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是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历史始终是人的历史,人也始终是历史中的人。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着的存在,人的生成生成着历史,历史的生成同时也生成着人。人们只能生活在历史之中,而不能生活在历史之外。生活世界是历史生成的结果,又是历史生成的原发基地。生活世界使得历史得以发生、发展和延续。人类历史活动的结果以历史注释的方式积淀成现实的生活世界。人的自身生成过程就是历史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学和历史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文学中的历史维度有两层含义,狭义的历史维度要求文学中描写的历史必须和历史一致,追求一种"实录"精神;广义的文学历史维度要求文学的内容具有一种历史理性、历史精神,允许作家虚构,用艺术典型化的方法反映历史内容。历史内容进入文学作品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历史的艺术化,历史的理性,美学的和历史的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的信心和信念。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和新中国史生成的自信,历史积累是历史自信生成的客观基础。历史自觉是指历史主体的觉悟和认知,包括对历史地位、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清晰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认知基础。历史自信是在历史比较中生成的,基于大历史观,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宽广历史空间进行评价,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方法论基础。历史主动是历史自信的实践转化,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权,进一步创造历史、书写历史,有利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理解的不同维度的分析入手,论述历史落入形而上学视界的原因及历史理解的两种不同逻辑思维,得出结论:思维方式的非历史性只能造成真实历史的缺失,从非历史性思维到历史性思维的跃迁,同时也是历史的形而上学史与历史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史;应倡导一种辩证的逻辑思维,即历史的思维,只有在历史的思维下,才能理解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5.
陕北历史生发于特定历史地域,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留存于世的,其载体决定了文学化的必然性。所谓民间性历史叙说是相对官方正史而言,民间对历史的记述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方式、承传方式、生存土壤,与正史明显不同,该文着重研究了民间对历史的独特性讲述以及历史在存在过程中文学化现象、历史文学化后的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理论》中,赫勒提出要以历史理论来取代历史哲学。总的来说,赫勒所谓历史理论是对传统的历史哲学的一种修正,是一种未完成的历史哲学,它悬置了历史哲学对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肯定,而代之以一种对历史的开放性理解。由于以历史理论取代历史哲学,赫勒提出了对社会主义的新理解,即社会主义是市民社会第二逻辑的发展,是历史的乌托邦理论,是多元化的社会主义。但是,赫勒同时又断言,社会主义仅仅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社会理念,而不肯定社会主义的现实实现。由此,赫勒的历史理论包含了一种怀疑主义和折中主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强调要重视历史偶然性的研究。历史事件是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中介和衔接点。只有注重历史偶然性和历史衔接点的研究,才能使史学繁荣昌盛,否则,史学会陷于历史宿命论的泥沼。  相似文献   

8.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对1848—1851年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进行唯物主义反思的典型示范。马克思为我们呈现循序渐进的历史叙述进路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其历史哲学的运思逻辑。通读文本我们能发现,深度掌握历史材料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经由反思实现从客观历史到历史规律的抽象演绎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关键过渡,经由本质性维度的检视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现实指向。马克思历史哲学的运思逻辑既反映了其叙述历史的深邃思维,也展示了其进阶认识历史的严谨图式。  相似文献   

9.
李洪峰 《中华魂》2013,(2):29-30
读史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汲取历史智慧的过程。历史智慧既可以通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折射出来,同时又以人类精神产品的形式积累和传承。历史是无情的,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历史的前进。历史又是无私的,因为随着历史的进步,它总是一如既往地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历史智慧。历代史书都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使后来人能从多方面汲取经验教训。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11.
