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而运用女性学和社会性别视角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因为,根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妇女的知识与经验,论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妇女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和行为,并通过女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机制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事例,阐述少数民族妇女对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互动关系时,为了适应生态环境而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观念。从而挑战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文化下,对少数民族妇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经验的忽视,强调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应该包括少数民族妇女在构建、传承民族文化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符合社会发展的知识与经验,不仅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也适用于各民族社会,对此要加以重视、总结、弘扬,并使其成为今天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文化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与人类理性的关系;着重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料,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保护生态的各种观念、行为、习俗和措施,并分别根据传统经济生产、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中反映的生态保护事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的视角看,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人类文化从诞生伊始便与"自然"、"生态"紧紧地勾连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生态文化,并从两种学术理路对之作阐释,一种是将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应当采取的新的文化形态,另一种则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生态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生态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生态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宇宙观为指导,以调适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而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生态文化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育养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禀赋与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蕴含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有利于我们认识自然本质,维系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表现之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包含地域性、本土建构性、珍稀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呼唤着我们重新审视其资源价值,使其在建构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价值与意义。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一种可供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成败,有利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发展动力.从法律制度上完善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确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补偿与投资教育、培训技术人员等智力补偿结合的回馈方式,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少数民族科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项关乎全国各族人民福利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需给予区域经济文化类型差异以历史文化关怀。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诠释了特定时空内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其蕴含的生态思想资源与生态制度文化内涵,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采撷的可能。对其采撷可为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衔接生态环境保护文本法与实践法的断裂,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本土理论建设提供有益营养。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制度与文化因其相互影响、相生相长而存在哲学上的通约关系:文化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内在支撑,影响生态文明制度的起源、演变及实效的发挥;生态文明制度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确认并引导文化观念、体现并衡平多样文化冲突.生态文明制度实效的发挥需要其与文化相融合,而通约性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前提.对生态文明制度与文化通约性的剖析有助于我们寻求生态文明制度与文化融合的路径,从而提高当前生态文明制度的文化契合性,促使其实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民族院校图书馆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主渠道的民族院校图书馆要做到 :建立特色馆藏 ,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提供文献和知识储备 ;参与教育和科研过程 ,让广大师生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创新中吸取精神动力 ;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情报资源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资讯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中,有许多体现现代生态伦理学思想的因素和内涵.其中各少数民族对自然价值主体地位、自然权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理性生态人"等的观点,正好与生态伦理学从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出发,把道德权利的概念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其他实体,并对于动物植物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这一理论体系暗合.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客观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伦理及其特征的分析,说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现实价值,为和谐社会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1.
人类必然要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而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以及建立在生态自我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将是构建生态文明的核心。文章着重分析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它们对生态消费的影响,并提出建设生态消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生态学把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并有助于驳倒生态主义把生态危机看作是工业生产和人口过剩的直接后果的观点。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进程还很漫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分别从哲学世界观、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消费主义文化及生存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当代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这种理论基本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与生态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内涵着生态正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生态正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的概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和领域,整个社会已经深深地打上了生态的烙印,生态已经衍生成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将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也已经上升到执政党的高级执政理念,而要实现生态文明必须要以生态民主作为一种制度保障。本文从生态概念入手,分析了生态思维、生态文明和生态民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生态农业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在生态农业的含义中有生态伦理的内涵,在生态农业的特点中体现着生态伦理的本质,而且在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中也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挖掘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能更好地推进生态农业的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的关系蕴涵着全部生态哲学问题的丰富底蕴,是构建生态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平台,是贯彻生态哲学研究始终并构成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换言之,生态存在和生态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任何生态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不是生态意识决定生态存在,而是生态存在决定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认识自然规律,了解生态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内在推动力;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规范和引导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使政府的决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化应处理好三大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的一致必然呈现社会文明健康性生态,并促使人类真正行走于生态性生存和发展的路径。这既要有人的生态"类"特性所运演的自组织过程,更需要道德生态化建立平衡机制从而构筑人与自然生态的道德关系。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所形成的"合力"不仅是人的生命及生存"合力"的基础,并为个体生存"合力"构建了良好的生存氛围及强大的社会生态及文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学是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以生态美为主题,研究生态审美的范畴和人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感享受,以及生态美的创造、发展及其相关规律的学科领域。生态美则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和关系,是和谐生态关系、生态责任、生态道德、生态服务和生态价值的综合体现,是形式美、关系美、过程美和功能美的有机统一。在相关概念诠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态美学理念在生态规划、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作用的观点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化在中国逐渐兴起并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文化是一种以生态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我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既继承了优秀历史传统,反映了社会现实,又代表着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