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文主义是五四文学的旗帜与象征,也是中国现代作家的梦想和追求。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与传统价值观完全不同的现代性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的现实可能性。然而,人文主义原本是西方文化的历史传统,它究竟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新文学作家又是怎样对其加以理解和运用的?这一关键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对五四文学的精神资源进行反思,认为五四文学是本土意识深度介入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李标晶 《江淮论坛》2000,1(1):96-102
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也就是它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很快得到中国作家的认同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主流。与此同时 ,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时期也受到中国新文学的特殊重视 ,出现了现代主义的第一次浪潮。应该指出的是 ,在“五四”时期并没有现代主义这一称谓 ,因为即使在西方 ,也是在 2 0年代以后才用现代主义一词来指称从 19世纪末开始兴起、 2 0世纪走向繁华、并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相抗衡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当时的中国作家大多采用了从日本文艺理论家那里…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前驱,梁启超以“为我所用”的心态转道日本引介西学,其兴奋点始终在政治,晚期著作《欧游心影录》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被遮蔽的西方世界,从而失去了整体把握西方的可能性。从梁启超著作中的外国人名回顾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这种方式来审视1 9世纪末2 0世纪初梁启超眼中的西方,不仅再现了“五四”启蒙先驱眼中的西方世界,也破解了近百年来被理论家和研究者们美化和称颂的西方神话,为我们透视新文学的西方精神资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也给我们发掘新文学本土精神资源的路途以理性的照耀。  相似文献   

4.
吴:明年(8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七十周年纪念。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在文学史上,它被公认为是新文学的真正开端。所以人们常常说,中国新文学的精神就是“五四”的精神,新文学的传统就是“五四”的传统。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这种历史地位,即使在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各种重大现象时,人们也是不得不加以注意的。可能可以这样说: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而历史就存在于现实中。钱先生,今天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博 《东岳论丛》2001,22(6):135-138
在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的整体格局中 ,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构成了主导思潮之外独特的批评维度。它以一种异质的批评姿态和批评话语在与主导性文学批评的对峙中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互补”。梁实秋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自觉性与系统性 ,使得他在当时的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中脱颖而出 ,不仅成为新月派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而且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批评运动中成为代表人物之一。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特点与得失集中体现于他对五四新文学所作的批评与反思。他的新人文主义批评导致了他对五四新文学的苛责 ,但同时也使他以异于新文学主流的独特视角注意到了新文学进程中出现的某些具体倾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有比较重要的作家,几乎都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这是由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方面的扩张,以人文主义思潮为基础的近代西方文化对东方封建文化产生过一段强大的冲击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中诞生的一次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革命。时隔七十年,在经历了两次“断裂”之后,对“五四”以后一  相似文献   

7.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们,无不把译介外国文学作为自己创作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的口号;一代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总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寻求自我发展的源动力,并反过来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对这一变革加以审美的表现。面对"五四"运动的"改弦更张",中国新文学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在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感召下,"五四"新文学高扬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主要体现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自我形象的塑造,着力表现自我价值的体认和主体精神的探寻,这种努力使"五四"转型期的新文学适应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脚步,从而掀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崭新一页。  相似文献   

9.
晚清学制改革是一个西学东渐以来的革新运动。学制中的白话内容和西方“文学”观念的初步接纳作为革新的具体成果,仍然被传统意识形态所纠缠。主要是在大学体制内发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在此后进一步变革的产物:“五四”新文学不仅为西方话语积极开辟道路,也继承了晚清学制改革中所包含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文学和 1 8世纪的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之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 ,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 ,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 ,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但侧重于“人智” ,“原欲”则以隐性形态存在着。人文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均因“人”的母题中“上帝”成分的存在而表现出对西方现代价值观的疏离与反叛。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 ,中国五四新文学中的人学思想 ,主要接纳的是西方人文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中“原欲”与“人智”意义上的“人”的母题  相似文献   

