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璐 《船山学刊》2012,(2):115-118
南宋孝宗赵眘,以皇帝之尊著《原道论》,可谓宋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突出代表。孝宗以"道"统摄三教,肯定三教分工不同,各有优势,是对历代帝王政教思想的总结,也是对宋代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总结。以儒学为治世之本,佛、道为辅政之翼,佛、道归儒局面的形成是宋代以后三教关系的典型特点。宋孝宗"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明确提出,成为此后中国文化公认的一种理念,也成为三教各自文化特点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6):38-41
"大中之道"原本是孔子及其门人对中庸思想的发挥,柳宗元在吸纳传统儒学关于"大中之道"思想因子的基础上,在啖助及其弟子赵匡、陆淳开创的新《春秋》学派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赋予"大中之道"以新的内涵,并将之作为士大夫们道德修养的境界与目标。"去大惑"是道德修养的前提与基础;以经权合一为本质内容的"唯当之所在"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以生人之意为己任"则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完美体现儒学内圣外王的道德修养理想。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调,杂取儒、法、兵、墨等诸家言论,故而此书既反儒,又拥儒,还有中和儒、道两家的主张,显得比较复杂。就其反儒言论来看,《淮南子》批判儒学的力度还是很大的。刘安和他的宾客们认为儒学是大道沦丧之物,为衰世所造;儒学是一曲之学,并非治道之本;儒学背离人的性命之情,是舍本逐末;儒学顽固守旧,不能与推移。《淮南子》批儒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显示了学术独立的可贵,同时也宣告了一个学术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李纯甫考论     
一、生平补证 李纯甫(1177-1223)字之纯,号屏山居士,是金代后期文坛的风云人物。《中州集》卷四、《归潜志》卷一、《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有其传记,其中《金史·李纯甫传》几乎全抄自《归潜志》卷一,仅多出“擢承安二年(1197)进士”等数句。二者都说李纯前车于正大末年(1231),享年47岁,清人施国祁《归潜志跋》已指出刘祁所说的“正大末”是“元光末”(1223)之误,可惜他没有论证,今人周惠泉先生利用史料进一步考定了李纯甫的生卒年(周文见《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此外,李纯甫的生平中…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是儒学思想,不是玄学思想;《原道》中的“道”是儒家之“道”,不是玄学家所说之“道”。但刘勰又以“通变”、“日新”的革新观对玄学采取了慎重的态度,既有某些汲取和肯定,也有某些排斥和非难。所以,《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既不是孔子的原始儒学思想,也不是两汉的今古文经学思想,而是魏晋以降经过加工、补缀、渗融而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邓辉 《船山学刊》2015,(4):62-66
作为儒者的王船山,对于儒家原典的诠释和阐扬是其思想体系展开的核心,其中对于五经之关系处理,显示出其独到卓越的见解,亦是其学说中心旨意的反映。船山以为,儒家思想的中轴在《易》,《易》为往圣所传之大道所在,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继天立极,扶正人心之大法",即儒学思想之正源与圭臬。而《诗》、《书》、《礼》、《春秋》都是对《易》所传往圣大道在不同层面不同向度的具体彰显与发扬。即是说,《易》为统宗,《诗》、《书》、《礼》、《春秋》为其条绪和节文。晚年船山以为朱子仅仅将《易》作为卜筮之书看待,忽略并遗弃了孔门圣教的思想根基,却发现张子学归易学,因而最终将张子学作为正学,由是船山思想由崇朱转而尊张,以之为要归。  相似文献   

7.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 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封建宗法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8.
孔颖达儒学思想的异质性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颖达是隋末唐初经学大师,以主撰《五经正义》播名于史。《五经正义》作为有唐一代权威儒学典籍,以儒学正统为宗旨,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坚持了儒家立场,另一方面在具体阐释中又融入了道、玄、释等诸家思想质素,从而既表现了孔颖达儒家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又显示了中国汉魏以降儒、道、玄、释诸家思想交融互渗、此消彼长的动态文脉景观。孔氏《五经正义》这种以儒为本,兼融道、释、玄诸家思想于一炉的异质性特征,是唐初特定的人文语境、文化酵素与儒家士人多元互动的结果,它对后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多维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熊十力的思想宗于孔子《大易》,《乾坤衍》是其唯一一部易学专著,也是其晚年定论之作。在《乾坤衍》中,熊十力通过对乾坤两卦彖辞的解释进一步阐发了其体用不二、心物一元、心为物主的思想,认为乾坤两卦的彖辞最集中体现了晚年孔子大道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孔子以乾元统天的思想颠覆了先民对帝天神道的迷思,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确立了性命自主、自由独立的人性自觉和以刚健、中正、纯粹、精诚等乾元精神为主导的个体修身原则;并进而打破了古帝王自命以上天之子的宗法专制神权,导出了中国古代选贤举能、民主大同、天下为公等进步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俞志慧 《浙江社会科学》2007,462(6):140-146
本文通过对《为吏之道》与相关先秦文献的疏证,否定了前人关于其思想主体的法家说、儒家说和道家说,认为它杂取先秦各种思想于一体,具有集锦特色。作者认为,这一特色使得《为吏之道》具有以下的思想史意义:它体现了那一时期思想文化的融合趋势,从草根文化层面体现得如此集中明显,在此前的传世文献中尚未发现;这一特色也告诉我们:先秦诸子有着共同的思想、文化资源、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平台和相近的问题意识;在法术家思想大行其道的秦代,《为吏之道》的思想基调与儒道思想更为接近,证明了儒道思想的生命力。考虑到这份材料只是针对基层官吏,故不能将《为吏之道》视为秦代思想世界的简单化约,专制者所奉行的还是法家思想;《为吏之道》更多技术层面上的守则,缺乏儒道创始人对于大道的关怀,这又是其思想史意义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性自命出》是思孟学派的重要文献。它与《中庸》一起最早提出性命合一的天人合一之学。其以气说性虽非其独有,但以情说性却是其最大特色。其以生说性,则揭示了儒学的根本特征,影响了整个儒学的发展。其性之善恶说,实是性善论的初期形态,且已明确提出"性善"说。性的实质内容是情,而情是情感。论者常以情为"实"义,其"实"义亦是指情,即实情。因此,它从正面高度评价了情的地位与作用。其情感说已成为儒家礼乐文化理论基础。它提出心有志有思,由思而定其志,实现其性,已具有主体思想的基本特征。《性自命出》的作者,有三种可能,子思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12.
