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含混:后新诗潮及其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新诗潮这个名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当存在主义受到指责和攻击的时候,萨特不得不回答类似的问题:我们称为存在主义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萨特以《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来专门回答,其中描述过这样的情形:“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太太,无论在什么时候,只...  相似文献   

2.
把80年代中期“朦胧诗”后一直到整个90年代的诗歌写作称之为“后新诗潮”,这样一个笼统简便的诗潮归类是粗暴的,也是无奈的。综观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就会发现,还没有哪一个诗潮在内部充满如此异质的互动互补、自相矛盾的倾向,这是后新诗潮引起争议的一个原因以...  相似文献   

3.
后新诗潮是相对于新诗潮而言的一个称谓。新诗潮包括“朦胧诗”及其外围写作。后新诗潮分成80年代中后期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和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两个阶段。从新诗潮到90年代的后新诗潮,贯穿有一条怀疑主义的脉络。随着怀疑主义的启动和逻辑发展,由于写作者在不...  相似文献   

4.
后新诗潮的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该为后新诗潮的出现而喝彩。正是一批自由放纵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生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气息。后新诗潮的诗人群体,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面前自甘寂寞,在强大的主流文学面前保持着绝然的独立,他们于绝对自由状态中创造了自己的话语生存权利和表现...  相似文献   

5.
论新诗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诗潮春云乍现,曾陷当代诗坛于恍惚而“朦胧”的五里雾中,因为它较早地体现了审美的现代意识,披露了主体性文学思潮所特具的艺术风貌。于是轰动诗坛,一时议论纷纭:赞同者以为舒婷上承戴望舒,恢复了新诗意象化的象征主义传统;反对者认为“朦胧”诗人溺于自我沉醉的“水仙花主义”,背离了新诗形象化的政治抒情传统。其实,新诗潮的意象结构虽脱胎于象征技法,它的启蒙主题却未离弃社会现实,文学的主体意识使它兼顾意象美原则和社会美理想,并将二者浑然融合,卓然提高到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境界。新诗潮是对传统的一个超越,那苍茫超越的诗人风格,最精当地阐释着“新的美学原则”。经过历史的淘洗后,已经可以看出新诗潮的美学原则并非别的,而恰恰是文学的主体性。在“朦胧”之雾里,凸现了现代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利益和审美的角度论述了诗歌由个体承担的理论前提。文章认为,由个体承担的诗歌自觉疏离群体代言诗,有效克服认同谬误,追求写作的独立自足性。从而为诗歌艺术在审美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利益和审美的角度论述了诗歌由个体承担的理论前提.文章认为,由个体承担的诗歌自觉疏离群体代言诗,有效克服认同谬误,追求写作的独立自足性,从而为诗歌艺术在审美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后新诗潮”自从出现在中国新时期诗坛并引起人们关注以来,就始终伴随着十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持续时间之长显然是出乎人们预料的:从80年代中期直到已经逼近“世纪末”的今天,在毁誉参半中面世的“后新诗潮”不仅没有在众多的批评和鄙夷中偃旗息鼓、销声匿迹,相...  相似文献   

9.
困境与回归后新诗潮感言之二彭金山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诗坛在短短几年里发生着奇迹般的变化。在迄今为止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朦胧诗是变化最剧烈的一次,后新诗潮则是变化最纷繁的一次,纷繁得不仅传统诗歌培养起来的读者无法追踪,连朦胧诗阵营中的不少诗人也感到...  相似文献   

10.
<正> 引言:两次迭起的浪峰新诗潮是一股澎湃的新时期的诗歌浪潮,是具有崭新思想和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新诗发生和发展的流向。新崛起的一部分青年诗人的作品是其中最有生气最有力度的一股水流。但并非全部,它还包括一些复出的老年和中年诗人那些由激情的喷射转向思辨性的探求的一部分力作。  相似文献   

11.
新诗潮,特指新时期采取与传统方法边异,突破固有的理论框框与创作模式的束缚,而模仿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造成某种声势浩荡的新的大趋势的诗歌现象。这种新诗潮,是伴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大趋势应运而生的。先是一些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文学青年,带着受侵害的愤想与不平以及如梦初醒的猛省与觉悟,以凌厉而含蓄的诗笔,对浩劫制造者进行了无情的挞伐,同时也或隐或显地渲泄了由于受骗受害、信仰破灭所造成的困惑、迷们与失落感。继而是一些并不深知十年浩劫之苦,在思想上不大愿烙守旧范,在生活上不羁于严谨约束,创作上缺少生…  相似文献   

