,但发展较晚,且所产稻米供应本地食用。旧大陆稻米传入新大陆不仅是农作物的传播,还是新旧大陆农业文明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北美与南美独立前同属殖民地,但独立后北美与南美社会发展却呈现明显差异.究其原因,与采取的不同竞争措施紧密相联.本文对北美与南美独立前后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英国航海史学家孟席斯 (GavinMenzies)历时 14年收集资料和研究后 ,于 2 0 0 2年 3月提出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前 72年就航行到美洲 ;早在达·伽马前 77年就绕过好望角 ;早在麦哲伦前一个世纪就完成了环球航行 ;早在库克前 3 5 0年就到达澳洲。据宋正海掌握的资料 ,郑和船队有可能已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西海岸并北上到达佛得角群岛 ,郑和船队不可能进行环球航行 ,但也不能排除郑和船队中一些离队船只到达过美洲。总之 ,孟席斯关于中世纪人类航海研究的新论 ,将有力地推动航海史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5.
中美洲奥尔梅克文化中的几枚玉片刻纹被一些学者辨识为中国甲骨文及金文。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刻纹实际上是一幅完整图像被破坏后的残余部分,并非文字符号,更非中国文字。这些残余刻纹仍然保留着和传统图画一脉相承的特征,据此可以说明它们本来的图画面貌。辨识者用来佐证的一些散布于中、南美洲的"符号"也存在偶然性强、不成系统等研究方法问题。因此,"奥尔梅克刻纹为中国文字"一案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6.
与冷战后的前三场战争相比,刚结束不久的伊拉克战争在战争指导思想、战争目标层次、战前外交努力及军事的政治服务效能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伊战将对美国霸权产生利弊并存的影响,美可能据此对其战略做出某些方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钢铁贸易战--美国"201条款"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美国根据其国内法“201条款”对钢铁品加征关税的贸易保护措施,分析了中间选民模型是决定保护贸易的政治经济因素,以及管理贸易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电影论坛》是香港“光复”时期重新起步的电影批评的最重要期刊阵地,建构出囊括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诸多国家的批评视野,并在南来文人“中原心态”和国族意识的观念下,着重对于中国、美国、苏联三国电影问题展开一系列批评,其中呈现出四种电影批评观念,并在杂语共陈与此消彼长中显露总体上的渐进式偏左路线,由此迈出“光复”时期香港左派期刊影评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迄今为止,宗教的经济学研究进路还仅限于分析基督教国家的宗教现象,尽管这一进路的核心理论家们对其普适性充满信心。并且,宗教市场的供给理论所考察的只是宗教性表达的一种形式——正式宗教组织里的宗教参与(成员身份和活动参与)。为分析当代中国(一个与欧美国家在宗教传统和宗教管制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的宗教现实,文章提出了一个三色市场模型:红市(官方批准的宗教),黑市(官方禁止的宗教)和灰市(合法性/非法性地位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状态的宗教)。灰市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的是宗教性表达的非制度化方面。三色市场模型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复杂的宗教现象。而且还可以被拓展应用到其他社会。  相似文献   

20.
维也纳会议后,如何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以及如何处理英国与欧洲大陆和英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坎宁与卡斯尔累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坎宁不赞成卡斯尔累提出的欧洲各大国的“定期会议制度”和“大国协调”原则.将目光从欧洲引向新大陆,反对干涉欧洲和拉美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以此来为英国谋求经济利益。坎宁与卡斯尔累外交政策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英国的工业发展要求英国的外交政策有所转变,同时这种外交政策的调整也反映了英国社会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