陈来是当代中国哲学界、儒学界的重要哲学史家和哲学家。他的学术集中在对根源期和发展期的儒学研究上,他的思想集中在儒家文化观及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的价值儒学的创新上。《古代宗教与伦理》等书研究了儒家思想的根源,认为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生成的直接基础和源泉。《朱熹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两部经典之作,代表了当代宋明儒学研究的两重境界;《诠释与重建——王船山哲学的精神》让船山思想重归道学正统,破除了启蒙思潮说所投射的一些虚假影像。陈来的儒家儒学文化观比较丰富,是其从事儒学研究及其思想创新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仁学本体论》等是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作,陈来由此构建了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的价值儒学新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儒学在港澳台和海外的新际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德贵 《学术界》2005,(5):257-279
在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儒学在世界的传播学术研讨会上,我发表了一篇《全球化条件下儒学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的论文,说:儒学是发源于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但是儒学早就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子既是时间人,又是空间人。从时间上来说,孔子跨越了两千多年,经过多次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类型的儒学:独尊儒术型、儒道互补型、三教合一型、四教会通型,今天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融和型儒学。从空间上说,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文化遗产。除了中国儒学,还有日本儒学,日本的孔子;…  相似文献   

14.
苏力 《兰州学刊》2012,(5):69-72,15
文章主要依据黑城出土文书对元代亦集乃路儒学的文庙祭祀、教学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证。文章指出,亦集乃路的儒学教育是元代地方教育普及化的一个缩影,体现出地方儒学"庙学合一"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元代南北儒学的发展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李翱,字习之,今甘肃渭源县人,是唐代与韩愈齐名的思想家。中国哲学自隋唐起。开始了儒,佛、道三教既斗争、又融合的大势.李翱是从儒学的立场为对抗佛、道,面又阴取佛、道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复性说,就是其理论表现.一、虚构与现实李翱为了给他的复性说提供历史根据,虚构了一个以孔子为起点,而自秦废缺的圣人之道。他在《复性书》中说,这个圣人之道最先由孔子传给颜渊等弟子,其后被授给孔子之孙子思,子思于是著为《中庸》47篇,再由孟子承继,孟子又传授弟子公孙丑等.遭秦始皇焚书,《中庸》被毁掉46篇,残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星 《人文杂志》2001,(2):126-130
李柏被称为"关中三李"之一,是一位儒家的隐者.他在思想上对儒学(包括理学、心学、关学)的有关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体悟和阐发,特别是对儒家的隐逸思想有诸多发挥,这实质上是吸取佛道思想的结果.他以儒为本,兼取佛道,有揉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李柏的学术思想在明清之际的关中乃至全国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反对谶纬虚妄、天人感应的理性主义思想 ,二是反对佛道和不良世风的以“礼义”为本的儒学伦理道德思想 ,三是反对空谈性命的经世致用思想。这三个方面相互交叉、密切配合 ,共同构成了欧阳修的儒学思想整体 ,指导了他的治学和政治生活。欧阳修的儒学思想对于走出相对落后的汉代经学理论 ,恢复儒学的主导地位和建构新儒学的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超 《阴山学刊》2009,22(3):50-54,124
《黑城出土文书》为我们研究亦集乃路的儒学教育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亦集乃路儒学既受甘肃儒学提举司管辖又受亦集乃路总管府的管辖。儒学教授是选拔博学多才的儒生,并经过朝廷任命。总管府勘验后上任。儒学的生员来源为儒户和良家子弟。亦集乃路儒学经费的来源主要有政府的财政支出、学田、学课钱三个方面,其经费支出主要有学官的禄米、贫士口粮、生员生活费。从学生抄本和印本来看,儒学教学的内容应是符合元政府规定的。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的君子观是天人合一的君子观。王船山认为儒家君子在现实社会中具有普适性意义。君子观主要围绕君子存在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是君子与天道合一、君子最高境界是与圣功合一、君子现实践履工夫是修道成德、君子形象是内外合一等几个方面展开。本文着重以王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为中心,对其君子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孔孟儒学中,圣人乃生而知之,不学而知,不学而能,天性纯然至善,完满自足。周敦颐主张"学以成圣",认为"圣可学",其要在"一","一者无欲也"。何谓"圣",圣就是"诚",与天地与本体合而为一。圣人之道,无非仁义中正,乃至公之大道。以"诚"为中心,周敦颐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圣学工夫论系统。士与贤通过立志、立诚、致中和、惩忿窒欲之工夫可上达圣人之道。周敦颐何以成为圣人?在明清八种《濂溪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周敦颐自己的答案,也看到了宋代先贤自觉地把周敦颐纳入道统谱系,上承孔孟,下启二程,传《太极图说》《通书》与二程,重构儒学本体论与价值论,周敦颐被塑造为接续孔孟道统之圣人。自宋元至明清,周敦颐的圣人形象进一步被强化,也进一步被再塑造、再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