12.
被指称为“朦胧诗”的新诗潮诗歌运动,是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砾柱中流。在 80年初的新诗潮运动中,顾城是最早、最自觉地追求诗歌对现实的超越和向世界无限境界 扩张的诗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政治—非现实的个人化— 美学化倾向,另一方面是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自我存在的世界化追求。因此,文学向内转 对(政治化的)现实背景的疏离,同时也是对自我存在的地方性历史性语境的消解,目标 是指向虚空化的世界性存在的。就此而言.顾城在80年代初期以“小诗六首”为代表的诗 歌具有典型的超前意义。这些诗的文化学意义在于它展示了诗人自我与世界在非时间的虚 空中的不确定关系。对这种根本性的不确定性的体验和揭示,是形成顾城诗歌和新诗潮诗 歌“朦胧” 风格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在成都读书时,曾作《寄先夫愚八首》。先夫愚,乐山市人,郭沫若在乐山高等学堂时的同学,当时在乐山从事教育工作。这组诗的第三首是: “杯酒难将隗磊浇,鸾飘凤泊太萧条。屈原已作怀沙赋,沈炯传来独酌谣。呦呦野鹿思芹草, 处处哀鸿怨黍苗。久欲息燕眉岭去,新诗好续浙江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当时黑暗现实下怀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情绪。首句借用《世说新语》“阮籍胸中垒块,故必酒浇之”之典,言自己愁闷之深。第二句喻自己虽有抱负,但未能遂愿,孑然一身。第三、四句  相似文献   

14.
新诗潮的崛起与命名 ,是新时期文学特有的历史现象和宏大的景观 ,而围绕着新诗潮所起的纷争和交锋 ,更是体现了新时期诗学观念的冲突和歧异。如今 ,这一鲜活的历史的场景虽然不在了 ,但它留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它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却是我们持续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晓音 《南方论刊》2001,(6):34-35
在鲁迅先生留下的大量著作中,很少有人提到他的诗歌。尤其是他写于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几首白话诗。从我们现在的大学教科书中,在现代文学史上所列出的诗歌先躯者的名单中也未提及鲁迅。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诗歌界围绕诗的“散文化”问题展开了一场不小的争论,至今尚未结束。其中有一个现象是发人深思的,即:有位批评新诗散文化倾向严重的同志,在文章里截引了两首诗的片断。其中之一是艾青同志的诗作《大上海》。截引时,把  相似文献   

17.
本刊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刊登了尹旭同志的《新诗要革命》一文后,收到不少同志的来信和来稿,对其观点有的表示赞同,有的提出异议,但是不管持何种意见,都一致地表示了对新诗的关注。本刊为了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新诗的发展,特辟“诗歌笔谈”专栏,希望关心新诗发展的同志踊跃参加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8.
百年新诗在韵律要求上经历了对旧格律的松绑、新诗格律的绷紧、自由诗再松绑的过程,而今又在呼吁声音探索上的可能性。诗歌有别于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历史形成的,从最古老的诗到现代的自由诗都共享着基本的韵律手段与耦合形式特征,它们本质上是反概念的表意手段。但中国现代诗人的新诗格律探索在认知与实践上并不一致,由于无法从艺术符号角度把握节奏等韵律要素的表意功能,以致步入形式主义的死胡同:如音、义分离,以“形”害“义”,等等。当代诗歌基本放弃新诗格律,回归形式与内容合一的语言艺术原则,恢复声音要素在艺术符号创造中的潜能,致力于声音语象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章亚昕 《文史哲》2005,(2):79-84
回顾新诗艺术的发展轨迹,会看到十分明显的“钟摆”形态。这种反复摆动的发展轨迹,从“外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格律体到自由体,再从朗诵诗到新民歌;从“内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白话诗到象征诗,再从意象化到形象化;而从内容角度看,新诗则从抒情小诗到现代史诗,再从讽刺诗到哲理诗。“钟摆”的形态,意味着新诗处于文体的草创阶段。由于草创期没有确定的文体规范,诗人就在诗感、诗观与诗运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寻找最佳的艺术表现样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新诗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根据某种轴心原则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开放的艺术系统。根据中国现代社会及文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这一轴心原则可概括为“反映现实、变革现实” ,围绕这一轴心原则形成现代新诗的外沿结构则包括现代新诗的创作方法、风格特征和审美效应等。现代新诗作为艺术系统已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