11.
如何继承发扬五四新文学文论传统,建构中国当代文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五四新文学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确立了一种新文学的传统,同时也确立了一种新文学的文论传统。五四新文学的文论传统的主要内涵体现在,抨击中国封建社会旧文论的批判精神,高扬科学和民主的西方审美现代性精神,百家争鸣的多元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注定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从近代到现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零落与知识分子一系列国家改革方案的连续失利,都让我们的思维不断引入到了精神世界的深处,并最终在“以人为本”的层面上找到了历史的动力,这便从根本上疏通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进入中国的通道。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我们接通了丰富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资源,东西文化精神在共同的“人文”追求中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在启示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融通中自我反思。然而,中西人文传统本身的巨大差异,也直接影响到了五四新文化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到了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深刻度与社会作用度。  相似文献   

13.
“五四”前后 ,有关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译介在西方文学的输入和译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现代意识与五四时代精神发生共鸣的结果。然而 ,创作实际情况却跟不上新文学对现代主义的极大热情和期待视野。就诗歌而言 ,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译介在现代主义的译介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且唯独是它在创作上结出果实。本文认为 ,法国象征主义诗在译介中占主导地位 ,并最后在中国的新诗创作中结出果实 ,是因为它满足或遇合了当时“五四”新诗发展的某些内在文化需求和诗美期待视野 ,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因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感性特征与民族审美传统的某种内在“契合”。  相似文献   

14.
自传统至现代(下)——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道道地地的革命,它不仅画出旧文学与新文学的明确分界,还初步确立了作为新文学主体的“新人”的本体精神.换句话说,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构成“五四”文学革命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而这自然是要联系新文化运动的总体动向来看的.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学是在继承与发扬古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总结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也为了驳斥那时西方一些学者散布的“中国没有神话”的谬说,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郑振铎以及后来的闻一多等人都非常重视对我国古代神话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由获得现代科学意识起步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出自西方文学演进序列的“超验模式” ,因其先天性的价值预设功能备受新文学倡导者们青睐 ;片面强调文学在其社会意义上的科学属性导致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科学拜物教现象 ;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造成了它本身难以避免的历史性局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拥有独具特色的抒情传统,"五四"新文学在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之下,重新发现并激活了抒情传统的现代价值和意义,生成为中国现代的抒情主义.它既受到了诗言志、诗缘情传统的孕育和影响,也有西方浪漫主义的诱惑和催化,并成为新文学的一种话语方式.当"抒情"成为"主义",感情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挤压,具有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内涵,也遭受到新文学的质疑和批判.新文学的自我表达被纳入西方话语谱系,说明传统"抒情"的路径和意义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文学也存在着自我认同的焦虑和困惑.  相似文献   

18.
当20世纪的新文学叩开了中国封闭的文学之门后,“五四”先驱者们从“铁屋子”外面吸纳了大量的新鲜空气,他们大量地翻译和介绍了西方的文明与文化。各种思潮,包括认知方式的汹涌而来,给小说革命带来了生机。然而,人们对于“乡土小说”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到感性,再上升到理性的二度循环。我们不能忽视梁启超等人的“小说革命”给“五四”新文学带来的影响。鲁迅的前期小说作为乡土小说审美感性的实验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于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已经确立 ,其标志是随着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大量输入 ,形成了各具特色与批评个性的批评家与批评范型 ,即周作人“自己园地”的“趣味说” ,沈雁冰的社会历史批评 ,成仿吾的不断“反省的批评”以及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批评 ,这些批评范型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格局 ,表征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学经过一百年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其内在的缺陷,使得其独立品格产生疑问。其内在缺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文学与旧文学在“生存性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是以各种西方之“器”传达各种既定之“道”,满足于新旧思维和差异思维导致“低程度创新”;二是新文学谈论的“独立”也是西方式的,而忽略了从传统资源中提取自己的文学独立品格;三是对西方式对抗与超越观的依附使中国文学走不出既定现实,更造成20世纪中国新文化思想的破碎;四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好文学”研究的匮乏和“好文学”在事实上的稀薄,也不可能给中国新文学及其文论研究以有力的独立性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