民族历史记忆是民族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重构不仅是保持民族历史记忆的基本方式,而且也是实现历史记忆价值的主要途径;历史记忆建构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价值重构,因此应以发展的视角去认识民族历史记忆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一种完全从哲学上考察历史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它将目的论原则引入历史领域,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为其对象,由此形成了一部向着善而不断进步的“道德史”,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但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以道德形而上学为依归的,它无关乎人类历史现象本身,而仅仅从道德主体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因而是超历史的,是一种在黑格尔思辨历史哲学的类比意义上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基本特征的比较,说明历史哲学是在哲学和历史科学的共振带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既带有凝重的历史本体论色彩,同时又以胚胎、萌芽形式包含了历史认识论,这是历史哲学现代化的真正源头,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式应是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梅林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研究历史。梅林历史叙述方法的内容结构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即通过叙述历史的起源表现历史的矛盾运动,通过叙述历史的矛盾运动表现历史的转折,通过叙述历史的转折表现历史的过程,通过叙述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表现历史构成,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活动表现历史的演变。在梅林的史学著作中,历史叙述的表现形式以论说风格的叙事为主,在历史叙述中做到历史评价和价值判断的统一,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一个真正体验的人 ,爱着自己的生命 ,爱着行动本身 ,可称为一种历史的状态 ,这样的人经常经历着一种“无历史的瞬间” ,一颗无外在目的的任性的、自由的心灵 ,往往发挥了主体最大的能量而创造出历史和个人的伟大事业。在对历史的态度中 ,“纪念”的历史忽略了历史的客观真实 ,“批判”的历史不可能摆脱历史的内在继承 ,纪念的历史、批判的历史在价值意义上都无法与体验的历史相比。人文学科是需要体验的学科 ,只有体验历史 ,才能学习历史、充实灵魂和创造历史 ,而只有真诚的人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接受者、继承者和创造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人文学科为底蕴 ,一旦沦落为“无情”便会将人类推向毁灭 ;同理 ,教育必须培养对人类文明史有“情”的学习者和继承者 ,无历史体验的教育便是无教育 ,教育对创造历史的作用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6.
尼采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促进现实的个体生命的成长,人需要历史,但过量的历史会损害生活。历史对于三种人是必需的,同时历史也有三种形式。后期,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思想,认为世界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在个人的历史作用的问题上,尼采鼓吹杰出个人的作用。尼采的历史观主要涉及历史评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价值论。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作为建构历史记忆的重要渠道,拥有三种表达历史记忆的模式(1)报道历史,以见证人的身份进行历史记忆;(2)再现历史,以复述者的视野建构历史记忆;(3)重塑历史,以艺术家的想象丰富历史记忆.这种表达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框架之中的,而且,媒体建构的历史记忆与历史真实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切科学”中,合乎逻辑地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其中也包括历史或历史学。在爱因斯坦看来,历史与科学既有共同之处,也各有自己的特点。根源于所从事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史研究的切身体会,爱因斯坦把历史区分为“内部的或者直觉的历史”和“外部的或者有文献证明的历史”两种类型。在历史与科学各自具有的客观性问题上,表现出爱因斯坦对历史的思想矛盾,其缺陷在于他没有把自己的科学认识论贯彻到历史之中。如果从爱因斯坦科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历史完全能够达到与科学同样程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但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爱因斯坦坚持历史是有价值的创造者们创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要理解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何以逻辑学为基础,首先要尝试放下现代思想对于有限性和切己性的偏爱,真正站在黑格尔的立场上同情地理解他,还需要理解黑格尔对于历史必然性的性质的看法,那是一种需要由行动来成全的实践的必然性。在此前提下,我们分别考察历史的逻辑性和逻辑的历史性,说明历史与逻辑的内在关联。他关心的历史不是作为具体事件之链的历史,而是作为存在之理展现的历史;他所讲的逻辑也不是作为主观思维规则的任何逻辑,而是作为存在之理的逻辑。黑格尔那里历史的透明性实际是对历史之内的逻辑的彻底的理解,并能据此去衡量各个历史阶段达到了历史真理的那个层次。在历史主题的无限多样性与历史中意义的不可穷尽性上,黑格尔与现代哲学释义学未必不能达到一致。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兼及文学史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的异同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辨析 :首先 ,在新历史主义那里 ,历史不是主体面对的客观存在 ,它只是主体运动的过程 ,历史其实就是对历史这一文本形式一遍又一遍地重新修撰、阐释 ,甚至改写 ;中国传统历史精神一以贯之的是考信实录 ,直言不讳 ,善恶无隐 ,注重的是史官不断地修撰着“真实可信”的历史。其次 ,新历史主义认为 ,不存在什么“真的历史”、“客观的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历史哲学 ,它本身也是历史的产物 ;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却不曾有这种“元历史”的观念 ,有的只是“书法”历史的观念。再次 ,新历史主义彻底打破了客观、真实的历史与想象、虚构的文学之间的界限 ,历史与文学最终合而为一 ,一切历史文本都成为文学的文本 ;而中国的历史传统非但没有将历史虚构化、文学化 ,相反 ,倒是常常将文学历史化 ,即把文学当作历史来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