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教习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日益迫切地向日本寻求近代化经验思潮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也是对明治维新后日本人为学习西方而聘任西方国家教师经验的直接借鉴。尽管在当时日本政府甚或某些教习个人的指导思想上不无问题,但总的说来,日本教习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在近代中日文化交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沈阳行政学院孙政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具有深刻影响。特别是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之前,儒家思想对日本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  相似文献   

3.
《社会》1986,(5)
曹前在《学术月刊》1986年第4期《文化心理传统与社会发展》一文中,对近代中、日学习西方文化作了比较研究。文章说,中,日两国地理相近,人种相同,文化相似,接触近代西方文化也几乎同时。但是,日本较好地完成了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而且一跃跻身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强国  相似文献   

4.
思想启蒙,作为具有高度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其普遍性和共同性。但是,各个国家的思想启蒙,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的不同,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那么,日本近代启蒙思想产生于东方落后的国家——日本,它具有什么特点呢?搞清这个问题,对较科学地把握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和理解日本近代思想的特质,无疑是会有所帮助的。下面,试通过与西方的法国和东方的中国的比较,来简要阐述日本近代启蒙思想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赵晓靓 《日本研究》2013,(2):124-128
夏目漱石不仅是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其关于明治近代化的批判也在日本思想史竖起了一座丰碑。留学英国期间,他通过对英国社会及文明的内在观察,树立了“自我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并据此对明治国家的近代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进而揭示出非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赵德宇 《日本学刊》2004,1(4):136-149
兴起于 18世纪中后期的洋学 ,是从学习西洋近代科学起步的 ,之后逐渐发展为研究西方的社会思想 ,进而对封建幕府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并提出以西方方式解决日本面临的内外危机 ,从而增加了洋学的社会批判功能。至开国前夕 ,洋学塾遍布日本各地 ,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塾生 ,为明治近代化运动储备了社会中坚力量。如果能正视这段洋学史 ,对日本近代的“飞跃” ,就不会觉得那么神秘了  相似文献   

7.
宋洪兵 《求是学刊》2005,32(5):107-112
就观念形态的主调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脱儒"的过程.日本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所做的近代转换工作,则可视为这一过程的中心和枢纽.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取长补短、融为一炉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优位、公私分治、政教分离的思想,为日本的早期近代化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鲁霞 《日本研究》2005,(3):92-95
1840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国。相隔十余年后的1853年,培理率美国舰队强令日本开国。中国和日本相继陷入民族危机之境。再隔十余年后的1868年,日本以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迈进了近代化的行列。如此的历史进程,令学术界展开了有关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各个方位的探讨。本文试图以鸦片战争为契口,从吉田松阴分析鸦片战争的教训,反窥近代日本知识分子面临国家民族危机关头的所思和所想,进而透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前奏历史。  相似文献   

9.
中日近代留学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在近代文明到来之前,都是封建制国家。两国几乎同时受西方文明冲击,在外力的压迫下,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效法西方,向近代化迈进。然而,在近代化过程中,日本则步伐神速,仅用三十年时间就跃居世果前列,中国却步履蹒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痛苦挣扎仍未跳出封建的囚笼。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之因素绝不能轻视。对于西方文明的异入,中日两国都把留学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措施。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中日近代留学教育的若干问题来阐述中日近代  相似文献   

10.
明治启蒙思想的历史意义探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新京在日本近代发展史上,明治启蒙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它不仅是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思想旗帜,而且作为日本近代思想体系的雏形,有着承前启后的思想史意义,甚至对日本现代化的实现,也产生了深远的...  相似文献   

11.
对中日近代化过程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要从文化形态学入手,首先判断中日基本文化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文化特质和文化心态,并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从基本文化形态来说,中国前近代文化为"先进自主文化",近代文化为"自主文化";日本前近代文化为"后进学习文化",近代文化为"学习文化"。从文化特质来说,中国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官本位主义文化,尚"虚";日本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尚"实"。从文化心态来说,中国前近代以"大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从"大国文化心态"向"弱国文化心态"过渡;日本前近代以"小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逐渐过渡到"大国文化心态",乃至"大国沙文主义文化心态"。中日文化差异是中日近代化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智 《浙江学刊》2001,(5):119-124
世纪交替,新旧转换,常常会引发人们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人类文明是如何发展的,尤其是人类历史是如何由传统社会步入近代社会,亦即如何实现近代化(或现代化,Modernization)的[1].于是,社会转型问题的历史研究,便成了晚近以来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2]. 在社会转型问题的历史研究课题中,可以这样认为,西欧社会的近代转型是个典型,对此, 学界不是有"内源性现代化"[3]或"内发自生型"[4]之说吗?的确,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也就是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中,由这一地区率先开始的近代化的发展过程,引发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的变化,在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宏伟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当时,向西方学习,引进和消化西方近代文化已成燃眉之急,因而,作为学习西方的一条重要途径——向西方各国派遣留学生大受重视,很多有志青年被选送国外深造。 然而,“我们如果把注意力仅仅局限于明治时期,那就不可能理解明治时期日本近代化的秘密。……明治时期日本的发展只有立足于过去日本的遗产之上才有可能”。实际上,在幕末时期就已随处可见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萌芽,向西方学习已成为幕末志士的共同要求,到外国去  相似文献   

14.
卢玲 《创新》2007,1(4):87-90
近代时期,王韬前往欧洲和日本旅游,亲身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对于开阔视野,形成近代化意识,奠定其著名思想家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松平 《浙江学刊》2001,46(5):138-141
本文选择江浙地域社会为背景,把士绅在近代的演变纳入以上海为中心和首位城市的近代长江下游区域城市等级网络体系中加以考察,从人与环境(城市近代化)互动的角度窥视晚清士绅演变的全貌及其对中国近代化及城市近代化的影响,揭示晚清士绅演变的差异性和必然性,从而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会功败垂成,为什么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种子只在少数中心城市生根开花,而在广大州县基层社会却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6.
小说观念的近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其以浓郁的现代性色彩,形成区别于传统小说的显明时代特征,艰难跋涉的近代化进程抒写了新小说家孜孜探索文体独立的小说理念。当今学者对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做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综合考察,就小说观念近代化的义界和时限、标志与维度、动力与机制的分析,为考究近代文化语境下的批评话语变迁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参数。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同是亚洲国家,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但进入近代后,两国却分道扬镳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国的近代化程度相差悬殊.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关系的转化,说明近代教育成功与否对近代化的影响.我们通过甲午战争前中日近代教育发展的不同轨迹,来剖析其背后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那些近代化是原生的并且最早进入现代社会的国家,例如英国和法国,传统体制对近代功能的适应比后来进入近代化的社会所展开的要缓慢。这些国家尽管经历过革命和复辟的震荡,但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19.
思想启蒙是指具有高度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批判中世纪蒙昧主义和封建主义,宣扬近代社会政治主张,以实现人们观念的变革,促进近代政治、经济、文化诸制度确立的思想解放运动。从世界范围来讲,它既包括西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国明末清初的反理学思潮、日本德川前期元禄时代的“学艺复兴”等早期启蒙,也包括法国“18世纪启蒙”、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启蒙、日本明治初年的启蒙等近代启蒙,还包括一些后进国家当代所进行的启蒙。  相似文献   

20.
西周(1829~1897)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史称“日本近代哲学之父”。他的启蒙哲学在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进程中,曾起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然而,作为日本近代哲学起点的西周哲学思想,至今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深入研讨。尤其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依然成为争论不休的热点和难题。西周哲学思想虽难说是精深,却又不失为其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